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98437231)

作品数:33 被引量:267H指数:10
相关作者:叶冬青胡以松杨仕贵李向培徐元勇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流行病
  • 11篇流行病学
  • 11篇狼疮
  • 11篇红斑
  • 11篇红斑狼疮
  • 10篇系统性红斑
  • 10篇系统性红斑狼...
  • 7篇多态
  • 7篇基因
  • 6篇多态性
  • 4篇抗体
  • 4篇汉族
  • 4篇RANTES
  • 3篇受体
  • 3篇农村
  • 3篇农村居民
  • 3篇自身抗体
  • 3篇流行病学研究
  • 3篇患病
  • 3篇患病率

机构

  • 3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2篇安徽省立医院
  • 6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江苏省疾病预...
  • 2篇安徽省临床检...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妇幼保...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安徽省肥西县...

作者

  • 27篇叶冬青
  • 12篇杨仕贵
  • 12篇胡以松
  • 12篇李向培
  • 8篇徐元勇
  • 7篇陆伟
  • 6篇施小明
  • 6篇尹婧
  • 5篇张国庆
  • 3篇苏虹
  • 3篇沈冲
  • 3篇朱继民
  • 3篇陈东周
  • 3篇李结华
  • 3篇张学军
  • 2篇张永青
  • 2篇高萍
  • 2篇沈善峰
  • 2篇郝加虎
  • 2篇杨世贵

传媒

  • 9篇疾病控制杂志
  • 3篇中华皮肤科杂...
  • 3篇中华风湿病学...
  • 3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国外医学(免...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年份

