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00546)
- 作品数:21 被引量:138H指数:8
- 相关作者:何小解易著文党西强许自川曾雪琪更多>>
-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微胶囊化儿茶素对阿霉素肾病大鼠VEG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研究微胶囊化儿茶素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2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肾病组、地塞米松组、维生素E组、儿茶素组和微胶囊组共6组,尾静脉1次性注射阿霉素(5 mg/kg BW)制备肾病模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与尿中VEGF含量;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中VEGF表达。结果:实验第4周末(维生素E组除外)与第6周末,各组大鼠尿、血清及肾组织中VEGF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大鼠、显著低于肾病大鼠(均P<0.01),实验末,微胶囊组大鼠尿与血清中VEGF含量明显低于儿茶素组(分别P<0.01,P<0.05),微囊组大鼠肾组织VEGF表达低于儿茶素组,但无显著差异。微囊化儿茶素治疗组24 h尿蛋白排泄量显著低于儿茶素治疗组(P<0.05),24 h尿蛋白排泄与尿、血清及肾组织中VEGF含量均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儿茶素降低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排泄可能是通过降低VEGF的排泄与分泌实现的,儿茶素微囊化后,有助于提高其降低VEGF的排泄与分泌,减少尿蛋白的排泄。
- 何小解易著文杨华彬白海涛莫双红党西强
- 关键词:儿茶素肾病综合征内皮生长因子
- 紫癜性肾炎患儿肾间质血管损害与临床的关系被引量:14
- 2006年
- 目的探讨紫癜性肾炎患儿肾间质血管损害与肾脏病理及临床的关系。方法对肾穿刺活检确诊的39例紫癜性肾炎患儿进行肾间质血管损害、肾脏病理积分,并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1.肾脏病理检查中有不同程度肾间质血管损害者36例,占92.3%。其中轻度血管损害15例(38.4%);中度血管损害18例(46.2%);重度血管损害3例(7.7%)。2.肾间质血管中度与轻度损害组相比其血清清蛋白水平明显下降。3.肾间质血管病变积分与肾小球病变、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间质病变、肾脏总的病理损害积分均呈正相关。结论肾间质血管损害在绝大多数紫癜性肾炎患儿中存在,且与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病变呈正相关关系。
- 张建江易著文何小解杨华彬丁娟娟莫双红
- 关键词:紫癜性肾炎血管损害病理学
- 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分离与体外培养条件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最佳分离方法,观察不同培养条件对内皮祖细胞的生长情况、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水合氯醛麻醉后断尾放血,从其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重悬于添加不同条件培养基中,分别在预涂或未涂FN的培养瓶中进行培养,记录细胞贴壁情况、集落生成时间和数量及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表达。结果VEGF诱导是内皮祖细胞生长分化的必需条件,在2-10ng/mL之间,浓度越高,其对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越强;bFGF能够协同VEGF诱导分化的作用;纤连蛋白能够明显促进骨髓单个核细胞贴壁。贴壁细胞均表达内皮祖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大鼠骨髓中单个核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VEGF(10ng/mL)、bFGF(4ng/mL)和纤连蛋白组合更有利于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分化。
- 何小解许自川郑洪党西强易著文曾雪琪
-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
- 儿童紫癜性肾炎肾组织Th1/Th2比值与肾脏微血管损伤的关系被引量:17
- 2011年
- 目的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肾组织Th1/Th2比值与肾脏微血管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32名HSPN患儿为病例组,根据肾脏病理结果分为4个亚组:HSPNⅡ级(n=8),Ⅲa级(n=7),Ⅲb级(n=10)及Ⅵ/Ⅴ级(n=7)。5例因肾外伤切除肾组织患者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INFγ(标记Th1细胞)、IL-4(标记Th2细胞)及CD34(标记微血管)的表达,并进行微血管评分,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肾脏INFγ、IL-4表达与肾脏病理分级、肾脏微血管评分和MVD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肾组织INFγ表达降低,IL-4表达升高,Th1/Th2比值随着HSPN病理损伤的加重而减小,各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SPNⅡ级和Ⅲa级组MVD显著增加,但Ⅳ/Ⅴ级组MVD显著减少(P<0.05)。与对照组和HSPNⅡ级组比较,HSPNⅢa级、Ⅲb级以及Ⅳ/Ⅴ级组肾脏微血管评分明显增加,且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肾脏微血管评分逐渐增加,各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Th1/Th2比值与微血管密度变化呈负相关(r=-0.921,P<0.01)。结论 Th1/Th2比值降低可能参与了HSPN肾脏微血管损伤。
- 黄丹琳许自川党西强曾雪琪何小解易著文何庆南
- 关键词:紫癜性肾炎微血管损伤儿童
