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076126)

作品数:26 被引量:101H指数:7
相关作者:李文秀张志刚范俊刚陈立峰贾鹏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化工大学东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化学工程
  • 9篇理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9篇萃取精馏
  • 9篇萃取精馏分离
  • 9篇馏分
  • 9篇精馏
  • 9篇精馏分离
  • 8篇萃取
  • 6篇离子
  • 6篇离子液
  • 6篇离子液体
  • 4篇噻吩
  • 4篇甲醇
  • 4篇甲酯
  • 4篇CH
  • 3篇乙酸
  • 3篇气体
  • 3篇气液平衡
  • 3篇汽液平衡
  • 3篇吸附脱硫
  • 3篇硅膜
  • 3篇二氧化硅膜

机构

  • 25篇沈阳化工大学
  • 2篇东北大学

作者

  • 21篇李文秀
  • 20篇张志刚
  • 8篇范俊刚
  • 4篇陈立峰
  • 3篇郑立娇
  • 3篇贾鹏
  • 2篇崔安磊
  • 2篇李丹丹
  • 2篇杨磊
  • 2篇张兵
  • 2篇张亲亲
  • 2篇贾庆波
  • 2篇刘雷
  • 2篇黄动昊
  • 2篇张冰
  • 1篇邢媛
  • 1篇陈义洋
  • 1篇孙向乐
  • 1篇张琦
  • 1篇许天行

