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0604)
- 作品数:15 被引量:162H指数:9
- 相关作者:戴伟民强胜宋小玲张峥张连举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抗草铵膦转基因杂交水稻Ⅱ优86B及其恢复系86B向杂草稻的基因漂移被引量:5
- 2013年
- 为评价南京地区抗草铵膦转bar基因水稻Ⅱ优86B及其恢复系86B在田间释放后抗性基因漂移到杂草稻的潜在风险,在农田生态环境下以转bar基因Ⅱ优86B和恢复系86B为花粉供体,以丹东、泰州、肇庆3地采集的杂草稻为花粉接受材料,检测抗性基因漂移率。结果表明,在杂草稻移栽和直播两种种植方式下,只有移栽方式下的泰州杂草稻和直播方式下的肇庆杂草稻与Ⅱ优86B花期相遇,检测到的基因漂移率分别为0.136%和0.018%。与恢复系86B花期相遇的只有直播方式下的肇庆杂草稻,检测到的基因漂移率为0.016%。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京地区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Ⅱ优86B及恢复系86B向肇庆杂草稻以及Ⅱ优86B向泰州杂草稻存在抗性基因漂移的风险。
- 崔荣荣戴伟民强胜宋小玲
- 关键词:杂草稻基因漂移安全性评价
- 栽培措施对杂草稻和栽培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无论何种杂草稻密度和移栽措施下,杂草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栽培稻生长没有受到明显影响,移栽不仅较好地抑制了杂草稻的发生,同时保证水稻产量,使产量达到3 496.65 kg/hm2。旱直播对杂草稻出苗率影响较小,造成杂草稻密度过高,栽培稻产量严重降低,较移栽下降了1 011.15 kg/hm2。水直播对杂草稻出苗抑制作用要明显优于旱直播,使得杂草稻出苗率较旱直播下降9.14%,但是水直播对杂草稻出苗后的生长抑制不明显,使得杂草稻发生量达到1 219.35 kg/hm2,栽培稻产量仅为1 829.85 kg/hm2。随着杂草稻密度的增大,对自身种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个体地上部分干生物量显著降低和抽穗时间的推迟;其对栽培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栽培稻剑叶宽、分蘖数、有效穗数、地上部分干生物量、穗长、每穗饱粒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实际产量等方面随着杂草稻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可以在杂草稻发生较为严重的田块使用移栽措施,在杂草稻发生中等的田块使用水直播措施,并且适当提高栽培稻播种量。在杂草稻发生较少的田块使用旱直播措施,从而达到成本和收益的平衡。
- 曹旦戴伟民强胜宋小玲
- 关键词:杂草稻栽培稻栽培措施
- 江苏省杂草稻Rc基因的单体型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测定了来自江苏省10个市的杂草稻样品的Rc基因序列(全长6.4kb),并整理现有文献中全球166份稻属的Rc基因序列。序列共线性分析表明,江苏杂草稻Rc基因等位基因类型全部为Rc野生型。核苷酸多态性和单倍型分析表明,10份江苏杂草稻Rc基因的核苷酸多态性(π=0.19)和分离位点比率(θw=0.28)均高于56份美国杂草稻(π=0.09;θw=0.07)。单倍型的进化网络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江苏杂草稻Rc基因并非直接来源于普通白色栽培稻回复突变。此外,发现连云港穞稻和安徽塘稻的Rc基因序列与栽培稻相似,而与江苏目前正在发生危害的杂草稻Rc基因距离较远。
- 李潇艳强胜宋小玲蔡堃戴伟民
- 关键词:杂草稻单倍型分析
- 杂草稻苗期强竞争性的生理机制被引量:13
- 2015年
