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2013060705010326)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叶啟发王彦峰钟自彪胡龙李玲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氧合
  • 2篇器官
  • 2篇灌注
  • 1篇心脏
  • 1篇心脏死亡
  • 1篇血清
  • 1篇血清降钙素原
  • 1篇氧合作用
  • 1篇移植术
  • 1篇移植术后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损伤
  • 1篇肾损
  • 1篇肾损伤
  • 1篇肾移植
  • 1篇肾移植术
  • 1篇肾移植术后
  • 1篇肾移植术后肺...
  • 1篇受体
  • 1篇术后

机构

  • 5篇武汉大学
  • 3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5篇王彦峰
  • 5篇叶啟发
  • 2篇胡龙
  • 2篇钟自彪
  • 2篇李玲
  • 1篇明英姿
  • 1篇陈治泉
  • 1篇张洋
  • 1篇范林
  • 1篇付贞
  • 1篇叶少军
  • 1篇范晓礼
  • 1篇李弦
  • 1篇杜冰
  • 1篇曾宪鹏
  • 1篇熊艳
  • 1篇胡晓燕
  • 1篇王伟

传媒

  • 2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华移植杂志...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于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与内毒素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9月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98例肾移植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受者临床资料。根据肺部感染的病原体诊断标准将受者分为细菌组(48例)和非细菌组(50例),比较PCT、内毒素和CRP检测3种方法诊断肾移植术后细菌性肺部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3种方法对确诊肾移植术后并发细菌性肺部感染受者的阳性诊断结果。结果 PCT检测灵敏度为95.8%,特异度为94.0%;内毒素检测灵敏度为77.1%,特异度为72.0%;CRP检测灵敏度为52.1%,特异度为58.0%。血清PCT检测细菌组受者阳性结果高于内毒素和CRP检测(χ2=7.36,10.04,P均<0.05)。结论血清PCT检测对于肾移植术后细菌性肺部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高于内毒素和CRP,可作为肾移植受者是否并发细菌性肺部感染的优选诊断指标。
范林叶啟发钟自彪明英姿叶少军王彦峰
关键词:肾移植肺部感染血清降钙素原内毒素C反应蛋白
脑死亡供体肾损伤的相关分子研究进展
2014年
脑死亡供体(DBD)捐献供肾作为一种特殊供体,用此供体行肾移植过程前后肾脏所受损伤的程度、机制、通路等势必与活体及尸体供体肾移植有不同之处。在分子水平,如补体成分、Toll样受体等的表达,对再灌注损伤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就近年来DBD肾损伤中涉及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张洋叶啟发王彦峰李玲胡龙付贞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补体TOLL样受体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的维护与器官获取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中对供者的维护及在器官获取中的作用。方法2013-2014年,对循环或呼吸功能衰竭的脑死亡器官捐献(DBD)供者(5例)及不可控性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1例)进行研究,根据ECMO介入指征,使用ECMO对供者进行循环及呼吸支持。采用经皮肝脏穿刺活组织快速冰冻切片,判断肝脏脂肪变性及纤维化程度。记录ECMO介入指征、ECMO转流相关参数及血液气体分析结果。检测ECMO介入前后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水平,评价肝、肾功能及损伤情况,判断肝、肾是否符合器官移植要求。结果6例供者均应用ECMO,其中5例DBD供者因呼吸或循环功能衰竭采用静脉一动脉(V-A)ECMO进行辅助,1例不可控性DCD采用胸主动脉封闭的、V-A ECMO恢复再循环。4例供者的4个肝脏和8个肾脏获取后用于移植,2例供者器官因损伤超出标准被弃用。结论对于循环、呼吸功能衰竭的DBD供者及不可控性DCD供者,使用ECMO辅助循环和呼吸功能以及恢复DCD再循环,可避免大量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及减轻DCD热缺血导致的肝、肾功能损伤,减少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中器官弃用的发生。
范晓礼王彦峰胡龙陈治泉杜冰叶啟发
关键词:供者器官捐献体外膜氧合作用脑死亡
低温氧合机械灌注对心脏死亡器官捐赠供肾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4年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供者短缺严重制约了器官移植的发展。为扩大供者来源,卫生部于2010年开始启动心脏死亡器官捐赠(DCD),但研究表明,DCD供肾移植物的近、远期效果均不佳,因此,国内外移植中心更加重视器官的保存技术。目前,实验和临床均证实,与静态冷储相比,低温机械灌注能降低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的发生率,并能提高移植肾的1年和3年存活率。对于肾脏低温机械灌注是否携氧尚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将就。肾脏低温氧合机械灌注的基础及其临床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刘忠忠叶啟发王彦峰熊艳钟自彪
关键词:器官捐赠心脏死亡灌注供肾氧合
低温机械灌注对肝脏热缺血损伤修复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低温机械灌注(MP)对不同热缺血时间下心脏死亡大鼠供肝保存及修复的影响。方法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冷保存(CS)组及低温机械灌注(MP)组,每组50只;各组实验鼠肝脏分别行0、15、30、45、60min的热缺血损伤。将MP组的阻力指数值、肝糖原及丙二醛(MDA)值纳入研究。结果(1)热缺血30min阻力指数(RI)为(0.14±0.06)mmng/(ml·min)(1mmHg=0.133kPa),经机械灌注后可与缺血0mi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缺血45min时RI为(0.29±0.09)mmHg/(ml·min),不能经机械灌注降低阻力(P〈0.05);(2)缺血30min以内,肝脏宏观形态及微观形态上未见明显改变,缺血45min后肝细胞坏死明显;(3)MP组肝糖原含量低于C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着热缺血时间延长,MP组丙二醛(MDA)逐渐增高,在缺血30min时,cs组MDA为(0.17±0.02)nmol/mg蛋白,MP组MDA为(O.22±0.03)nmol/mg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P对热缺血30min以内的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热缺血30min造成的肝损伤行MP时,可加重组织内氧化损伤,但能减轻炎性损伤。
李弦王伟曾宪鹏胡晓燕王彦峰李玲叶啟发
关键词:肝糖原丙二醛供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