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5C005R)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林月秋阮默滕寿发徐永清黄若昆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云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缺损
  • 2篇骨缺损
  • 2篇大段
  • 2篇大段骨缺损
  • 1篇异种
  • 1篇皮质
  • 1篇皮质骨
  • 1篇细胞
  • 1篇细胞生长
  • 1篇细胞生长因子
  • 1篇纤维细胞
  • 1篇纤维细胞生长...
  • 1篇基质干细胞
  • 1篇碱性成纤维
  • 1篇碱性成纤维细...
  • 1篇碱性成纤维细...
  • 1篇骨髓基质
  • 1篇骨髓基质干细...
  • 1篇复合骨
  • 1篇复合骨髓

机构

  • 2篇成都军区昆明...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林月秋
  • 1篇汤逊
  • 1篇黄若昆
  • 1篇徐永清
  • 1篇滕寿发
  • 1篇曾养志
  • 1篇阮默

传媒

  • 1篇中国骨肿瘤骨...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近交系猪皮质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及BMP修复兔大段骨缺损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及观察近交系版纳小耳猪皮质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修复日本大耳兔大段骨缺损中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35只日本大耳兔,双上肢桡骨中段制造长约1.5cm的骨缺损模型。左侧作为实验组,将版纳猪皮质骨脱脂、脱蛋白处理,消毒后与MSCs在体外联合培养,并加入BMP后植入骨缺损区,右侧作为对照组,骨缺损区单纯用脱脂、脱蛋白处理后的皮质骨植入。另5只兔骨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8,12周各时间点行标本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骨密度测试,比较其骨缺损区修复愈合情况。结果术后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区完全修复,骨矿密度接近正常,实验后4、8、12周各移植区骨矿密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BMC:P<0.05,BMD:P<0.01);对照组骨缺损区修复缓慢,新骨形成量少;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未修复。结论近交系小耳猪皮质骨复合MSCs及BMP治疗骨缺损效果满意,经处理的近交系小耳猪皮质骨是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为大段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的治疗方法。
滕寿发林月秋徐永清汤逊阮默黄若昆
关键词:大段骨缺损皮质骨骨髓基质干细胞
异种管状皮质骨复合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复大段骨缺损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传统的松质骨移植虽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用于大段骨缺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的:通过对复合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BMP-2/bFGF)大段异种皮质骨成骨作用观察,探讨异种皮质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2008-01在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版纳近交系小耳猪骨,经过钻孔、酶处理等方法处理后,再在真空、冻干、吸附基础上复合rhBMP-2/bFGF,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复合皮质管状骨。经复合后每根复合骨含40U bFGF+10mg聚乙烯吡咯酮+0.5mg rhBMP-2。方法:4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3组,于兔左桡骨中段制成2cm的骨-骨膜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复合皮质管状骨、对照组植入单纯管状皮质骨、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4,8,12周各时间点取材,通过X射线检查、组织学观察等指标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4周皮质骨活化,术后8周移植皮质骨两端结合处愈合,术后12周骨缺损修复较满意;对照组修复缓慢;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见修复。结论:近交系管状猪皮质骨复合rhBMP-2/bFGF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修复大段骨缺损效果显著。
胡益华林月秋曾养志石浪滔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大段骨缺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