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1767)

作品数:8 被引量:128H指数:5
相关作者:刘威生章秋平刘宁刘硕张玉萍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性状
  • 2篇数量性状
  • 2篇种质
  • 2篇种质资源
  • 2篇微卫星
  • 2篇果实
  • 2篇ARMENI...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等位
  • 1篇等位变异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叶绿
  • 1篇叶绿体
  • 1篇叶绿体DNA
  • 1篇遗传多样性分...
  • 1篇遗传多样性评...

机构

  • 8篇辽宁省果树科...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作者

  • 8篇章秋平
  • 8篇刘威生
  • 7篇刘硕
  • 7篇刘宁
  • 5篇魏潇
  • 5篇张玉萍
  • 2篇刘有春
  • 2篇杨巍
  • 2篇赵海娟
  • 1篇刘冬成
  • 1篇张爱民

传媒

  • 4篇果树学报
  • 2篇园艺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辽宁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桃叶绿体全序列微卫星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对桃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中微卫星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发现,cpSSR主要分布在大单拷贝区和小单拷贝区,以完全重复为主。单碱基重复最多,占总数的75.68%,二碱基重复占21.62%,单碱基重复主要以(A)n和(T)n为主,二者共占总数的67.57%,二碱基重复主要是(AT)n或(TA)n,占总数的20.47%。单碱基重复(A)n和(T)n的重复次数分别以11次和10次最多,而二碱基重复(AT)n、(TA)n和(TC)n的重复次数均为5~6次。研究结果为开发桃李属植物叶绿体通用引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魏潇章秋平刘威生杨巍
关键词:叶绿体DNA微卫星
普通杏(Armeniaca vulgaris)种质资源果实主要数量性状变异及概率分级被引量:31
2013年
【目的】种质资源评价是资源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而数量性状的合理分级是种质资源评价的基础,因此对普通杏的143~478份品种资源果实数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概率分级。【方法】果实数量性状平均单果质量、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核鲜质量、核干质量和仁干质量9项指标,根据K-S正态性检验和χ2检测对果实数量性状进行分级。【结果】果实数量性状的变异较为丰富,其中硬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5.4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4.95%。经K-S正态性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统一用(X-1.2818S)、(X-0.5246S)、(X+0.5246S)和(X+1.2818S)4个点分为5级,使1~5级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0%、20%、40%和20%、10%,根据χ2检测,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进行概率分级。【结论】杏果实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将果实数量性状进行概率分级是比较理想的结果。
赵海娟刘威生刘宁张玉萍章秋平刘硕
关键词:数量性状
果实软化相关PG基因的进化分析和基因组定位被引量:24
2011年
利用NCBI数据库和蔷薇科基因组数据库中的数据对48个果实PG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3个进化支中都包含与果实软化相关的PG基因,属于A支和属于B支的PG基因有明显的功能差异。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3个进化支中的PG基因存在多个差异位点,A支和C支PG基因的N端比B支短60~70个氨基酸。PG基因结构(包括启动子、内含子和编码区)的变异对其功能差异有重要影响。对苹果和桃的PG基因进行了基因组精确定位,其附近存在果实软化相关性状标记。
魏潇刘威生刘宁章秋平张玉萍刘硕刘有春
关键词:果实软化系统进化分析
杏遗传多样性评价所需SSR等位变异数目估计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等位变异数目的多少对杏材料间遗传关系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以55对SSR引物对140份杏材料的检测结果为样本,运用矩阵相关检测的方法分析由不同SSR等位变异数目组成的相似矩阵与总等位变异相似系数矩阵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所用SSR引物共检测到877个等位变异。随着抽取等位变异数目的增加,获得的相似矩阵与原矩阵(877等位变异)间的相关系数迅速增加。当选取的等位变异数目达到575时,与原等位变异共表型的相关性超过90%。【结论】所需最小等位变异数目与样本群体大小之间存在Y=149.5ln(X/12)+200.2的曲线方程,这个方程能够估算出在客观评价杏遗传群体时需要的最少SSR等位变异数目,并且认为这些SSR位点应尽量均匀分布在所有染色体上。
章秋平刘威生刘硕魏潇刘宁
关键词:微卫星等位变异
普通杏(Prunus armeniaca)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41
