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616)

作品数:24 被引量:511H指数:14
相关作者:郭兰萍黄璐琦孙宇章周洁张小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河南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4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药材
  • 8篇中药
  • 7篇道地
  • 7篇植物
  • 7篇苍术
  • 6篇道地药材
  • 6篇药用
  • 6篇药用植物
  • 4篇栽培
  • 4篇中药材
  • 4篇挥发油
  • 3篇胁迫
  • 3篇菌根
  • 3篇GIS
  • 3篇苍术挥发油
  • 3篇丛枝菌根
  • 2篇德尔菲
  • 2篇德尔菲法
  • 2篇药材栽培
  • 2篇生态学

机构

  • 24篇中国中医科学...
  • 5篇河南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山东中医药大...
  • 3篇中国中医研究...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市农业局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26篇郭兰萍
  • 22篇黄璐琦
  • 9篇孙宇章
  • 7篇周洁
  • 5篇张小波
  • 5篇曾燕
  • 4篇吕金嵘
  • 3篇陈美兰
  • 3篇朱文泉
  • 3篇潘耀忠
  • 3篇张永清
  • 3篇梁留科
  • 3篇陈敏
  • 3篇杨光
  • 2篇王利红
  • 2篇韩小丽
  • 2篇韦霄
  • 2篇邵爱娟
  • 2篇吕冬梅
  • 1篇张敏

