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7B070)

作品数:8 被引量:34H指数:4
相关作者:白金柱姜树东张军卫洪毅唐和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脊髓
  • 6篇脊髓损伤
  • 2篇皮质
  • 2篇轴突
  • 2篇骨折
  • 2篇合并脊髓损伤
  • 1篇电场
  • 1篇动功
  • 1篇胸腰段
  • 1篇胸腰段脊髓
  • 1篇胸椎
  • 1篇胸椎骨折
  • 1篇选择性脊神经...
  • 1篇选择性脊神经...
  • 1篇腰段
  • 1篇腰段脊髓
  • 1篇腰椎
  • 1篇预后
  • 1篇运动功能恢复
  • 1篇直流电场

机构

  • 8篇中国康复研究...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8篇白金柱
  • 6篇洪毅
  • 6篇张军卫
  • 6篇姜树东
  • 5篇唐和虎
  • 3篇李想
  • 3篇关骅
  • 3篇王方永
  • 1篇柴伟
  • 1篇毛克亚
  • 1篇王冉东
  • 1篇王岩
  • 1篇郭钧
  • 1篇黄鹏
  • 1篇张雪松
  • 1篇张华
  • 1篇张国强
  • 1篇王一昕

传媒

  • 3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对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2014年
目的:探讨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对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30只成年SD雌性大鼠用改良Allen法(10g×2.5cm)制备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损伤节段的上下各一个节段椎板间隙,放置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刺激器(可提供500—600μV/mm的直流电场,每15min改变一次极性),实验组实验后即刻给予直流电场环境干预至实验后2周,而对照组不予直流电场的条件。在实验后第1,3,7天,2周通过BBB评分观察双侧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并于实验后2周通过:1形态学: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观察局部脊髓的变化。2神经电生理:运动诱发电位观察脊髓运动传导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2周的BBB评分:实验组左后肢4.0±3.27,右后肢3.9±3.41;对照组左后肢4.9±3.35,右后肢4.1±3.47;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差:实验组左侧1.01±1.33,右侧0.16±0.09;对照组左侧2.15±4.44,右侧1.10±0.50;波幅差:实验组左侧1.86±1.45,右侧1.50±0.75;对照组左侧3.94±2.35,右侧2.76±1.30;右下肢潜伏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即脊髓运动传导有所改善。结论:伤后2周,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能改善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脊髓运动传导功能,但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也未见显著性差异。直流电场对大鼠脊髓损伤的长期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甄巧霞洪毅白金柱张军卫姜树东
关键词:脊髓损伤
急性颈椎间盘损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机制和预后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颈椎间盘损伤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损伤机制、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收治急性颈椎间盘损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25例,伤后X线平片均显示无骨折脱位,MRI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间盘损伤和脊髓损伤异常信号。颈椎屈曲型损伤16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SIA标准):A级1例,B级9例,C级12例,D级3例。23例行颈前路间盘切除减压与固定手术,2例合并椎管狭窄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术前、后ASIA运动评分和日常生活动作能力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动力位X线片评价颈椎稳定性,MRI评价脊髓状况。[结果]颈椎屈曲型损伤占64%,术前颈椎生理前凸减小占84%。随访平均38个月。植骨全部融合,动力位X线片测量均显示颈椎稳定性良好。伤后1周内MRI表现单纯脊髓水肿者85%获得提高1~2个级别的恢复;髓内出血信号长度<4mm者60%获得提高1个级别的恢复;髓内出血信号长度>4mm者2例均无恢复。平均ASIA运动评分由45.52±16.05增至85.74±9.36,日常生活动作能力评分由36.32±11.47增至82.54±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颈椎间盘损伤是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原因之一,颈椎损伤多为屈曲型,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是损伤前置因素,脊髓损伤多为不完全性,预后相对较好。颈前路减压与固定手术可为脊髓损伤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白金柱洪毅张军卫唐和虎姜树东李想王方永关骅
关键词:颈椎间盘脊髓损伤无骨折脱位
重组骨保护蛋白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与骨保护蛋白表达下调相关,在治疗雌激素缺乏性骨质疏松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骨保护蛋白均表现出良好的抗骨吸收效能。目的:验证外源性重组骨保护蛋白对糖皮质激素所致骨质疏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1/2008-06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为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产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2020515。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对照组,生理盐水给药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单纯糖皮质激素给药组;骨保护蛋白组,糖皮质激素联合重组骨保护蛋白给药组。主要观察指标:12周各组大鼠分别取材,进行尿钙、磷、肌酐、骨密度、骨生物力学测定;大鼠骨骼局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保护素表达。结果:纳入动物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地塞米松组与对照组比较,尿钙上升(P<0.05);腰椎、股骨骨密度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腰椎骨密度下降尤为显著(P<0.01);腰椎和股骨生物力学检测最大载荷、最大应力、弹性载荷、弹性应力、弹性模量显著下降(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骨髓内源性骨保护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②骨保护蛋白组与地塞米松组比较,尿钙下降(P<0.01);骨密度增加(P<0.05);腰椎和股骨生物力学检测指标均增强(P<0.05);骨髓内源性骨保护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糖皮质激素抑制骨骼局部骨保护蛋白表达,继发了渐进性骨质丢失,促进了骨质疏松的形成。重组骨保护蛋白可以部分抑制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吸收,降低骨吸收指标、提高骨密度、增加骨强度,从而改善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状况。
白金柱王岩王冉东郭钧黄鹏毛克亚张雪松张国强柴伟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骨质疏松骨密度