- 为揭示杂草稻比栽培稻苗期生长迅速的机制,随机选择均匀分布于江苏省6个市的杂草稻样品和典型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比较了其连续7 d的种子萌发率以及在14、21、28、35 d的幼苗株高变化和光合作用原初反应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江苏省6个市的杂草稻样品均比栽培稻提早2 d萌发,且均未表现出休眠性。杂草稻苗期株高在第35天时,均显著高于栽培稻。在播种后14、21、28和35 d,杂草稻光合作用原初反应的7个指标均高于栽培稻,说明杂草稻苗期具有强光合性能。研究表明,江苏省杂草稻比栽培稻早2 d萌发,至少播种后14 d苗期光合效能开始高于栽培稻,播种后28 d左右株高开始显著高于栽培稻。
- 刘睿强胜宋小玲陈世国戴伟民
- 关键词:直播田杂草稻苗期除草剂
- 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明恢86B杂草化潜力评价被引量:9
- 2012年
- 为评估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明恢86B大规模推广后演化为杂草的生态风险,在农田生态环境下比较了明恢86B、明恢86和杂交稻组合汕优63的生存竞争能力、繁育能力、落粒性、种子生存能力以及对常规除草剂氟吡磺隆的耐药性。结果表明,无论在适宜季节还是非适宜季节,明恢86B和明恢86的生存竞争能力和繁殖力都低于杂交稻组合汕优63,尤其在非适宜期时,汕优63的生存竞争力、繁殖力明显强于明恢86B和明恢86。主要表现在植株较高、分蘖较多以及高产。明恢86B的生存竞争力和繁殖力都略低于明恢86。3个材料的落粒性都不强,且尚未见自生苗产生。在浅埋和深埋处理下,明恢86B种子的生存能力弱于汕优63和明恢86。3个材料对除草剂氟吡磺隆的耐药性无明显差异。表明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86B在中国南京地区环境条件下演化为杂草的可能性较小。
- 崔荣荣韦颖孟攀潘马云龙金媛李秋然强胜戴伟民宋小玲
- 关键词:安全性评价
- 江苏沿江地区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调查被引量:26
- 2012年
- 【目的】明确江苏沿江地区杂草稻的发生现状、危害和生物学特性,掌握其鉴别方法。【方法】采用目测法和样方法点面结合,调查江苏沿江地区6个市的28个县(市、区)的直播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率、发生密度、综合危害指数,定点研究6个地点的杂草稻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性。【结果】杂草稻在各县(市)的发生率从78%—100%不等,发生密度最低的县(市)约2株/m2,平均最高约9株/m2,综合危害指数都在20%以上,导致栽培稻减产8.3%—82.3%;泰州、扬州和常州的危害相对更重。综合6个地点的调查结果显示杂草稻与栽培稻主要区别为:杂草稻的叶环和叶耳呈紫红色,植株基部褐色;苗期生长旺盛,分蘖力强、分蘖角大于栽培稻20°以上,株高高出8—10 cm;株型松散;单株结实量高于栽培稻3倍以上,繁育系数显著高于栽培稻,但结实率较低,为78%—86%,千粒重仅为18.93—20.10 g;成熟期早1月左右并显早枯。【结论】江苏沿江地区的杂草稻发生量大且危害严重;杂草稻与栽培稻有形态学差异;杂草稻的分蘖初期、扬花期是人工拔除的适宜时期。
- 张峥戴伟民章超斌强胜
- 关键词:杂草稻生物学性状防除
- 江苏省中部地区杂草稻遗传多样性及其起源分析被引量:23
- 2011年
- 前期调查研究表明,江苏是中国杂草稻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尤其以苏中地区最甚。本文利用具有多态性的33个共显性SSR标记,分析苏中地区的11个杂草稻种群以及苏南苏北部分杂草稻样品,以揭示江苏省主要杂草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来源。结果表明,苏中地区11个杂草稻群体总的遗传多样性(He)为0.1661,Shannon指数(I)为0.2872;多态位点百分率达到87.88%,等位基因数(Na)为2.151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887。