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175110) 作品数:8 被引量:20 H指数:2 相关作者: 郑鹄志 隆异娟 卢一卉 梁立平 高梅 更多>> 相关机构: 西南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文化科学 医药卫生 更多>>
浅议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的途径与策略 被引量:14 2012年 分析了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的含义和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的分类,提出了开发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的途径和策略. 郑鹄志 卢一卉关键词:化学实验课程 教学资源 纳米金对碳点荧光猝灭的研究 2015年 实验发现纳米金(AuNPs)能有效地猝灭碳点(CDs)的荧光.考察了CDs质量浓度、pH值、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多种因素对荧光猝灭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猝灭常数为9.1×108 L/mol.此外,加入猝灭剂AuNPs前后CDs的荧光寿命基本不变;且随温度升高,猝灭常数减小.因此,推测AuNPs对CDs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 沈冬君 郑鹄志 隆异娟基于荷正电聚合物探针的共振光散射法DNA杂交检测 被引量:1 2016年 荷正电高分子聚合物可以通过静电作用与DNA寡核苷酸序列进行结合,其与单链DNA和双链DNA结合后有不同的共振光散射(RLS)信号.基于此,设计了一种杂交DNA检测探针,实现了完全互补序列与单碱基错配序列及非互补碱基序列的区分,并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免标记的DNA杂交检测方法.在最佳条件下,在λ=470nm处,光散射强度达到最大,并且与目标DNA浓度在5.0~500nmol/L范围内呈线性,检出限为2nmol/L. 于媛媛 杜娟 郑鹄志 隆异娟关键词:共振光散射 DNA杂交 CdSe/ZnS核壳型量子点标记朊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组氨酸与锌离子的特异性结合,用水溶性CdSe/ZnS核壳型量子点标记朊蛋白(PrPC).研究了量子点标记朊蛋白的荧光光谱、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及二者结合比.标记后荧光强度增加两倍多,二者结合比为3∶1.这种方法能快速简便地实现朊蛋白的定位点标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朊蛋白提供了一种新的标记手段. 杨利利 郝建玉 郑鹄志 隆异娟醋酸铜催化需氧芳构化汉斯酯1,4-二氢吡啶 2016年 利用醋酸铜在醋酸中对汉斯酯1,4-二氢吡啶(1,4-DHPs)进行需氧芳构化,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选择性好.所得产物经熔点、~1H NMR及MS验证. 穆瑞珠 杨科玉 蒋军泽关键词:醋酸铜 芳构化 催化氧化 ATP Mimics pH-Dependent Dual Peroxidase-Catalase Activities Driving H_(2)O_(2) Decomposition 2019年 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is produced mainly in the mitochondrion,and its primary task is to function as a ubiquitous energy currency to meet the cellular metabolic demands in biological systems.Thus far,its potential role as performing enzymatic functions has not been elucidated. Ying Shi Menghuan Tang Chaoqun Sun Yadi Pan Li Liu Yijuan Long Huzhi ZhengCu^(2+)对碳点的荧光猝灭机理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在pH=5.8的Britton-Robinsion(B-R)缓冲溶液中,Cu2+可有效猝灭O,O-2(3-氨丙基)聚乙二醇1500(PEG1500N)钝化的碳点荧光.通过对猝灭机理的研究得出Cu2+对碳点荧光的猝灭是静态猝灭过程.加入Cu2+后,碳点的荧光强度和紫外吸收都明显减弱,且温度越高猝灭越弱,但荧光寿命没有变化.另外,猝灭速率常数Kq=1013 L/(mol·s)也比典型的溶液中扩散控制猝灭速率常数的上限值高很多,这些都证明该过程是静态猝灭过程.猝灭常数为9.0×104 L/mol,Cu2+与碳点的结合比为6∶1. 王杰 毛小娇 郑鹄志 隆异娟关键词:CU2+ 荧光 发光细菌法检测不同形状CdS纳米材料毒性 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发光细菌法考察了纳米材料的形状对其毒性的影响.通过对硫化镉(CdS)量子点、米粒状的硫化镉棒以及多臂硫化镉棒毒性的评价,发现多臂硫化镉棒在三者中尺寸最大,毒性最大;而粒径最小的硫化镉量子点毒性最小.实验证实,这3种硫化镉纳米粒子均可进入细菌,产生不同的毒性.紫外照射和维生素C实验证明了这几种硫化镉纳米材料的毒性差异与其形状有关,其原因在于不同形状的纳米粒子对细胞膜具有不同的刺伤能力. 隆异娟 高梅 梁立平 郑鹄志关键词:发光细菌 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