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YW-436)

作品数:10 被引量:137H指数:8
相关作者:苏以荣李杨何寻阳胡乐宁王嫒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土壤
  • 8篇有机碳
  • 4篇典型土壤
  • 4篇矿化
  • 3篇有机碳矿化
  • 3篇碳矿化
  • 2篇石灰土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微生物
  • 2篇旱地
  • 2篇旱地土壤
  • 1篇稻草
  • 1篇典型小流域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分布
  • 1篇营养
  • 1篇营养成分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机碳积累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亚...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0篇苏以荣
  • 8篇何寻阳
  • 7篇胡乐宁
  • 7篇李杨
  • 5篇黎蕾
  • 5篇王嫒华
  • 4篇吴金水
  • 3篇邱虎森
  • 2篇陈香碧
  • 2篇郑华
  • 1篇朱捍华
  • 1篇许春辉
  • 1篇赵次娴
  • 1篇李扬
  • 1篇林明月
  • 1篇李伏生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土壤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喀斯特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4
2012年
以贵州省清镇王家寨为喀斯特高原典型样区,采用网格布点法,调查研究了土壤总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林地表层土壤SOC、DOC和MBC含量分别为56.86、68.74mg·kg-1和264.12mg·kg-1,均显著高于旱地与水田(P<0.05);各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微生物熵(MBC/SOC)值处于0.45%~0.55%之间,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SOC及其组分均有显著影响。协方差分析表明,土壤MBC受土地利用方式和pH的影响较大,土壤SOC和DOC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较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SOC与MBC无相关性,而DOC与MBC的相关性正负各异。3种土地利用方式剖面土壤中,灌木林地0~30cm各土层MBC含量差异显著(P<0.05),水田20~30cm土层DOC含量显著低于0~20cm各土层。表层(0~10cm)土壤SOC密度以灌木林地最大,但旱地(155.97t·hm-2)和水田(107.92t·hm-2)1m以内土体的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P<0.05)灌木林地(76.14t·hm-2),结合土层厚度,水田与旱地有机碳储量高于灌木林地。研究表明加强保护灌木林地,对农耕地实行秸秆还田,将有利于区域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区域生态的恢复,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邱虎森苏以荣陈香碧黎蕾李杨何寻阳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
添加^(14)C标记稻草对喀斯特典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为了研究有机物质对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的影响,采集两种喀斯特典型土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一种对照土壤(红壤)的表层土壤(0~15cm),设置不添加外源物质(CK)和添加14C标记的稻草(T1)的处理,进行为期100d的土壤培养试验及矿化试验。测定并分析了这3种典型土壤类型的微生物生物量碳(MBC)表观周转时间和田间周转时间、外源有机物质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的激发效应以及CO2释放量。结果表明:MBC表观周转时间和田间周转时间依次分别为(71±2)d、(243±20)d、(254±45)d和0.29、1.0、1.04a。添加标记的14C有机物质后,土壤原有有机质的激发效应大小依次为红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在相同条件下,红壤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而棕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李杨王嫒华吴金水
关键词:土壤
西南喀斯特典型土壤在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呼吸特征被引量:8
2012年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的典型土壤呼吸变化规律,采取野外原位观测的方法,监测了2种典型植被类型(林地和灌草地)下的红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在不同时刻的土壤呼吸过程。通过对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在旱季、雨季的差异的分析,探讨了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土壤呼吸规律。结果表明,3种土壤不同植被呼吸速率相比,旱季红壤和棕色石灰土的土壤呼吸速率均有:林地>灌草地(P<0.05),黑色石灰土的土壤呼吸速率有:灌草地>林地(P<0.05);雨季为红壤:灌草地>林地(P<0.05),石灰土:林地>灌草地(P<0.05)。灌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湿度的响应比林地敏感。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呼吸特征的变化因植被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不同的植被覆盖状况会影响到土壤呼吸对不同土壤类型的敏感程度。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
关键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日变化
典型喀斯特高原坡地土壤养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13年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严重,土壤性质对其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了解研究区环境因素对土壤性质的作用,对该区生态恢复重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前期对喀斯特地区峰丛洼地和峰林平原研究的基础上,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典型样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从坡脚到山顶线形布点(间隔10m)采集土壤样本,同时调查记录各环境因子,通过对土壤养分指标测定,结合环境因子探讨了研究区内坡地土壤养分随相对高程的变化情况和地形因素(裸岩率、土层厚度和相对高程)之间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相对高程的增加,裸岩率显著递增,土层厚度在0~30cm范围内,与裸岩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合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裸岩率高的地段促进了土壤有机碳以及氮磷养分的积累,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受裸岩率和相对高程的影响,土壤全钾的含量主要受相对高程的影响,而土壤pH则同时受各地形因素的影响,全钾含量不受三地形因素的影响;随机误差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及速效养分含量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邱虎森苏以荣黎蕾何寻阳陈香碧李杨
关键词:坡地土壤养分相对高程