- 不同肾脏血管损害程度的紫癜性肾炎患儿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与功能变化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迁移与黏附能力的变化及与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肾脏血管损害的关系。方法将48例HSPN患儿按肾脏血管损害程度分为轻、中、重3组;分离与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EPCs,流式细胞术检测EPCs的数量,并检测其迁移与黏附能力。结果血管中、重度病变组外周血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KDR)、CD133阳性细胞率均低于轻度病变组(P均<0.05),血管重度病变组外周血CD34、KDR、CD133阳性细胞率均低于轻度病变组与中度病变组(P均<0.05)。血管轻、中、重度病变组外周血EPCs黏附与迁移能力依次降低,重度病变组明显高于轻、中度病变组(P均<0.05)。结论肾脏血管损伤参与HSPN的发生与发展,而EPCs的数量、迁移与黏附能力变化是肾脏血管病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 向旭丽何小解易著文党西强
- 关键词:紫癜性肾炎内皮祖细胞血管
- 不同病理类型HSPN患儿血和尿中VEGF浓度改变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 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患儿尿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浓度与肾脏血管损害的关系。方法:对肾穿刺活检确诊的78例HSPN患儿按肾血管损害、肾小球病理损害、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进行半定量积分,肾小球、肾小管间质、血管病理积分及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总病理积分各分为轻、中、重3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尿中VEGF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局部VEGF表达及肾脏微血管密度。结果:肾小球、肾小管间质、血管病理积分及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总病理积分轻、中、重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肾脏血管损害愈轻,微血管密度、血与肾局部中VEGF浓度则愈高,而尿中VEGF排泄也愈低,轻、中、重组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肾小球积分与肾小管间质积分、血管积分、肾脏总积分相互呈高度正相关(r=0.596,0.612,0.728,分别P<0.05,0.05,0.01),微血管密度与血VEGF和肾VEGF相互呈高度正相关,与尿中VEGF呈高度负相关(r=0.601,0.696,-0.639,均P<0.01)。结论:尿中VEGF排泄增加使肾局部VEGF浓度下降进而导致的肾血管损伤,可能是HSPN患儿肾血管损害与病理慢性进展的重要原因。
- 彭仕友何小解易著文党西强
-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肾炎微血管
- 狼疮性肾炎患儿血管损伤中心肌素与miR-145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观察狼疮性肾炎(LN)患儿血管损伤中心肌素与miR-145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二者在LN患儿血管损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5年9月在湘雅二医院儿科住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中确诊为LN的患儿49例,均行肾活检,活检组织常规进行免疫荧光、光镜及电镜检查。依据国际肾脏病协会(ISN)和肾脏病理学会(RPS)2002—2003年联合修订的ISN/RPS 2003 LN分型标准进行病理分型,共分为Ⅱ型5例、Ⅲ型7例、Ⅲ+Ⅴ型9例、Ⅳ型17例、Ⅳ+Ⅴ型11例。以中膜比例评价血管损害程度,并分为轻度14例、中度19例、重度16例。依据KATAFUCHI等的评价方法对肾小球、肾间质损害进行半定量积分;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心肌素水平;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miR-145表达。结果不同病理分型患儿肾小球、肾间质损害积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球损害积分与肾间质损害积分呈直线正相关(r=0.961,P<0.01)。不同血管损害程度、病理分型患儿血清心肌素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管损害程度、病理分型患儿肾内血管miR-145表达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心肌素水平与肾内血管miR-145表达呈直线正相关(r=0.782,P<0.01);血清心肌素水平、肾内血管miR-145表达与血管损害程度呈直线负相关(r值分别为-0.728、-0.790,P<0.01)。结论随着血管损害程度的增加血清心肌素水平和肾内血管miR-145表达均降低,二者不仅可用于评估LN患儿肾内血管损害(RVLs)程度,也可能是LN肾血管损伤治疗的新靶点。
- 宁春艳党西强宋芳易著文何小解
- 关键词:狼疮肾炎血管损伤心肌素MIR-145
- 儿茶素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微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儿茶素对5/6肾切除大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及肾脏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被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儿茶素组。模型组和儿茶素组大鼠切除5/6肾脏制作模型,假手术组不做肾切除。儿茶素治疗8周与12周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4标记的肾局部微血管数并计算密度;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与肾皮质中ACE活性;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与肾皮质中AngⅡ浓度;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及过碘酸-希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后,半定量积分法评价肾小球硬化指数(glomerular sclerosis index,GSI)与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tubule interstitialscore,TIS)。