2014年
【目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是资源工作的核心,了解和掌握种质资源资源多样性,对于资源收集、管理、发掘、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219份普通杏种质资源的11个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普通杏种质资源各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幅为15.7%。42.2%,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平均单果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性分析得出:平均单果质量与叶柄长度、叶片长度和叶片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可溶性糖呈极显著正相关:维生素C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1a生枝粗度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1个性状可以综合为4个主成分,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58.65%.第1主成分反映叶片因子,第2主成分反映枝条因子,第3、第4主成分反映的是品质因子。根据聚类分析把219份杏种质资源划分为6大类群:第1类种质群的主要特点是叶片较大:第Ⅱ类种质群的特点是果实品质性状较好.但是果实平均单果质量小;第Ⅲ类种质群的特点是果实平均单果质量大:第V类种质群的特点是果实品质好:第Ⅵ类种质群的特点是叶片较大且1a生枝又粗又长。【结论]普通杏种质资源的主要数量性状的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赵海娟刘威生刘宁张玉萍章秋平刘硕
关键词:种质资源主成分分析
双向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在杏SNP分型上的应用
2013年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单碱基突变的双向等位基因特异PCR(bi-directional PCR amplification of specific alleles,Bi-PASA)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杏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研究。【方法】利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在2份不同果肉质地杏EXP基因的DNA序列上发现1个单碱基变异。在其上、下游两端设计双向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及其外侧互补引物,对120份杏材料的SNP进行分型。同时,对部分材料的基因型进行测序验证。【结果】利用双向等位基因特异PCR对杏EXP基因315 bp处SNP分型结果与直接测序完全一致。【结论】双向等位基因特异PCR技术是一种简单、经济、快速而可靠的SNP分型方法,可有效地应用于杏基因组上已知SNP突变的分型研究。
魏潇章秋平刘威生刘宁刘硕杨巍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
华北生态群普通杏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研究华北生态群普通杏在不同地理来源间的遗传多样性、特异性和群体结构差异。【方法】应用21对SSR引物对67份华北生态群普通杏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进行分析。【结果】21个SSR位点在67份华北生态群的普通杏材料中共检测出301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范围为8—24个,平均为14.33个。每个位点Shannon’s多样性指数(I)变异范围为0.65—2.67,平均为1.934。通过不同地理来源间比较,发现来自西北黄土高原区域的杏种质多样性丰富,拥有较多的等位变异。不同地理群间存在较多的互补等位变异;各地理群体拥有各自特有等位变异。基于混合模型的Structure2.2群体结构分析显示,将华北生态群普通杏划分为7个组群,且不同地理来源的材料均被划分到3个或以上的聚类群体。当K=4时,除仁用杏外华北生态群普通杏可以划分为西南亚群、华北平原亚群和东部丘陵亚群(包括山东丘陵地和辽南丘陵地的普通杏)3个亚群,与传统生态亚群划分相似。【结论】华北生态群普通杏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来自于西北地区的普通杏多样性最为丰富,有较多的变异类型。仁用杏种质遗传基础狭窄,但具有较多的特有等位变异和独特的血缘关系。华北生态群普通杏可以划分为3个亚群,但地理来源相同的种质不一定属于同一类群。
章秋平刘冬成刘威生刘硕张爱民刘宁张玉萍
杏杂合位点共显性标记的分离方式及连锁图谱构建被引量:5
2011年
以‘串枝红’ב金太阳’杏的F1代为材料,在分析共显性标记分离方式的基础上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和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标记,构建了两张杏分子连锁图谱。‘串枝红’图谱共14个连锁群,包含37个SSR标记和32个SRAP标记,连锁群总长度为1086.6cM,每连锁群平均长度77.6cM,标记间平均连锁距离为19.7cM。‘金太阳’连锁图谱共7个连锁群,包括26个SSR标记和14个SRAP标记,连锁群总长度756.7cM,每个连锁群平均长度为108.1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22.9cM。分析了图谱构建过程中不同共显性标记在F1代分离类型中的利用。
章秋平刘威生刘宁张玉萍刘硕魏潇刘有春
关键词:分子标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