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教委E研究院-上海高校网格项目(03008)

作品数:17 被引量:194H指数:10
相关作者:高月求李曼孙学华朱晓骏姚嫣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委E研究院-上海高校网格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乙型
  • 9篇乙型肝炎
  • 9篇肝炎
  • 8篇慢性
  • 8篇慢性乙型
  • 8篇慢性乙型肝炎
  • 5篇细胞
  • 3篇杀伤
  • 3篇中医
  • 3篇中医药
  • 3篇自然杀伤
  • 3篇效应分子
  • 3篇免疫效应
  • 3篇免疫效应分子
  • 3篇颗粒溶素
  • 2篇乙型肝炎患者
  • 2篇杀伤细胞
  • 2篇肾方
  • 2篇自然杀伤细胞
  • 2篇外周

机构

  • 1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 1篇上海市中医医...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市公共卫...

作者

  • 12篇高月求
  • 10篇李曼
  • 6篇孙学华
  • 4篇朱晓骏
  • 3篇姚嫣
  • 3篇周振华
  • 2篇杨婉凤
  • 2篇陈蔚文
  • 1篇徐颂芬
  • 1篇李茹柳
  • 1篇陈玉龙
  • 1篇李柏
  • 1篇杨小波
  • 1篇李秋霞
  • 1篇汤伯宗
  • 1篇刘巧丽
  • 1篇吕祥
  • 1篇周碧霞
  • 1篇凌昌全
  • 1篇迟莉

