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6028957)

作品数:12 被引量:32H指数:4
相关作者:梁杰罗少军彭智李建赤张培华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瘢痕
  • 7篇基因
  • 5篇IL-24
  • 4篇细胞
  • 4篇病理
  • 4篇病理性瘢痕
  • 3篇瘢痕疙瘩
  • 3篇白细胞
  • 3篇白细胞介素
  • 2篇血管
  • 2篇增生
  • 2篇肿瘤
  • 2篇基因表达
  • 2篇基因治疗
  • 2篇黑色素
  • 2篇黑色素瘤
  • 2篇黑色素瘤细胞
  • 2篇白介素
  • 2篇白介素24
  • 2篇白细胞介素2...

机构

  • 9篇广东医学院附...
  • 4篇广东医学院

作者

  • 12篇梁杰
  • 7篇罗少军
  • 4篇彭智
  • 3篇张培华
  • 3篇李建赤
  • 2篇黄如林
  • 2篇银桂彬
  • 2篇何海填
  • 2篇李平
  • 2篇吴志贤
  • 1篇郝新光
  • 1篇吴浩俊
  • 1篇杨林
  • 1篇张文广
  • 1篇唐旭东
  • 1篇李瑞俊
  • 1篇汤炀炀

传媒

  • 4篇广东医学院学...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09
  • 5篇2007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白细胞介素24mRNA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从基因水平测量瘢痕疙瘩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4的表达水平,探讨白细胞介素24在瘢痕疙瘩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9在广东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①选取2004-06/2005-10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患者,瘢痕疙瘩标本12例,正常瘢痕标本10例,行巨乳缩小、除皱术、植皮等患者正常皮肤标本12例,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自愿捐献标本,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标本取材部位为颜面、前胸、四肢等,切取后液氮保存。②低温条件下切取秤量组织,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电泳鉴定总RNA完整性,并统一调整总RNA含量为10g/L,-70℃储存。RT-PCR二步法合成cDNA。③以正常皮肤、正常瘢痕为对照,以GAPDH作为扩增内参照基因,将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和瘢痕疙瘩各类标本总RNA反转录的cDNA模板浓度调整相对一致进行扩增反应。以白细胞介素24mRNA与GAPDHmRNA的光密度积分值之比作为各类组织标本中白细胞介素24的相对含量,比较白细胞介素24mRNA在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及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各类组织标本中总RNA抽提结果: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抽提总RNA经甲醛变性凝胶电泳后显示较清晰的18s和28s条带,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A260/A280≈2.0。②各类组织标本中白细胞介素24mRNA的表达:白细胞介素24和GAPDH基因表达产物通过RT-PCR方法得到的特异性DNA片段长度分别为173bp和577bp。瘢痕疙瘩的白细胞介素24mRNA与GAPDHmRNA的吸光度比值明显低于正常皮肤、正常瘢痕(0.577±0.113,1.070±0.185,1.139±0.195;t=7.436×10-8~4.745×10-8,P均<0.01),正常皮肤与正常瘢痕白细胞介素24mRNA的相对表达量基本一致(t=0.405,P>0.05)。结论:瘢痕疙瘩的形成可能与白细胞介素24在组织中的表达降低有关。提示采用基因疗法提高早期瘢痕疙瘩中白细胞介素24的含量�
李建赤梁杰罗少军张培华彭智李平
关键词:瘢痕瘢痕疙瘩基因表达
腺病毒介导hIL-24基因对瘢痕疙瘩表达Bcl-2等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介导hIL-24基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表达Bcl-2、IL-6和TGF-β1的影响,探讨IL-24基因对瘢痕疙瘩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用含有hIL-24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感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检测人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Bcl-2、IL-6和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瘢痕疙瘩组的Bcl-2、IL-6和TGF-β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瘢痕疙瘩感染Ad.IL-24组的Bcl-2、IL-6和TGF-β1表达水平都低于腺病毒空载体组和瘢痕疙瘩组。结论:IL-24基因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表达Bcl-2、IL-6和TGF-β1。
梁杰黄如林彭智银桂彬罗少军
关键词:IL-24基因瘢痕疙瘩TGF-Β1
IL-24与肿瘤的基因治疗
2006年
李建赤梁杰罗少军张培华
关键词:IL-24肿瘤基因治疗
白介素24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9年
黄如林梁杰罗少军
