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8451063101000535)

作品数:6 被引量:100H指数:6
相关作者:宋莉英彭长连孙兰兰李伟华舒展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植物
  • 5篇入侵
  • 4篇叶绿
  • 4篇叶绿素
  • 4篇入侵植物
  • 4篇三裂叶蟛蜞菊
  • 4篇蟛蜞菊
  • 3篇叶绿素荧光
  • 2篇入侵种
  • 2篇侵种
  • 1篇叶片
  • 1篇叶片叶绿素
  • 1篇植物叶
  • 1篇植物叶片
  • 1篇生理
  • 1篇生理功能
  • 1篇碳浓度
  • 1篇强光
  • 1篇外来植物
  • 1篇温度

机构

  • 6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6篇宋莉英
  • 5篇彭长连
  • 4篇李伟华
  • 4篇孙兰兰
  • 2篇舒展
  • 2篇彭少麟
  • 1篇孙蓓育
  • 1篇曾伟
  • 1篇张强

传媒

  • 2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6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干旱和复水对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3
2009年
选取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及其本地近缘种蟛蜞菊(W.chinensis)为实验材料,比较干旱和复水后二者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对干旱的响应和生态适应性。结果发现,在自然干旱处理过程中,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与本地种蟛蜞菊相比土壤含水量下降较快,对它们叶片气孔形态的比较发现,干旱胁迫11d后三裂叶蟛蜞菊叶片气孔开度明显大于蟛蜞菊,这可能是导致其失水较快的原因之一。干旱胁迫11d后三裂叶蟛蜞菊的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降低了43.8%,而蟛蜞菊只降低了3.7%;同时,与蟛蜞菊相比,三裂叶蟛蜞菊的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也表现出较大幅度的降低,说明三裂叶蟛蜞菊对干旱胁迫较敏感;但复水后,三裂叶蟛蜞菊能够较快地恢复到正常水平,且与本地种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入侵种在遭受干旱胁迫时提高了对其过量激发能的热耗散能力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还原酶(APX)的活性,保护光合机构少受不可逆的损伤,使其在干旱胁迫解除后光合功能得以迅速恢复。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三裂叶蟛蜞菊容易受到水分条件的限制,它向干旱地区扩散的可能性较小。
宋莉英孙兰兰舒展曾伟李伟华彭长连
关键词: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
夏季高光下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叶片变红的生理功能被引量:11
2009年
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是世界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种之一,现已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广为分布,并造成危害。我们对其野外种群的观察发现,在夏季光照强烈的生境中,其叶片常常有变红的现象。本研究针对这一现象,从叶片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入手,探讨了三裂叶蟛蜞菊叶片变色的原因及其生理功能。结果表明,红叶中的花色素苷含量显著高于绿叶(P<0.05),夏季高光照诱导的花色素苷的积累是叶片由绿色变为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花色素苷含量较高,红叶的总抗氧化能力增强,在甲基紫精(MV)光氧化处理过程中,红叶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光量子产量分别下降了28.2%和79.1%,显著低于绿叶的下降幅度(70.9%和93.8%)。这一结果表明,三裂叶蟛蜞菊在夏季遭受强光胁迫时,叶片由绿色变为红色增强了对氧化逆境的耐受能力,而相同环境下的本地蟛蜞菊(W.chinensis)并没有叶片变红的现象,暗示这可能是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抵御和适应夏季高光的一种特殊的生理机制。
宋莉英孙兰兰舒展李伟华彭长连
关键词:花色素苷光氧化叶绿素荧光
高温对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叶片PSII功能和光能分配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以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及其近缘本地种蟛蜞菊为实验材料,比较高温对二者PSII功能和光能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三裂叶蟛蜞菊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受高温抑制的程度较轻,初始荧光(Fo)上升幅度较小。高温胁迫降低了三裂叶蟛蜞菊叶片总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JF),但它同时降低了电子流向光呼吸分配的比例(Jo/JF),相对提高了电子流向碳同化的分配(Jc/JF)。与蟛蜞菊相比,高温处理后三裂叶蟛蜞菊仍然能够将较多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以维持较高的碳同化水平。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比本地种蟛蜞菊具有更强的耐高温能力,意味着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背景下具有潜在的扩散优势。
宋莉英孙兰兰张强李伟华彭长连
关键词:高温三裂叶蟛蜞菊叶绿素荧光光能分配
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叶片叶绿素荧光对温度的响应被引量:6
2009年
选取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及其本地近缘种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为实验材料,以叶绿素荧光影像仪研究整株植物在零上低温(10℃)和室温(25℃)条件下,强光(1700μmol.m-2.s-1)诱导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的特性,探讨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对强光及温度的响应特性和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室温强光处理5h后三裂叶蟛蜞菊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下降幅度均显著小于本地种蟛蜞菊,而在低温强光处理5h后三裂叶蟛蜞菊的Fv/Fm、Yield、ETR降低幅度显著高于本地种蟛蜞菊.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三裂叶蟛蜞菊对室温强光适应性强,而对低温强光则较敏感.这一结果暗示外来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可能较适应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高温强光气候,而向北方地区进一步扩散有可能受到低温等环境因子的限制.
孙蓓育孙兰兰宋莉英李伟华彭长连
关键词: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强光叶绿素荧光
应用能量利用特性对外来植物入侵潜力的判别分析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判别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判断研究对象所属类型的一种重要方法。以华南地区5种主要入侵植物及其伴生或近缘的本地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它们的生物量建成成本(construction cost,CC)和比叶面积(special leafarea,SLA),并以此作为判别因子尝试建立入侵种和本地种的判别模型。结果表明,入侵种和本地种之间的平均CC和SLA存在显著差异。以CC和SLA作为判别因子建立的判别模型进行回代检验,总的预测正确率为82.6%,判别效果较好。其中CC的判别函数系数较大,表明它在判别分析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进一步证明了植物的能量利用特性是影响外来种入侵潜力的重要因素。利用此判别模型可以根据任何一种外来植物的CC和SLA来定量判断该物种入侵潜力的大小,为有效评价外来植物入侵潜力提供了新的定量方法;但由于所获得数据的不全面,该模型还存在不足,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宋莉英彭少麟
关键词:外来植物比叶面积
华南地区3种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叶片建成成本的比较被引量:34
2009年
生物量建成成本作为衡量植物生物量建成所需能量的指标,反映了植物的能量利用策略,较低的建成成本可能会增加入侵种的竞争优势。本研究以华南地区3种危害严重的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和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为研究对象,选取与它们伴生或近缘的本地植物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蟛蜞菊(W.chinensis)和厚藤(I.pescaprae)作为对照,比较了相同环境下培养的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叶片建成成本的差异。结果表明,这3种入侵植物的叶片单位质量建成成本(CCmass)和单位面积建成成本(CCarea)均低于它们的本地对照种。将3种入侵植物作为一组,它们的叶片平均CCmass(1.17g glucose/g)和CCarea(22.34g glucose/m2)显著低于本地种的叶片平均CCmass(1.32gglucose/g)和CCarea(36.93g glucose/m2)。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相比具有较低的叶片建成成本,这可能是它们入侵成功的原因之一。同时,本研究通过分析叶片建成成本与叶片碳浓度、氮浓度、灰分含量(Ash)以及去灰分热值(Hc)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影响入侵种和本地种叶片建成成本的可能因素。结果显示,入侵植物具有较低的叶片建成成本是与其较低的碳浓度和氮浓度以及较高的灰分含量相联系的。
宋莉英彭长连彭少麟
关键词:灰分含量碳浓度入侵植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