腰椎管成形在儿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的应用及临床转归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棘突椎板韧带复合体回植腰椎管成形在儿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术中的应用价值及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09年12月本院腰椎SPR手术的脑瘫患儿36例68椎。手术时平均年龄6.5岁。椎管成形方法为棘突椎板棘上韧带复合体整块取出后纵劈开大,原位覆盖回植,丝线固定并重建棘上韧带连续性。术后随访患者症状和影像学评估腰椎稳定性、回植椎板骨融合及转归。[结果]随访平均32个月。术后患者均无腰痛。双下肢肌张力级别由术前平均2.2±0.6降至术后平均0.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X线片19例未见明显异常;16例可见腰椎术后改变;12例腰椎屈伸位相术前和随访时比较未见明显变化。腰椎CT,椎管形态均基本完整,回植椎板融合率(85.3%),吸收率(61.8%)二者之间呈统计学负相关关系。2例腰椎MRI可见回植椎板部分缺失,硬膜囊无受压,棘上韧带连续。[结论]棘突椎板韧带复合体回植腰椎管成形应用于儿童SPR术可较好重建腰椎稳定性,随访2年以上有回植椎板吸收现象,但对腰椎发育无明显影响,残存椎板与周围软组织共同对椎管内神经起保护作用。
白金柱洪毅王一昕张军卫唐和虎姜树东李想王方永
关键词:椎管成形腰椎儿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脑瘫
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在胸腰段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0例不完全性T10~T12脊髓损伤患者,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均为C级,病程3~4个月,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理疗和梯度气压助动等),训练组比对照组仅增加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1个项目。治疗时间6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SIA运动评分、ASIA感觉评分、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周后,训练组ASIA运动评分、WISCIⅡ、FI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FIM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余评价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组ASIA运动评分、WISCIⅡ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SIA感觉评分、FIM评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对不完全性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白金柱洪毅关骅张军卫唐和虎姜树东
关键词:脊髓损伤胸腰段经颅磁刺激踏车训练康复
振荡电场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和轴突再生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振荡电场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和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90只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置入刺激电极。实验组施加振荡电场干预,对照组只置入振荡电场刺激器而不给予干预。电场强度600μV/mm,振荡周期为每15min极性交替变换,供电方式为感应式供电,工作方式为大鼠清醒状态下持续刺激至实验结束。建模成功后2周、6周、12周进行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评价脊髓神经传导情况(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HE染色行组织学观察,神经丝蛋白(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轴突再生情况、行轴突计数、胶质瘢痕形成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量,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2周时,BBB评分、MEP波幅差和轴突计数无差异(P>0.05),但右下肢MEP潜伏期差缩短(P<0.05)。6周和12周时,BBB评分、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轴突计数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定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12周时HE染色观察两组可见损伤部位脊髓空洞及瘢痕形成;NF染色实验组可见较多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GFAP染色发现两组间IOD值测定无显著差异。结论:振荡电场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脊髓传导功能改善和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电场作用时间需达6周以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振荡电场促进轴突再生、诱导其定向生长,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线性排列等有关。
白金柱洪毅关骅张军卫唐和虎姜树东王方永
关键词:脊髓损伤轴突
中上胸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中上胸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002年1月-2008年6月的40例中上胸椎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Hanley-Eskay分类:压缩骨折4例,爆裂骨折11例,骨折脱位23例,爆裂脱位2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SIA标准):A级29例,B级3例,C级4例,D级0例,E级4例。非手术治疗4例,手术治疗36例,均为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结果]40例均获随访,平均32个月。非手术治疗组,3例骨折愈合,无神经功能障碍,1例16个月后出现后迟发性后凸畸形合并神经功能损害,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治疗组,术后影像学复查,胸椎序列恢复良好,脊髓无压迫,内固定均无松动断裂,后路植骨已融合,椎弓根钉位置不良5枚,但畸形无加重。脊髓损伤A级29例中仅1例恢复至B级,B级3例中1例恢复至C级,C级4例中2例恢复至D级。伤后1周内MRI髓内出血信号长度<4mm者4例随访时均获1个级别的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后日常生活动作能力(ADL)评分平均提高(22.53±6.25)分。[结论]中上胸椎骨折脊髓损伤发生率高且严重,多为完全性,预后差。伤后1周内MRI髓内出血信号长度<4mm者预后相对较好。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新鲜骨折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脊髓损伤早期康复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白金柱洪毅张军卫唐和虎姜树东李想
关键词:胸椎骨折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的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3年
脊髓损伤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障碍,这是由于大脑向脊髓传递运动指令的下行性传导束中断所致。其中主要的传导束是支配肢体运动功能的皮质脊髓束。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的再生修复或功能重塑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解剖病理基础,本文论述了皮质脊髓束的解剖相关知识以及脊髓损伤后既往促进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修复的经典方法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张华白金柱
关键词:脊髓损伤皮质脊髓束轴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