  • 1篇2006
  • 5篇2004
  • 9篇2003
  • 6篇2002
  • 9篇2001
  • 3篇2000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地区皖籍汉族人群HLA-G基因多态性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探讨安徽地区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基因多态性,并与其他种族人群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141例皖籍汉人HLA-G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结果 安徽地区汉族人HLA-G等位基因频率以HLA-G*01012(48.5%)最高,G*01011(38.7%)次之,二者共占87.2%,HLA-G*01013(12.8%)较少,未发现HLA-G*0103等位基因。HLA-G基因型分布以HLA-G*01011/01012最高,其他依次为HLA-G*01012/01012>G*01011/01011>G*01012/01013>G*01011/01013,G*01013/01013频率最低。HLA-G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人群存在明显差异。与其他种族比较的结果表明,HLA-G*01011在芬兰人、西班牙人中所占比例较高,而中国人、日本人、葡萄牙白人则以HLA-G*01012最高,仅葡萄牙白人中存在HLA-G*0103,但频率较低(占1.2%)。结论 安徽地区汉族人HLA-G基因多态性与其他地区、种族人群存在差别。
施小明叶冬青陆伟李向培沈冲徐元勇杨仕贵胡以松
关键词:汉族多态现象遗传学HLA-G人类白细胞抗原G
白癜风危险因素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 探讨影响白癜风发病环境中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运用 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饮酒 (OR =2 99)、精神紧张 (OR =2 19)、饮食不规律 (OR =4 3 7)、喜食辛辣 (OR =3 83 )、外伤 (OR =2 5 8)、经常接触农药 (OR =3 2 1)、接触油漆原料 (OR =3 0 2 )与白癜风发病呈正相关 ,适度阳光照射 (OR =0 81)、常吃蔬菜水果 (OR =0 72 )呈负相关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饮酒 (OR =3 985 )、精神紧张 (OR =4 19)、喜食辛辣 (OR =5 83 )、外伤 (OR =1 73 )是白癜风发病危险因素 ,适度阳光照射 (OR =0 71)是一种负面因素。结论 饮酒、精神紧张、喜食辛辣、外伤是白癜风发病潜在环境危险因素 。
叶冬青徐元勇童志才郝家虎尹婧张学军
关键词:白癜风饮酒
21世纪疾病控制前景的展望被引量:42
2000年
21世纪的疾病控制既面临挑战又充满机遇。已控制的传染病卷土重来 ,新的传染病不断涌现以及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病的发病不断增多 ,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意外伤害与精神障碍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并对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人口老化、环境污染、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及病原体的演变等等 ,使疾病控制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 ,人口素质的提高 ,健康教育的促进 ,医学的发展 ,新疫苗的不断问世及新的有效的预防措施的实施 ,又使 2 1世纪的疾病控制充满机遇。
叶冬青
关键词:疾病传染病流行病学
几种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探讨基质衍生因子1-3'A(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3'A,SDF1-3'A)、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2-64I(chemoattractantcellreceptor2-64I,CCR2-64I)190位点、单核趋化蛋白1(monocytechemoattractantprotein-1promoter-2518polymorphism,-2518MCP-1)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以143例SLE病人和157名健康对照为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确定SDF1-3'A和-2518MCP-1基因多态性,应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amplifica-tionrefractorymutationsystem,ARMS)确定CCR2-64I基因多态性。结果-2518MCP-1、CCR2-64I、SDF1-3'A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SLE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2518MCP-1A/G基因型对照组高于病例组(χ2=4.11,P=0.04)。基因间交互作用分析发现,当SDF1-3'A、-2518MCP-1、CCR2-64I基因型分别为G/G、A/G和G/G时,对SLE发病可能具有保护作用(P<0.05)。其他基因型间均未见交互作用(P>0.05)。结论单个-2518MCP-1、CCR2-64I、SDF1-3'A基因多态性与SLE易感性无关联,但他们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叶冬青胡以松李向培杨仕贵张国庆
关键词:趋化性细胞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基因多态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HLA-DQA1等位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自身抗体相关性被引量:3
2001年
叶冬青曹秀菁李向培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HLA-DQA1等位基因自身抗体
因特网对未来流行病学发展的影响被引量:2
2001年
陆伟叶冬青
关键词:流行病学INTERNET
肥西县1998-2000年农村居民死亡状况分析
2003年
目的 了解肥西县农村居民死亡特点、主要死因和死因顺位 ,评价健康状况和各类疾病的危害程度 ,为制订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肥西县农村居民 1 998- 2 0 0 0年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年均报告死亡率 331 .1 2 / 1 0万 ,标化死亡率 2 34.76/ 1 0万 ,男性高于女性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χ2 =51 .92 ,P<0 .0 1 )。前 5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诊断不明、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年龄别死亡率以 1 0岁组最低 (1 5.70 / 1 0万 ) ,80岁组最高 (3 547.40 / 1 0万 )。死亡前就诊者占 87.6% ,在家中死亡者占 88.4%。结论 应根据主要死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降低农村居民的死亡率。同时及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早期防治慢性疾病 。
杨仕贵徐杰叶冬青马颖
关键词:农民疾病标化死亡率
抗Sm抗体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04年
目的 :探讨抗Sm抗体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2 75例抗Sm抗体阳性SL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并与 2 90例抗Sm抗体阴性SL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抗Sm抗体阳性SLE患者年龄小、病程短、光敏感、关节炎、口腔溃疡较多见 (P <0 0 5或P <0 0 1) ;血沉快、蛋白尿、补体下降发生率较高 (P <0 0 5或P <0 0 1) ;抗URNP抗体、抗Rib抗体阳性率高 ;抗Sm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SLEDAI积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1)抗Sm抗体阳性SLE患者临床表现明显 ,易被早期诊断。 (2 )抗Sm抗体、抗URNP抗体、抗Rib抗体联合检测 ,可能对SLE诊断意义较大。 (3 )抗Sm抗体水平与疾病活动性无一致关系。
李结华叶冬青杨世贵徐元勇胡以松
关键词:抗SM抗体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疾病
安徽省宿州地区农村居民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0
2001年
目的 了解安徽省宿州地区农村居民银屑病患病率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宿州地区农村居民进行银屑病现况调查。结果 宿州地区农村居民银屑病总患病率为 1 12 0‰。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 1 15 8‰、1 0 80‰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χ2 =1 12 ,P>0 0 5 )。不同年龄组患病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其中 2 0~6 0岁为银屑病的高发年龄 ,占患病总数 88 4%。春、冬季节为银屑病初发或复发的高发季节 ,分别占 40 86 %、33 34 % ;银屑病的阳性家族史为 2 2 12 % (2 3/10 4)。结论 银屑病的农村居民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
徐元勇童志才沈善峰李诚让郝加虎尹婧张学军叶冬青
关键词:银屑病流行病学患病率
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探讨遗传因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66例SLE 先证者和383例对照的亲属资料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12.05%的先证者的一级亲属患有SLE.一级亲属、二级亲属患病率依次为1.698%、0606%,显著高于对照组一级亲属患病率(0.115%)(P<0.01),其OR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14.88(4.22~62.70)、5.31(1.38~23.95),日一级亲属患病率>二级亲属患病率>三级亲属患病率>群体患病率.应用Penrose方法计算,s/q接近1/√q.Falconer多基因阈值模型估计SLE先证者一级、二级、三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为78.8%±4.45%、58.8%±10.9%、39.2%±32.0%,三者加权平均遗传度为75.2%±4.12%.结论SLE具有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遗传因素在决定SLE的易患性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叶冬青施小明陆伟李向培胡以松杨仕贵徐元勇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度患病率先证者流行病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