传媒

  • 8篇沈阳化工大学...
  • 5篇化学工程
  • 3篇功能材料
  • 2篇化工学报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硅酸盐通报
  • 1篇化学工业与工...
  • 1篇硅酸盐学报
  • 1篇石油学报(石...
  • 1篇材料工程
  • 1篇高校化学工程...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含离子液体二元体系气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与关联
2018年
测定含不同离子液体的乙酸甲酯、甲醇在101.3kPa下的二元气液平衡数据,即1-己基-3-甲基咪唑氯盐([HMIM][Cl])、1-苄基-3-甲基咪唑氯盐([BzMIM][Cl])和1-己基-3-甲基咪唑溴盐([HMIM][Br])分别与乙酸甲酯、甲醇的二元气液相平衡数据.使用非随机双液相(NRTL)模型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结果表明:使用NRTL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十分吻合,说明NRTL模型适用于含离子液体的二元气液相平衡计算.
张志刚程晟方荣丽张亲亲吴开放李文秀
关键词:乙酸甲酯甲醇离子液体气液平衡NRTL模型
萃取精馏分离碳酸二甲酯和甲醇共沸物被引量:10
2012年
通过气液平衡实验和Aspen Plus模拟软件对萃取精馏分离碳酸二甲酯和甲醇共沸体系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实验和模拟结果表明:乙二醇作为溶剂能有效地改变体系的相对挥发度,UNIFAC模型能够对萃取精馏混合物系相平衡行为进行较准确的描述;通过改变原料进料位置、溶剂比、回流比和溶剂进料位置等操作参数对该体系的分离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可行的分离条件:理论塔板数为30,原料进料位置为第20块塔板,溶剂进料位置为第3块塔板,溶剂比为1.5,回流比为2。实验值与模拟值吻合良好,说明了模拟的可靠性。
李文秀连利燕张志刚贾庆波刘雷
关键词:乙二醇萃取精馏ASPENPLUS
常压下异戊二烯-正戊烷二元气液平衡数据的测定和关联
2014年
在常压(100 kPa)下,用气液平衡装置测定了异戊二烯-正戊烷二元体系气液平衡数据,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热力学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实验数据符合热力学一致性。分别用Wilson模型、NRTL模型和UNIQUAC模型对数据进行关联,用最小二乘法求出了二元体系模型参数并用这些参数来计算了气相组成y与泡点温度T,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表明所用的模型适于异戊二烯-正戊烷体系,可以满足工程上分离设计的需要。
李文秀杜艳张志刚贾鹏
关键词:气液平衡异戊二烯正戊烷热力学模型
硝酸改性活性炭对模拟汽油中苯并噻吩的吸附被引量:7
2014年
用硝酸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对改性前后活性炭的性质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改性前后活性炭对模拟汽油中苯并噻吩的吸附平衡及动力学行为。采用Freundlich、Langmuir、Sips和BET吸附模型分别对改性前后活性炭吸附苯并噻吩的吸附平衡数据进行拟合,用准一阶、准二阶、混阶和修正的准n阶速率方程对其动力学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BET和Sips吸附模型对改性前活性炭吸附苯并噻吩的吸附等温线拟合度最高,Sips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改性后的拟合度最高;改性前后活性炭对苯并噻吩的吸附均以物理吸附为主,改性后活性炭表面活性位的异质化程度增加,对苯并噻吩的亲和力增强。修正的准n阶速率方程对活性炭吸附苯并噻吩动力学的拟合度最高。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密度是决定其吸附容量的主要因素,改性后活性炭对苯并噻吩的吸附容量提高33.7%。
张志刚马研研范俊刚孙向乐李文秀
关键词:活性炭苯并噻吩动力学
用于分离CH_4/CO_2疏水性SiO_2膜的制备被引量:2
2013年
分别采用KH-570,KH-560和A-151代替部分TEOS作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疏水性SiO2气体分离膜,利用IR,BET,TG,SEM以及接触角测试仪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对(0.8KH-570)SiO2膜进行了CH4/CO2气体渗透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当A-151,KH-570和KH-560与TEOS的摩尔比均为0.8时,膜的接触角分别从28.6°增大到97.8,94.2°和90.7°。膜样品的疏水性增强,修饰后的膜孔径分布更加狭窄,平均孔径减小,抵抗水蒸汽的能力明显增强;膜层无开裂,表面完整。其中,KH-570修饰的膜性能较好,在n(KH-570)/n(TEOS)=0.8时,压力为30kPa的条件下,(0.8KH-570)SiO2膜对CH4/CO2的分离因子为2.13,大于纯SiO2膜的分离因子(1.58)和努森扩散理论的分离因子(1.67),分离效果较好。
李文秀葛珂宁张兵陈立峰张志刚
关键词:溶胶-凝胶法疏水性
活性炭改性及其对噻吩吸附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吸附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汽油深度脱硫分离技术。采用硝酸氧化、焙烧、负载金属等方法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利用静态实验研究了改性活性炭对模拟汽油中噻吩的吸附脱除性能。结果表明硝酸氧化可以增加活性炭表面酸性基团的量,提高脱硫性能;N2气氛下焙烧后吸附剂脱硫效果明显优于未处理活性炭;活性炭表面负载Fe、Zn、Cu、Ni金属离子改性中,Fe离子改性活性炭脱硫效果最好。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进行了活性炭复合改性实验,得出68%硝酸氧化后再进行Fe离子负载,吸附剂脱硫率最高,噻吩的脱硫率可达到85%。
张志刚洪丽珍范俊刚崔安磊李文秀
关键词:活性炭改性吸附脱硫
萃取精馏分离乙酸甲酯-甲醇溶剂被引量:9
2011年
用汽液平衡装置对萃取精馏分离乙酸甲酯-甲醇极性共沸体系的溶剂选择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被分离物系的分离效果随溶剂比(质量比)的增大而增大;二元混合溶剂(二甲基亚砜DMF+N,N-二甲基甲酰胺DM-SO)和三元混合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DMF+DMSO)的分离效果优于单一溶剂(DMF),且DMF和DMSO的摩尔比为1的二元混合溶剂是所有被考察溶剂中最好的混合溶剂;并对萃取剂与被分离物系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理论分析:甲醇作为一种良好的质子供体,和电子供体的萃取剂形成氢键缔合,由此改变甲醇在乙酸甲酯中的活度系数,增大乙酸甲酯对甲醇的相对挥发度。
张志刚李倩倩李文秀范俊刚
关键词:萃取精馏乙酸甲酯甲醇混合溶剂
含离子液体乙腈-正丙醇体系的等压汽液平衡被引量:3
2015年
常压(101.3 k Pa)下,测定了如下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乙腈-正丙醇-氯化1-苄基-3-甲基咪唑([Bz MIM][Cl])、乙腈-正丙醇-溴化1-苄基-3-甲基咪唑([Bz MIM][Br])、乙腈-正丙醇-溴化1-己基-3-甲基咪唑([HMIM][Br]),考察了3种离子液体对乙腈-正丙醇体系相平衡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3种离子液体都能够提高乙腈对正丙醇的相对挥发度,3种离子液体提高相对挥发度的顺序为[Bz MIM][Cl]>[Bz MIM][Br]>[HMIM][Br]。用NRTL模型对测得的汽液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关联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李文秀张琦张亲亲张志刚
关键词:离子液体乙腈正丙醇相对挥发度汽液平衡
减压间歇萃取精馏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被引量:4
2010年
通过减压间歇萃取精馏实验装置,选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为萃取剂,对乙酸乙酯和乙醇二元共沸物系的分离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操作参数中操作压强、回流比(体积比)、溶剂比(体积比)对分离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减小压强、提高回流比和溶剂比都能不同程度地增强分离效果,实验得出减压操作情况下的间歇萃取精馏的较佳分离条件:操作压力为10 kPa,回流比为3,溶剂比为1,产品中乙酸乙酯的质量分数为97%以上。
张志刚贾庆波李文秀范俊刚陈义洋
关键词:回流比DMF乙酸乙酯乙醇
二氧化硅膜的制备及分离CH_4/CO_2气体的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采用多分离层镀膜工艺制备了用于分离CH4/CO2气体二氧化硅无机膜。通过TG-DSC、粒度分析仪及SEM对二氧化硅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分别利用HNO3、EtOH及DMF作为催化剂、助溶剂及添加剂可制备出表面性能较好的二氧化硅膜;利用多分离层镀膜工艺制备的二氧化硅膜,在0.025MPa下,对CH4/CO2气体的分离因子高达1.73,其效果明显高于利用单一溶胶涂膜的分离因子1.6,有效的提高了二氧化硅膜对气体的分离能力。
张志刚张冰陈立峰李文秀
关键词:二氧化硅膜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