传媒

  • 5篇中国中西医结...
  • 4篇中西医结合肝...
  • 2篇世界中医药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上海中医药杂...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医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和CD8^+T细胞亚群的研究被引量:25
2011年
目的:比较不同感染状态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亚群的差异。方法:收集CHB患者78例,根据感染状态分为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且肝功能正常、HBeAg阳性且肝功能异常和HBeAg阴性3组。13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来自曙光医院体检中心。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不同感染状态CHB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8+CD28-、CD4+CD95+、CD8+CD95+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并对各亚群分布情况与HBeAg和HBVD-NA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BeAg(+)肝功能正常组的CD4+CD25+/CD4+和CD4+CD95+/CD4+明显升高(P<0.01,P<0.05),3个感染组CD8+CD28-/CD8+值均明显升高(P<0.01);与HBeAg(+)肝功能正常组相比,HBeAg(+)肝功能异常组和HBeAg(-)组的CD4+CD25+/CD4+明显降低(P<0.01),HBeAg(-)组CD8+CD95+/CD8+明显降低(P<0.05),HBeAg(+)肝功能异常组的CD8+CD95+/CD8+明显降低(P<0.01)。CD4+CD25+/CD4+,CD4+CD95+/CD4+与HBVDNA呈正相关(P<0.01,P<0.05),CD8+CD28-/CD8+与HBVDNA和HBeAg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CHB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8+CD28-T、CD4+CD95+细胞表达频率增加,可能对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免疫耐受起一定作用。
孙学华刘巧丽李曼高月求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E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荟萃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在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已发表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CHB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利用ReviewManager5.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按入选标准,共纳入21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荟萃分析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CHB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对照组:95%CI[3.87~5.55](P〈0.001);与非抗病毒西药相比,HBsAg、HBeAg、HBV DNA都明显降低,结果分别为:95%CI[3.41~6.26],95%CI[1.87~2.95],95%CI[2.06~3.24],P均〈0.001;与抗病毒西药相比,也有明显疗效,结果分别为:95%CI[1.92~5.11],95%CI[1.91~3.40],95%CI[1.71~3.28],P均〈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HB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单纯西药比较有一定优势。
杨婉凤余卓李曼孙学华朱晓骏高月求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灵猫方抑制饥饿诱导HepG2.2.15细胞自噬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灵猫方对饥饿诱导HepG2.2.15细胞自噬的作用。方法选取15只SD大鼠制备灵猫方药物血清,设立厄尔平衡盐缓冲液(Earle's balanced salt solution,EBSS)组、EBSS+空白血清组、EBSS+5倍药物血清组、EBSS+10倍药物血清组及DMEM组,每组3个样本。培养HepG2.2.15细胞1、2、4及6h,构建pEGFP-N1-LC3B表达载体,转染HepG2.2.15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浆中GFP-LC3B分布表达变化,计算点状样GFP-LC3B的细胞数与GFP-LC3B转染HepG2.2.15细胞数比值。透射电镜观察各组HepG2.2.15细胞浆内自噬体。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epG2.2.15细胞LC3BⅡ/Ⅰ比值(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betaⅡ/Ⅰ)。结果培养2h时,与EBSS+空白血清组比较,EBSS+5倍药物血清、EBSS+10倍药物血清明显抑制GFP-LC3B由散在分布向点状分布改变(P<0.01),电子透射电镜显示EBSS+5倍药物血清组、EBSS+10倍药物血清组抑制自噬体形成,Western Blot检测显示EBSS+10倍药物血清组LC3BⅡ/Ⅰ比值较EBSS+空白血清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灵猫方药物血清抑制饥饿诱导HepG2.2.15的自噬。
朱晓骏孙学华刘顺庆李曼商斌仪杨婉凤高月求
关键词:HEPG2.2.15细胞自噬
消胀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8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评价消胀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按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拉米夫定抗病毒基础上以消胀方(由太子参、白术、陈皮、白茅根、泽泻、泽兰、鳖甲、牡蛎、鸡内金、大腹皮组成),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对照组在拉米夫定抗病毒基础上治以扶正化瘀胶囊(主要由丹参、桃仁、绞股蓝、冬虫夏草、五味子组成),每次5粒,每日3次,餐前30min口服,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慢性肝病疾病特异性量表(CLDQ)评分、肝功能、乙肝病毒DNA(HBVDNA),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前后B超检查,记录门静脉内径(MPV)、脾静脉内径(SPV)、脾脏长度及厚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CLDQ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积分较对照组亦明显减少(P<0.05,P<0.01);两组患者Child-Pugh分级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肝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1);B超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MPV、SPV、脾长度、脾厚度均有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仅脾厚度有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HBVDNA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较为明显(P<0.01)。结论消胀方联合拉米夫定可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肝功能、HBVDNA,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及CLDQ积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具有较好的疗效。
周振华李曼黄凌鹰周碧霞孙学华高月求