关键词:IL-24基因人黑色素瘤细胞白细胞介素24白介素肿瘤抑制基因CDNA文库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病理性瘢痕内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病理性瘢痕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的表达与以CD34、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内PDGF-A、PDGF-B、CD34、CD105的表达,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染色指标的表达面积,统计学分析PDGF的表达与以CD34、CD105标记的MVD的相关性。结果 PDGF-A、PDGF-B在增生性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皮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增生性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内以CD34、CD105标记的MVD均高于正常皮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所有标本内,PDGF-A、PDGF-B的表达量与以CD34、CD105标记的MVD之间均呈高度正相关。结论 PDGF-A、PDGF-B可能通过诱导微血管生成而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增生。
黄如林梁杰吴志贤
关键词:病理性瘢痕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D34CD105血管生成
人白介素24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构建含有人白介素24(hIL-24)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下一步病理性瘢痕的基因治疗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hIL-24基因的cDNA亚克隆至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上,鉴定正确后在PAdEasy系统中进行细菌内同源重组,通过脂质体将正确重组体包裹并转染293A细胞以包装并扩增病毒。采用酶切及PCR方法对重组腺病毒进行鉴定。结果酶切和PCR结果证实hIL-24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并可在293A细胞中表达,病毒滴度达107pfu/ml。结论成功构建了有较强感染能力的含hIL-24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梁杰何海填彭智银桂彬罗少军
关键词:腺病毒病理性瘢痕
自体刃厚头皮片移植厚中厚皮片供区以抑制瘢痕增生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刃厚头皮片移植厚中厚皮片供区以抑制瘢痕增生的可行性及应用效果。方法:烧伤后全身大范围的增生性瘢痕患者24例,行功能部位的增生性瘢痕切除,应用非功能部位的大张厚中厚皮片修复,厚中厚皮片供区应用刃厚头皮片移植修复。结果:24例患者非功能部位厚中厚皮片供区经刃厚头皮片移植后,未见有明显的瘢痕增生。经随访半年至2年11例,2年以上3例,均未见有明显的瘢痕增生。头皮片供区无瘢痕形成,头发生长良好。结论:应用自体刃厚头皮片移植厚中厚皮片供区抑制瘢痕增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梁杰吴浩俊张文广李瑞俊郝新光
关键词:供区瘢痕增生
病理性瘢痕的基因治疗进展
2007年
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的治疗也未取得良好效果,而基因治疗有望从根本上治疗病理性瘢痕。本文从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调节细胞外胶原代谢、改善细胞外环境阐述病理性瘢痕基因治疗的新进展。
何海填梁杰罗少军
关键词:病理性瘢痕基因治疗
增生性瘢痕组织内IL-24基因mRNA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测定人白介素24(IL-24)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内的表达,以探讨IL-24基因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分别以普通瘢痕和正常皮肤作为对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测定IL-24基因在正常皮肤、普通瘢痕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全部的正常皮肤、普通瘢痕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IL-24基因均有表达。IL-24基因在增生性瘢痕内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皮肤和普通瘢痕(P<0.01),在普通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与正常皮肤相比则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IL-24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可能与IL-24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低下有关。
梁杰李建赤罗少军张培华彭智李平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IL-24基因表达
白细胞介素24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9年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一组由白细胞产生的在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具有重要的免疫学功能。白细胞介素24(interleukin24,IL-24)又称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gene7,mda7),最初于1995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iang等通过差示杂交的方法从人干扰素(IFN)-β和瑞香素(mezerein,MEZ)诱导的人类黑色素瘤细胞中获得。从其结构、染色体定位、碱基序列同源性及细胞因子样特性等方面考虑.MDA7于2002年被归于IL—10家族,正式命名为IL-24。
杨林梁杰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4黑色素瘤细胞IL-24分化相关基因免疫学功能染色体定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