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无)

作品数:11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李承贵景海峰郭萍黄玉顺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深圳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心学
  • 3篇阳明心学
  • 3篇儒学
  • 3篇明心
  • 2篇儒家
  • 2篇生生
  • 1篇心即理
  • 1篇心体
  • 1篇一心
  • 1篇彰显
  • 1篇哲学
  • 1篇中国哲学
  • 1篇中华民族
  • 1篇中华民族精神
  • 1篇人极
  • 1篇儒佛
  • 1篇儒佛关系
  • 1篇儒学观
  • 1篇儒学现代化
  • 1篇释学

机构

  • 7篇南京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作者

  • 4篇李承贵
  • 1篇黄玉顺
  • 1篇景海峰
  • 1篇郭萍

传媒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河北学刊
  • 1篇中州学刊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学术月刊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理论月刊
  • 1篇中共宁波市委...
  • 1篇贵阳学院学报...
  • 1篇当代儒学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即理”何以成为阳明心学的基石——王阳明对“心即理”的传承与论证
2020年
王阳明为何传承陆象山“心即理”命题?又如何对此命题进行“论证”?以往的讨论虽然有所关注,但大多语焉未详。根据考察与分析,王阳明之所以传承并信奉“心即理”,约有三大起因:置疑朱子“格物”之学,源于动机与结果何者为判定是非根据之困惑,默认孟子、象山一系学问之旨趣。而王阳明对“心即理”的论证,大致不外乎唯心论、价值论、宇宙论、德性论四个向度。王阳明认为,具体物事稍纵即逝,因而若使“理”免于消失之风险,必须寄付于恒久不失的“心”;事象价值的显现与否完全取决于“心”在不在场,“心”若不在场,事象即无意义,因而事象不离于“心”,故“理”在“心”;宇宙万物进化的顶点是人心,“心”是宇宙的精华,宇宙万物皆摄于“心”;人之于先天的善务必自信自觉,自信善体才能发用流行,才能确立是非善恶标准,而自信善体,便是“心纯乎理”。可见,王阳明关于“心即理”的论证,既具逻辑上的严密性,亦有体系上的自洽性,从而为其心学体系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李承贵
关键词:心即理传承
生生:儒家化解矛盾的独特智慧--兼及对处理当今世界族群矛盾的启示
2021年
依儒家生生理念,差异、新旧、对抗等矛盾关系都是基于构成生命的内部元素的互动分化而成,由于这种互动分化导致了协和差异、新旧、对抗等矛盾关系之“和正”理念的丧失,从而转变为致害生命的差异关系、新旧关系、对抗关系。因此,寻找导致“和正”理念丧失的原因以使“和正”理念重新融入生命系统,便成为实现差异、新旧、对抗等关系由恶性转为良性的契机。“和存”差异、“和顺”新旧、“和解”对抗,便是使“和正”理念融入生命系统从而实现“和生”的有效方式。殆无疑义的是,儒家生生理念所蕴含的化解矛盾的智慧,对当今世界充满敌意且极度混乱的族群关系的协调有着独特的启示意义。
李承贵
关键词:生生儒家化解矛盾族群关系
陆象山对阳明心学形成的双重意义——基于王阳明的视角被引量:3
2020年
对阳明而言,象山心学既是基础,亦是动力。依阳明所论,象山心学在“大本大原处”为其确立了基础,而象山心学的“粗”“沿袭之累”“非纯粹和平”等瑕疵则成为其构建“精一心学”的学术动力。然而,究竟什么是“大本大原处”?“粗”“沿袭之累”“非纯粹和平”等又是指哪些不足?这些学界言而未详的问题,直接关乎陆象山于“陆王心学”贡献的评价。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象山在成就阳明心学体系过程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王阳明比任何人更有资格发言。王阳明对陆象山心学的评论大抵可分两个论域:一是“朱陆异同观”,即通过“朱陆异同”的讨论表达对象山心学的看法;二是“陆王异同观”,即通过“陆王异同”的讨论表达对象山心学的看法。透过此两个论域的考察,不仅能够准确把握象山之于阳明心学贡献的双重性质,而且能够真切感受象山心学行至阳明心学历程的曲折性。
李承贵
关键词:阳明心学
论王阳明“良知即是易”中的体用关系被引量:3
2021年
“良知即是易”作为王阳明“良知”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命题,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但以往的学者基本上是从王阳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对此命题进行阐发,较少从体用范畴进行探讨,因而有必要从体用关系的视角深刻领会“良知即是易”的哲学义理。在理论渊源上,“良知即是易”的提出与王阳明谪居龙场研读《周易》的经历有密切联系,是心学吸收易学本体思维的逻辑起点。在体用关系上,王阳明借助易学本体思维,从“体用一源”“心体发用”“体无用有”等方面建构起以“良知即是易”的体用论,从而对王门易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钟纯