关键词:消胀方拉米夫定乙型肝炎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纤维化蛋白表达水平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纤维化蛋白(FBRS)的表达水平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全部进行肝脏穿刺活检,将肝穿刺标本肝组织胶原纤维采用Masson三重染色和常规病理HE染色,判定肝脏纤维化分期和炎症活动度分级;检测患者外周血的ALT、AST、TBil、白蛋白(Alb)、HBV DNA载量;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RNA,Real-time PCR法检测FBRS的表达水平;分析FBRS表达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分级和炎症活动度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按照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分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BRS mRNA水平从S0至S4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表达水平增加,且均比前一期明显升高(P<0.01),S与FBRS mRNA水平呈正相关(P<0.05);按照肝脏炎症活动度(G)分组,随着炎症活动度的加重,FBRS mRNA表达水平有增高的趋势,G与FBRS mRNA水平呈正相关(P<0.05),G2与G1比较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G3与G2,G4与G3比较,虽然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与FBRS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Alb与FBRS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FBRS的表达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李曼曾震军孙学华朱晓骏周振华高月求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
生脉散不同组分配伍对热损伤大鼠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作用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生脉散不同组分配伍对热损伤大鼠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的影响,探讨其调节热损伤大鼠肝脏GR较佳的组分配伍比例。方法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 ,每味药的剂量分为3个水平:即不用药(均为0)、低剂量(人参总皂苷为7.1mg;麦冬水提物为17.2mg;五味子水提物为9.6mg)、高剂量(人参总皂苷为14.2mg;麦冬水提物为34.4mg;五味子水提物为19.2mg),正交表L9(34)分别赋值并进行分组,通过直接分析和方差分析,确定调节热损伤大鼠肝脏GR较佳的组分配伍比例。结果在不同组分配伍的生脉散作用后,大鼠肝胞液GR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fmol/mgpro)分别为:组1为161±26,组2为271±40,组3为166±66,组4为222±45,组5为192±26,组6为194±23,组7为166±15,组8为165±47,组9为211±79。当人参总皂苷、麦冬水提物、五味子水提物的给药剂量为7.1、17.2及19.2mg时,大鼠肝脏GR水平较高。结论生脉散复方不同组分配伍对调节热损伤大鼠肝脏GR水平最佳的配伍比例为人参∶麦冬∶五味子=3∶3∶4。
吕祥程彬彬凌昌全岳小强李柏
关键词:生脉散组分配伍热损伤糖皮质激素受体
中医药调控免疫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优势环节被引量:30
2010年
高月求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炎性损伤重大传染病原发性肝癌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效应分子的表达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研究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免疫效应分子表达与感染状态的相关性。方法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慢性HBV感染者根据感染状态分为肝功正常高病毒复制组、肝功能正常低病毒复制组、肝功能异常高病毒复制组、肝功能异常低病毒复制组。应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外周血NK细胞的穿孔素(PF)、颗粒酶B(Gr B)、颗粒溶素(GNLY)、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的表达,分析其与感染状态的相关性。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Pearson分析。结果阳性细胞百分比同对照组(31.50%±27.64%)相比,肝功能正常高病毒复制组(59.74%±30.82%)和肝功能正常低病毒复制组(61.89%±33.30%)的GNLY表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同对照组(57.38%±23.69%)相比,肝功正常高病毒复制组(39.89%±21.30%)、肝功能异常高病毒复制组(37.54%±18.79%)的IFNγ表达降低,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正常高病毒复制组的PF、Gr B、GNLY(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6.98%±38.34%、81.53%±19.58%、59.74%±30.82%)和肝功能正常低病毒复制组的PF、Gr B、GNLY(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62.95%±31.98%、84.51%±14.57%、61.89%±33.30%)表达高于肝功能异常高病毒复制组(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5.47%±29.64%,66.55%±22.92%,42.03±33.17%),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了TNFα和GNLY不具有相关性外,PF、Gr B、GNLY、TNF仅和IFNY之间呈两两正相关关系。结论高病毒复制水平的HBV感染者外周血NK细胞表达的IFN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肝功能正常的HBV感染者外周血NK细胞表达的PF、Gr B、GNLY水平明显高于肝功能异常者。
李曼姚嫣高月求
关键词:干扰素Γ穿孔素颗粒溶素
抑毒方治疗肝肾阴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研究抑毒方治疗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e-antigen,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疗效及对T细胞亚群的数量及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57例HBeAg阳性CHB患者,根据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单用恩替卡韦组(对照组)和恩替卡韦联合抑毒方组(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ALT、AST、HBV-DNA、HBV-M、肝功能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BeAg阳性CHB患者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K)T细胞的数量和分泌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量,以及Th1、Th2、Tc1、Tc2细胞的数量。结果两组共有7例病例脱落。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够明显降低ALT、AST、HBV-DN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P<0.05);并能明显提高肝功能复常率,而对HBV-DNA和HBeAg转阴率的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能够明显增加NKT细胞分泌IFN-γ,减少分泌IL-4,增加Tc1细胞的数量,导致Tc1/Tc2比值升高,而治疗组不但可以增加NKT细胞的数量,使IFN-γ分泌增加,IL-4分泌减少,而且能够明显增加Th1、Tc1细胞数量,降低Th2、Tc2细胞数量,导致Th1/Th2、Tc1/Tc2的比值升高(P<0.05)。结论抑毒方能够有效改善HBeAg阳性CHB患者的肝功能、抑制HBV-DNA复制、改善临床症状;抑毒方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NKT细胞的数量,使NKT细胞分泌IFN-γ增加,分泌IL-4降低,调节Th1/Th2与Tc1/Tc2之间的平衡而发挥作用。
汤伯宗李曼高月求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自然杀伤T细胞辅助T淋巴细胞细胞毒T细胞
中医药研究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相关文献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总结中医药研究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的经验和成果,使该技术更好地为中医药研究服务。方法:从2001.01-2008.12年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下载相关文献,从发表时间、研究领域、芯片平台、样品情况、杂交方法、数据挖掘方法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中医药研究论文数目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涉及中医证候、诊断、中药药理、药效等多个领域;多个基因芯片平台被利用于研究,主要为cDNA芯片;样品数量较少、多混合样品杂交,缺乏技术、生物重复和其他方法确认差异基因;数据分析方法单一,缺乏必要的聚类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论:中医药研究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已涉及多个领域,但尚处于尝试阶段,技术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
陈玉龙尹素改陈蔚文
关键词:基因芯片中医中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