传媒

  • 9篇中国中药杂志
  • 7篇资源科学
  • 3篇世界科学技术...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中药材
  • 1篇2007年中...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5篇2009
  • 13篇2008
  • 7篇200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理论与实践
文章回顾了中药资源生态学发展的概况及学科产生的背景,总结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特点。归纳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药资源自身的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生态学研究、中药资源生产的生态学研究、中药资源保...
郭兰萍黄璐琦
关键词:中药资源生态学
文献传递
道地药材的属性及研究对策
目的:探讨道地药材的属性及研究对策。方法:文献分析加理论探讨。结果:道地药材具有科学和文化的双重属性。结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是道地药材研究的必由之路,与地理标志的接轨有利于揭示道地药材的文化属性,连续变异的理念是...
黄璐琦郭兰萍吕冬梅
关键词: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人文科学
文献传递
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中药材栽培中的应用被引量:32
2007年
本文介绍了目前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包括化感物质的收集、分离和鉴定,化感物质作用机理以及影响化感作用的因素等方面,分析了药用植物化感作用较为严重的原因以及在栽培过程中追求药材质量的同时很可能会加剧其化感作用的特点,并且从栽培措施、化感育种以及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有效利用和克服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的措施,旨在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周洁郭兰萍黄璐琦曾燕张永清
关键词:化感作用中药材栽培
不同生境下茅山苍术的种群构件生物量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通过生物量结构分析研究茅山苍术的生态环境。方法:通过苍术道地产区茅山的野外实地调查,建立样方,探讨了苍术在茅山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将苍术的生长环境分成乔木林,灌木林,灌木杂草林和杂草。研究4种生态环境下苍术的株生物量,株高,茎粗,叶片数和盖度。结果:茅山苍术在各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平均值的变化是规律的,均表现为灌木丛中苍术的株生物量,株高,茎粗,叶片数,冠幅最大,灌木杂草林次之,杂草第三,乔木林最差。结论:茅山苍术更趋向于分布于灌木丛和灌木杂草丛中。
孙宇章郭兰萍阳小琼黄璐琦朱文泉潘耀忠
关键词:生物量结构种群
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框架被引量:25
2008年
文章回顾了中药资源生态学发展的概况及学科产生的背景,总结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特点。归纳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药资源自身的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生态学研究、中药资源生产的生态学研究、中药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阐述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多样性与种内变异、尺度效应、自组织、逆境效应。介绍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生态学、生理学及中药资源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指出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原地观测、受控实验、综合分析等普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及以中药资源质量检测为代表的技术方法,如经典的物理、化学方法、光谱分析技术、色谱技术、中药指纹图谱等。认为作为一门新生的应用生态学的分支学科,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发展必定呈现出以下的趋势:普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与中药资源生态研究进一步融合。中药资源生态学独有的理论方法体系将逐步形成和完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中药资源生态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郭兰萍黄璐琦
关键词:中药资源生态学
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中药道地性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2
2009年
作者在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化学原理、光学原理、信息学原理及化学计量学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特点及道地性研究和道地药材鉴别的难点,进而指出近红外光谱的全息性特征,使其在道地性研究中具有极大优势。重点以道地药材的近红外鉴别和道地性研究为目标,借鉴农牧业、食品、烟酒等其他行业的研究成果,分析并阐明了近红外光谱在道地药材鉴别和评价,道地药材生境研究及评价,道地药材遗传特异性研究方面应用的现实性。并讨论了模型的可靠性、适用性和可推广性几个近红外光谱在道地药材研究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为道地性现代诠释及道地药材鉴别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郭兰萍黄璐琦Christian W Huck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道地药材道地性
我国野生芍药Paeonia lactiflora适宜生长区的初步探讨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对野生芍药进行适生性等级区划,为野生芍药的引种、质量定位和适生地选择提供依据,探索基于模糊数学的中药区划新方法。方法:采用模糊数学(fuzzy mathematics)的相似优先比方法,以多伦地区的年均温、年降雨量、年风速、年光照、年湿度等五大环境因子为最优模板,土壤因子作为辅助背景,分析了全国91个县、市的气象数据,并对适生地进行数值等级区划,然后以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野生芍药的适生性地图显示及大地理范围等级区划。结果:野生芍药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长白山和秦岭三大地区。结论:野生芍药的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经、纬度地带倾向性,且呈等级分布,温度、降雨、地形、海拔对野生芍药的生长与分布有着明显的影响;野生芍药可分为三大地理单元等级分布区,最适合地区包括化德、锡林浩特、索伦、张北等5个县;Fuzzy的方法能够较好的运用在野生芍药的区划上,在中药的区划上具有较好的前景。
吕金嵘郭兰萍黄璐琦梁留科孙宇章张小波韩小丽张洪军
关键词:FUZZYGISRS德尔菲法
不同温度对茅苍术生长发育及挥发油组分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对苍术生长发育及挥发油组分的影响。方法:设置低温组(T_1)、适宜温度组(T_2)、高温组(T_3)3组,各重复8个,生长6个月,收苗。采用t检验比较生物量;GC-MS分析、鉴定苍术根茎挥发油中所含的有机化合物;BIOLOG微平板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检测苍术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以此观察苍术挥发油组分及根际环境的综合变化。结果:①不同温度下生长的苍术的株高和总生物量有显著差异(P<0.05)。②不同温度下苍术根茎挥发油中归一化百分含量大于0.01%的组分相差较大。三者共有组分有7个。其中T_1处理鉴定出17个组分,T_2处理鉴定出21个组分,T_3处理鉴定出21个组分;挥发油总含量(mL·g^(-1)):T_1(23.0597)
曾燕郭兰萍陈保冬李红岭林淑芳吴志刚
关键词:苍术温度胁迫生长发育挥发油
2种不同模式中药适宜性区划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比较不同的区划模式在中药资源区划研究中的适用情况。方法:分别采用"模型模式"及"模板模式"2种模式完成道地药材——苍术挥发油组分积累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并对区划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得到2张苍术挥发油组分积累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图。结论:2种区划模式均能很好完成中药资源的区划研究,但其适用范围、操作程序及特点有所不同。"模型模式"以统计分析所建立的相关模型为区划的依据,整个分析过程中人为因素少,区划的结果较客观,但建模过程较复杂;"模板模式"区划过程简单明了,人为因素多。2种模式均要求操作者有良好的专业背景,能全面掌握区划对象本底资料。
郭兰萍黄璐琦蒋有绪潘耀忠朱文泉孙宇章曾燕吕冬梅刘旭拢张晴
关键词:区划道地药材苍术
甘草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株鉴定被引量:46
2007年
从乌拉尔甘草健康植株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到内生细菌98株,经初步鉴定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为优势种群,约占30%;从不同生长年份甘草的根、茎、叶组织中分离内生细菌种群密度从5.0×104cfu/g^2.9×107cfu/g鲜重不等。采用平板对峙方法筛选出6株对植物病原菌有明显体外拮抗活性的菌株,通过菌落、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及16S rDNA序列分析,同时结合Biolog细菌自动鉴定系统验证,鉴定这6株拮抗菌分属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Paenibacillus ehimensis。
饶小莉沈德龙李俊姜昕李力张敏冯瑞华
关键词:甘草内生细菌抗菌活性芽孢杆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