西南喀斯特石灰土中钙的形态与含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研究钙对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的影响。【方法】采取野外取样分析与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采集两种喀斯特典型土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一种对照土壤(红壤)共54个样品,检测了土壤中钙的形态与含量及有机碳含量等理化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3种土壤类型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设置不添加外源物质(CK)、添加碳酸钙粉末(T2)和同时添加14C标记的稻草与碳酸钙粉末(T3)3个处理,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对培养过程中土壤CO2释放量和4种形态钙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及分析。【结果】土壤中4种形态的钙以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与有机碳关系更为密切。添加碳酸钙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有机结合态钙含量的增量均值在红壤、棕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中依次为2.14%、4.66%、10.23%。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添加钙的激发效应在红壤中最强烈,其次为棕色石灰土,最后为黑色石灰土。【结论】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壤,因此,3种供试土壤中,黑色石灰土最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李扬黎蕾王嫒华吴金水
关键词:有机碳矿化
平衡施肥对喀斯特地区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本研究针对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土壤地理环境,探讨不同施肥措施对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植株钾和粗灰分含量增加。在等量氮肥基础上,增施钾肥或磷肥对植株N、P含量没有明显影响。高磷高钾处理下植株中粗脂肪含量最高,但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低磷低钾处理下植株中粗蛋白含量最高,而高磷中钾处理下植物中粗纤维含量最高。总体来看,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牧草的产量及品质。
林明月许春辉苏以荣李伏生
关键词:平衡施肥皇竹草营养成分
桂西北棕色石灰土和红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和差异被引量:8
2012年
以桂西北两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棕色石灰土、红壤),在25℃,100%空气湿度条件下培养80 d,测定培养期间土壤释放CO2量、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含量(MBC),研究桂西北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SOC矿化在培养20 d后达到稳定。80d培养结束后,棕色石灰土SOC含量高的土壤,DOC/SOC、微生物熵以及土壤呼吸熵分别为0.21%,0.94%,0.88 g/kg.h,SOC含量低的土壤分别为0.52%,0.76%,1.21 g/kg.h;红壤SOC含量高的土壤,DOC/SOC、微生物熵以及土壤呼吸熵分别为0.76%,0.22%,5.06 g/kg.h,SOC含量低的土壤分别为1.14%,0.60%,3.29 g/kg.h。在棕色石灰土上,与SOC含量低的土壤相比,SOC含量高的土壤微生物熵大(p<0.05),而土壤呼吸熵小(p<0.05);红壤的情况与之相反。总体上,棕色石灰土CO2释放速率、累积释放量、累积释放率、土壤呼吸熵以及DOC/SOC均显著小于红壤;而微生物熵显著大于红壤。从SOC矿化角度反映了棕色石灰土有机碳较红壤稳定,这对维持SOC水平,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土壤结构,增加碳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李杨苏以荣何寻阳王嫒华郑华黎蕾邱虎森赵次娴
关键词:棕色石灰土红壤有机碳矿化
添加14C标记的有机物质对喀斯特典型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的影响
为了研究有机物质对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的影响,采集两种喀斯特典型土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一种对照土壤(红壤)的表层土壤(05 cm),设置不添加外源物质(CK)和添加14C标记的稻草(T1)的处理,...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李扬王嫒华吴金水
关键词:土壤
文献传递
稻草还田条件下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与差异被引量:25
2011年
采用14C示踪技术,通过100 d的原状土柱室内模拟试验,得出以下研究结果:培养100 d后,有34.74%(水田覆盖)、17.85%(水田翻埋)、35.68%(旱地覆盖)和36.06%(旱地翻埋)的稻草碳被矿化,水田和旱地土壤分别有0.99%~1.17%和2.25%~2.53%的原有有机碳被矿化。土地利用和稻草还田方式及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添加稻草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率均有显著影响(p<0.01),但对于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只有土地利用方式对其有显著影响(p<0.01);添加稻草后,土壤总累积矿化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旱地翻埋除外),因为稻草还田抑制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的降解,使100 d的累积矿化量相对于各自对照减少了13.95%(水田覆盖)、15.68%(水田翻埋)、11.04%(旱地覆盖)和3.34%(旱地翻埋)。水田翻埋和旱地覆盖是稻草资源合理利用的较好方式,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添加的稻草碳和土壤原有有机碳在水田的矿化速率均显著低于旱地,是水田有机碳含量通常高于同一景观单元旱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嫒华苏以荣李杨吴金水郑华朱捍华胡乐宁
关键词:旱地原状土柱有机碳矿化
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周转对水分的响应被引量:36
2012年
【目的】研究土壤含水量对水田和旱地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探明水田和旱地有机碳周转差异的来源。【方法】在标准培养条件下(25℃,100%空气湿度)培养100 d,研究了5个水分梯度下(45%、60%、75%、90%、105%WHC,WHC为土壤饱和持水量)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并测定了培养期内3个水分梯度下(45%、75%、105%WHC)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结果】土壤含水量、土地利用方式(水田和旱地)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DOC和MBC均有显著影响。水田(45%—90%WHC)和旱地(45%—75%WHC)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率(量)随含水量增高而增高,有机碳的周转半衰期随含水量的增高而缩短(水田为5.23—7.57 a,旱地为6.79—12.87 a)。100 d的培养期内,水田和旱地土壤分别有2.33%—3.94%和1.66%—3.33%的有机碳参与了矿化。淹水条件下,水田和旱地土壤的有机碳矿化速率均高于好气条件。同时,淹水条件还使水田土壤的DOC、MBC含量显著降低,对旱地则无影响。【结论】在一定水分范围内(水田:45%—90%WHC;旱地:45%—75%WHC),提高含水量可以促进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有利于养分的释放,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DOC和MBC)无促进甚至有抑制作用。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率(量),在淹水条件下和水田土壤中比在好气条件和旱地土壤中高,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取样制样过程中土样经历的干湿交替过程促进了有机碳的降解。
王嫒华苏以荣李杨胡乐宁吴金水
关键词:水田土壤旱地土壤水分有机碳矿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