关键词:体用一源
中国哲学“体知”的意义——从西方诠释学的观点看被引量:15
2007年
"体知"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面对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方法,与西方近代主客二分的知识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儒家的"体知"观念则更重在个体生命的修身成德和道德实践性的充分扩展,凸显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旨趣。作为认识社会、体悟人生的实践型智慧,"体知"重视内在的省察,反观自我之心灵,而非一味地逐于外物;强调个体生命的亲历性和在场感,将知识的获得和生命的直接体验融合为一体,视求知为一个知识内在化的过程。同时,"体知"又包含了身、心、灵、神等不同的层面,在社会实践的场域中,不断地反思和重构已有的历史意识。就个体生命而言,"体知"是一个接受教化、融入群体的过程,又是见证人类普遍精神、存续文明脉流的不息活动。
景海峰
关键词:体知教化诠释学
儒佛关系研究70年被引量:1
2019年
建国70年的儒佛关系研究,约分三个向度:其一为以思想观念之向度,即主要通过对概念、命题的比较以考察儒佛关系;其二为儒士佛教观向度,即主要借助儒家学者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以考察儒佛关系;其三为高僧儒学观向度,即借助高僧对儒学的认知、理解和评价考察儒佛关系。此三个向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全面、深刻、准确地认识儒佛关系,且对推动新时期的儒佛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李承贵钟纯
关键词:儒佛关系
儒学“新本体”的出场--“生生”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成为儒学的本体?被引量:1
2022年
在深邃广袤的儒家思想世界,徘徊着一个幽灵,这个幽灵“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它根自儒家思想的底部,贯通儒家思想的所有,这个幽灵就是“生生”。“生生”不仅具有传统本体之属性,而且拥有其独特的品质,从而“荣升”为儒家思想的“新本体”。作为儒家思想新本体的“生生”,不仅是维系儒家思想体系的枢纽,而且是激活儒家思想生命的源泉;不仅是认识儒家思想本色的钥匙,亦是实践儒家思想价值的途径;不仅是更新发展儒家思想的定力,而且是展示、焕发儒学精神的道场。因此,“生生”之为本体,或许能为困顿中的儒家思想注入新的活力,使儒家思想与任何时代的生命实现无缝隙融合,既生生自我,亦生生人类,如是不已。
李承贵
关键词:儒学生生出场
阳明心学与儒学现代化问题——《阳明心学与儒家现代性观念的展开》读后被引量:2
2019年
李海超的专著《阳明心学与儒家现代性观念的展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价值:阳明心学之时代性质的准确定位;现代性之诸观念的立体结构把握;阳明心学之生活本源的揭示;儒家哲学之情感观念的充分凸显;作者独创的'心灵儒学'构想。
黄玉顺
关键词:阳明心学儒学现代化
宋儒“立极”与“立身”的开新面向
2021年
个体作为现代性的根本特质,是考察儒学现代转向的基点。据此而言,以往的“附会说”与“对立说”并不能对儒学的现代转向提供恰当的解释。儒学的现代转向是传统儒学自身更新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滥觞于两宋时期。当时市民生活的兴起本源性地孕育着传统儒学的转向,而两宋儒学正是这种生活风貌的理论呈现,因而体现出一种“开新”的面向。其中,两宋儒家通过天人关系的重建,以“立人极”为根本指向从本体层面感召着个体的觉醒;同时通过工夫论的建构,以“立身”为现实目的提供了一套自知自行的修身方法,客观地刺激了个体主体意识的萌发。
郭萍黄玉顺
关键词:立身
中华民族精神在抗疫中的彰显
2020年
中华民族之所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她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求真务实、大公无私、乐善好施、团结一心、生命至上等都属于中华民族精神传统中的重要元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些民族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并发挥了凝聚人心、团结力量、激励斗志等积极作用,从而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这些民族精神必将继续展示其魅力并发扬光大。
李承贵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求真务实精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