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JA09228S)

作品数:3 被引量:67H指数:2
相关作者:李蕊蕊陈静赵伟傅孙萍更多>>
相关机构:泉州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篇实证
  • 1篇实证研究
  • 1篇区位
  • 1篇区位熵
  • 1篇文化名城
  • 1篇文化名镇
  • 1篇历史文化名城
  • 1篇历史文化名镇
  • 1篇空间结构
  • 1篇建成区
  • 1篇非物质文化
  • 1篇非物质文化遗...

机构

  • 3篇泉州师范学院

作者

  • 2篇李蕊蕊
  • 1篇傅孙萍
  • 1篇赵伟
  • 1篇陈静

传媒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中国名城
  • 1篇泉州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62
2014年
运用定量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结构、类型结构、宏观区域分布、行政市域分布以及流域分布等特征,进行了地理环境分析和基于市域尺度的空间特征分析。研究发现,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等级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形;类型结构以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项目为主;空间结构特征在数量上,以闽南地区为主,闽中地区次之,闽东、闽北、闽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较少。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的区位熵福州比较高,曲艺则是高度集中于厦门,民间文学集中分布于泉州,传统舞蹈与传统音乐则分别集中于三明和龙岩;在密度上表现为厦门、莆田、泉州三地市较高。此外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具有流域指向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因素、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产生影响。完善分级保护制度和保护名录体系,强化文化空间的保护,适度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创新途径,将是未来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核心议题。
李蕊蕊赵伟陈静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区位熵
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空间结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以福建省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结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名镇名村的区域分布结构特征,测定总体结构类型和省内各市区的分布类型.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审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规则体系,分析名镇名村的旅游效益,并提出应充分发挥名镇名村的保护示范作用.
李蕊蕊
关键词:空间结构
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空间演变与发展实证研究——以泉州市为例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历史地图、扩展速度、规模、扩展强度、扩展方向等指标分析了泉州城市扩展的时空特征。泉州的建城历史已有一千一百余年,曾以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闻名于世。但自明清至1980年代前城市空间扩展几乎停滞不前。1980年代以来,泉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扩展强度逐渐增强,城市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偏移,城市空间发展经历了1980年代的圈层式扩散到1995年后的分散组团与轴向(沿河与沿道路)发展相结合,目前正处在带状(环泉州湾城市绵延带)增长阶段。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相比,其城市空间的发展较慢并因此制约了其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能力。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是其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傅孙萍
关键词:建成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