结果:儿茶素组GSI与TIS在第8、12周末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P<0.01);模型组和儿茶素组肾小球及小管周围MVD在第8周与第12周末较假手术组均明显降低(P<0.01);儿茶素组血浆、肾皮质中ACE活性与AngⅡ浓度在实验第8与第12周末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MVD与GSI、TIS、ACE、AngⅡ呈负相关(P<0.01),ACE、AngⅡ与GSI、TIS呈正相关(P<0.01)。结论:儿茶素可有效阻止5/6肾切除大鼠肾脏微血管密度的减少,抑制肾小球硬化与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这可能与儿茶素抑制ACE的活性,减少AngⅡ的生成有关。
- 曹艳何小解向伟易著文
- 关键词:儿茶素微血管密度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 激素耐药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肾间质微血管密度与钙敏感受体表达变化
- 2011年
-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耐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肾小管上皮细胞钙敏感受体(CaSR)表达与肾小管间质损害、钙磷代谢紊乱、肾小管间质周围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人选的36例PNS患儿按是否糖皮质激素耐药分两组,激素敏感组(16例),激素耐药组(20例),采用半定量评分法对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进行评价,利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钙(ca)、磷(P)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管上皮CaSR表达与肾小管间质周围微血管密度。结果激素耐药组患儿血清P水平[(2.26±0.15)mmol/L]高于激素敏感组[(1.90±0.12)mmol/L,P〈0.05];激素敏感组患儿。肾小管上皮细胞CaSR表达(4.63±0.78)低于激素耐药组(6.56±1.22,P〈0.05),微血管密度高于激素耐药组(2.98±0.35VS2.02±0.24,P〈0.05);肾小管间质轻度损害时,激素敏感组肾小管上皮细胞CaSR表达(4.15±0.58)低于耐药组(4.264-0.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密度则高于耐药组(3.12±0.33,3.01±0.2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管间质中度损害时,激素敏感组(5.35±0.64)肾小管上皮细胞CaSR表达低于耐药组(7.37±0.81,P〈0.01),微血管密度则明显高于耐药组(2.81±0.16,2.02±0.14,P〈0.05);与轻、中度。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激素耐药患儿相比,重度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激素耐药患儿肾小管上皮细胞CaSR表达(11.46±1.38)显著增高,微血管密度(1.15±0.11)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耐药型PNS患儿肾小管上皮细胞CaSR表达增高与肾小管周围微血管密度下降,可能是由于GC的细胞毒作用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后,继发钙磷代谢异常与血管内皮损害所致。
- 邱剑辉谭红何小解党西强易著文
- 儿茶素清除超氧阴离子对Ang Ⅱ诱导的内皮祖细胞NO与eNOS表达及凋亡影响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讨儿茶素通过清除超氧阴离子(O2·—)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内皮祖细胞(EPCs)、一氧化氮(NO)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分离Sprague-Dawley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Ang Ⅱ组与Ang Ⅱ+儿茶素组,培养48h。实验末,利用NBT还原法测定培养上清O2.—浓度、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培养上清NO浓度;TUNEL法测定EPCs凋亡率;RT-PCR测定eNOS mRNA表达;West-ernblot测定eNOS蛋白表达。结果MTT实验确定10-6mol/LAng Ⅱ为实验细胞诱导浓度,400mg/L儿茶素为实验干预剂量。实验末,对照组、Ang Ⅱ组及Ang Ⅱ+儿茶素组的凋亡率别为(24.8±1.2)‰,(541.8±7.7)‰,(168.7±3.5)‰,三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照组、Ang Ⅱ组及Ang Ⅱ+儿茶素组细胞培养上清O.2—分别为(33.7±2.8)、(81.7±3.6)、(62.3±2.2)U/L,NO分别为(105.8±9.8)、(189.8±9.0)、(276.4±10.1)μmol/L,Ang Ⅱ组与Ang Ⅱ+儿茶素组细胞培养上清中O.2—及NO浓度较对照组均有非常显著增高(P<0.01)。Ang Ⅱ+儿茶素组浓度与Ang Ⅱ组相比则有明显降低(P<0.05),但NO浓度则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Ang Ⅱ组与Ang Ⅱ+儿茶素组eNOS mRNA(P<0.05)和蛋白表达(P<0.01)均明显增高。AngⅡ+儿茶素组eNOS蛋白表达较Ang Ⅱ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Ang Ⅱ可诱导EPCs产生O.2—、灭活NO、刺激eNOS基因与蛋白表达增高,儿茶素可能是通过有效清除O2·—、减少NO的失活、降低eNOS蛋白的解偶联以减少EPCs的凋亡。
- 吴丽元党西强何小解易著文
- 关键词:儿茶素内皮祖细胞超氧阴离子一氧化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