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5Z3-C7461)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吴长有李丽沈二霞范艳莹刘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细胞因子
  • 2篇正常人
  • 2篇细胞因子表达
  • 2篇T细胞
  • 2篇IFN-Γ
  • 2篇常人
  • 1篇调节性
  • 1篇多样性
  • 1篇亚群
  • 1篇疫苗
  • 1篇增殖
  • 1篇周围血
  • 1篇细胞表面
  • 1篇细胞表面标志
  • 1篇细胞产生
  • 1篇细胞活化
  • 1篇细胞内感染
  • 1篇细胞亚群
  • 1篇流式细胞

机构

  • 5篇中山大学

作者

  • 5篇吴长有
  • 2篇李丽
  • 1篇沈二霞
  • 1篇范艳莹
  • 1篇池沛冬
  • 1篇刘杰
  • 1篇杨滨燕
  • 1篇孟锐

传媒

  • 3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Th1细胞的分化、多样性、记忆细胞的形成及对疫苗研究的意义被引量:7
2006年
李丽吴长有
关键词:TH1细胞疫苗多样性IFN-Γ细胞内感染
BrdU掺入与T细胞的活化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关系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增殖(BrdU掺入)与T细胞的活化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关系。方法:正常人PBMC经PMA+Ionomycin刺激不同时间,在培养结束前1 h加入BrdU,利用抗BrdU以及多种抗细胞表面和抗细胞因子抗体标记,FCM检测。结果:体外刺激PBMC 48 h后,可见T细胞有BrdU掺入,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掺入率没有明显增加。对比分析BrdU掺入与活化分子表达的关系表明,CD69在刺激后8 h达高峰,而CD25则需要24 h后达到高峰。另外,BrdU掺入与细胞因子表达没有明显关系,当PBMC刺激后8 h,即有大量IFN-γ的表达,而当培养时间延长到24、48和72 h后,IFN-γ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变。OKT3+antiCD28刺激T细胞后BrdU的阳性率高于PMA+Ionomycin刺激的T细胞,CD8+T细胞掺入率高于CD4+T细胞。结论:利用FCM检测BrdU+细胞可以用于评价T细胞的增殖反应,但在多克隆刺激的条件下,只有少数细胞发生增殖,并且BrdU掺入率受刺激剂种类和时间的影响,BrdU掺入与活化分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均没有明显关系。
李丽池沛冬孟锐杨滨燕吴长有
关键词:BRDU增殖流式细胞仪细胞活化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B细胞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3
2006年
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细胞)主要来源于胸腺,在体内外抑制CD4+或CD8+T细胞的活化及增殖,是维持自身免疫耐受的重要机制之一。近来研究发现该调节性T细胞除了能够抑制T细胞的免疫应答外,还能够抑制B细胞免疫应答,包括抑制B细胞活化和抗体生成,从而抑制主要由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沈二霞吴长有
关键词:CD4^+CD25^+TREG细胞B细胞
正常人周围血初始和记忆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表达的探讨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利用多色流式检测技术探讨初始和记忆T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自正常人静脉血中分离PBMC,经超抗原(SEB)刺激5h后,加入多种抗细胞表面标记和抗细胞因子抗体进行染色,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利用FlowJo软件分析结果。结果:根据CD45RO表达与否,将CD4+和CD8+T细胞分为初始和记忆T细胞,再根据归巢受体(CD62L)和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表达与否,将初始和记忆T细胞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群。当T细胞受到SEB激活后,CD45RO+和CD45RO-的CD4+或CD8+T细胞均表达IL-2、IFN-γ和TNF-α。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CD62Lhi和CD62LhiCCR7+细胞不表达细胞因子,而CD62LloCCR7lo和CCR7+T细胞均表达细胞因子,其中CD62LloCCR7lo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CR7+细胞亚群。结论:只利用CD45RO表达与否区分初始和记忆T细胞是不够准确的,同时检测CD62L的表达,可明显地提高其准确性。
刘杰吴长有
关键词:T细胞亚群细胞表面标志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直接诱导正常人CD4^+T细胞产生IL-17和IFN-γ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3、IL-2和IL-15)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CD4+T细胞IL-17产生的诱导作用和调节因素。方法:将正常人PBMC和纯化的CD4+T细胞在不同条件下与IL-23、IL-2和IL-15进行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17和IFN-γ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IL-17和IFN-γ产生细胞的频率。结果:IL-23可诱导PBMC产生IL-17和IFN-γ;Th2细胞因子和抗IL-12受体β1(IL-12Rβ1)mAb可抑制IL-23诱导的IL-17和IFN-γ产生。IL-2和IL-15均可诱导IL-17和IFN-γ产生,并与IL-23具有共同诱导作用。IL-12可诱导PBMC产生大量的IFN-γ,但不产生IL-17。进一步研究表明,IL-23、IL-2和IL-15可直接诱导纯化的CD4+T细胞产生IL-17和IFN-γ。结论:IL-23、IL-2和IL-15可直接作用于正常人CD4+T细胞诱导其产生IL-17和IFN-γ;Th2细胞因子和抗IL-12Rβ1mAb可抑制IL-23诱导的IL-17和IFN-γ产生。为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范艳莹吴长有
关键词:细胞因子IL-17IFN-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