其中,泰州的遗传多样性最高而南通地区的最低。杂草稻在地区之间的遗传分化(1%)显著小于杂草稻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39%),更小于种群内的遗传分化(60%)。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苏中和苏南地区杂草稻以籼型为主,苏北地区存在少量粳型杂草稻;苏中地区的杂草稻与现有栽培稻品种和普通野生稻没有明显的亲缘关系,但与曾经栽培过的杂交水稻品种有关。因此,本研究相对支持江苏省杂草稻可能主要来自栽培稻的基因重组或回复突变等产生野生性状即返祖遗传的假说。苏北地区的杂草稻可能来源于稻与现今栽培稻杂交的后代。
- 邵菁戴伟民张连举宋小玲强胜
- 关键词:杂草稻分子标记微卫星标记
- 江苏省杂草稻危害情况的调研被引量:22
- 2009年
- 戴伟民宋小玲吴川张连举左然林张峥李淑顺曹旦左娇杨琳刘琳莉强胜
- 关键词:杂草稻生物学性状
- 江苏省杂草稻的传播与籼粳分化研究被引量:11
- 2015年
- 21世纪初,杂草稻仅在江苏省局部区域发生,目前已扩大到全省,并对粳稻的高产和稳产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掌握其快速发生机制,便于杂草稻的防除工作,需要进一步明确江苏省13市杂草稻是独立发生还是相互传播,以及江苏省杂草稻籼粳地理分布。采集了江苏省13个市58个样地的58个种群,总计205份的杂草稻样品。所有样品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农场田间种植,并测量了38个形态学性状和6个程氏指数鉴别性状。欧氏距离聚类分析,表明江苏省13个市的杂草稻是相互混杂的。籼粳地理分布表明,江苏省杂草稻主要以籼型和偏籼型为主,籼型和偏籼型杂草稻在全部58个样点中都有分布,分别占样品总量的54.15%和42.40%;偏粳型和粳型仅分布于6个样点(淮安、苏州、盐城与扬州),分别占样品总量的2.93%和0.48%。此外,对比江苏省杂草稻的籼粳地理分布与江苏省地方品种的籼粳地理分布,未显示对应关系。籼粳比例和地理分布揭示了江苏省杂草稻主要为籼型,其中极少数为粳型杂草稻,粳型杂草稻的比例与杂草稻和栽培稻之间的自然基因漂移比例相近。
- 陈晓锋强胜杨金玲张帮华张峥宋小玲戴伟民
- 关键词:杂草稻形态学性状程氏指数籼粳分类
- 辽宁和江苏两省杂草稻植物性状多样性被引量:20
- 2010年
- 辽宁和江苏两省是我国杂草稻(Oryza sativa f.spontanea)发生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明确两省杂草稻识别特征和类型,我们在两省14个市29个样点采集样品,与当地栽培水稻品种一并在南京种植,观测了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23个植物性状。结果表明,两省杂草稻在营养生长期的1月株高、1月和2月分蘖数,在生殖生长期的果皮色、谷粒长/宽比、百粒重、落粒性、秆硬度、剑叶宽、剑叶长、有效穗数、50%黄熟、50%黄熟–50%抽穗和全黄熟等性状与相应的当地栽培稻存在差异;主成分1和主成分2组成的二维散点图(累计贡献率达43.24%)也显示出两省杂草稻间以及与栽培稻间的差异性。采用欧氏距离对两省杂草稻进行系统聚类可以将杂草稻分为籼型和粳型。其中辽宁省杂草稻全部聚在粳型类群中,它们又可细分为两类;江苏省杂草稻既有粳型,又有籼型,其中粳型与辽宁省杂草稻聚在粳型类群中,籼型又可分为3类。这6个类群分别具有如下突出特点:第1类为强落粒、粒轻、秆矮、早熟、偏粳等;第2类为无芒、穗多、强休眠、剑叶窄、偏粳等;第3类为长芒、弱分蘖、穗少、弱落粒、偏粳等;第4类为硬秆、剑叶宽、迟熟、强休眠、偏籼等;第5类为红果皮、粒长、软秆、粒重、偏籼等;第6类为无芒、株高、穗长、剑叶长、偏籼等。上述杂草稻的形态学指标和类型的研究将为两省开展杂草稻危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吴川戴伟民宋小玲强胜
- 关键词:杂草稻栽培稻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