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社科联研究课题(13SQB-103)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徐椿梁包迎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舆论
  • 2篇政治
  • 2篇思想政治
  • 2篇网络舆论
  • 2篇教育
  • 2篇高校
  • 2篇高校思想
  • 2篇高校思想政治
  • 1篇舆论环境
  • 1篇哲学
  • 1篇政治教育
  • 1篇治教
  • 1篇思想政治教育
  • 1篇网络舆论环境
  • 1篇效用性
  • 1篇教育研究
  • 1篇教育主体
  • 1篇高校思想政治...

机构

  • 2篇南京邮电大学
  • 1篇南京工业职业...

作者

  • 2篇徐椿梁
  • 1篇包迎华

传媒

  • 1篇中共宁波市委...
  • 1篇陕西行政学院...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网络舆论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网络舆论,实质在于将网络舆论最终定格在人与价值的这两种纬度上。随着高校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舆论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网络舆论的最终属性而言,其在网络空间中所产生的价值舆论场会对大学生个体以及整个校园环境起着正面与负面两种价值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网络舆论进行具体改革,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形成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严格把控舆论信息源的价值质量,并将网络环境中的舆论价值场转化至现实社会中的价值场。
徐椿梁
关键词:网络舆论思想政治哲学效用性
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延伸被引量:4
2014年
网络舆论的出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网络空间的无限扩大与舆论议题的多样性不仅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从室内教育走向社会,而且还势必延伸到主体内在的心灵空间。网络舆论中主体的去中心化,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中心控制式"的从上至下的教育模式。而网络舆论中主体的平等性与交流性也释放了思政政治教育主体自我能动性,并以主体间的价值交流而形成一致的价值评价。
徐椿梁包迎华
关键词: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