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ZW039)
- 作品数:9 被引量:40H指数:4
- 相关作者:饶龙隼李祥耀江立员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宜春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元末明初江西十才子论考被引量:4
- 2012年
- 西昌族群的核心,是"南唐故家"。出于对家族来源的永久追忆,南唐故家有外向的文化心理。尽管得天独厚的居息环境,使故家旧族成员无慕外累;但这种自足的生态,并不导致自我封闭。而西昌便利的水陆交通,也为居民出行提供条件。只要交通无阻,人事没有挂碍,西昌文士游历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大江南北。当元末江淮兵兴,南北交通被阻隔,西昌文士虽不能肆意远涉,却仍在省郡范围广泛交游。他们以西昌文苑为基地,近交吉安路的名士才彦;再沿着驿道,或顺着赣江,往北过临江路,通达省会南昌。就是在这条交通线上,他们与两地文士来往。而从反方向来看,西昌踞江西南部交通要道,是去往闽中岭南的中继站。从南昌临江方向来的文人,就有机会同当地文人交往。元末临江和南昌两地,汇聚了一批文雅之士。此两地人员频繁交往,所行文事又密切联动。他们或以德性学问相尚,或以书画诗歌文章交好,共同推动此方文学活动。当西昌文人一旦来仪,就会与他们发生交往。而西昌文人道艺双修、学道工诗的品质,也更能引起同类关注、激发尚友的热情。在这三方文学资源中,最强劲的是西昌文学。它以僻处一隅的次文学群落优势,竟占据这场三方联动的核心地位,从而主导元末江右文学的总态势。而在这个总的态势下,又形成多重文人圈属,有所谓十才子、七诗友等组织形式,呈现元代末世的江右文学繁荣景象。所谓江西十才子,应是个动态组合。以核心九成员为基数,从刘崧的交游圈计算,加郑大同即为十才子;从杨彭的交游圈计算,加刘永之即为十才子;从王佑的交游圈计算,加兄王沂即为十才子。而且,这种组合是出于某种默契,当时并没有谁来明确圈定。
- 江立员饶龙隼
- 杨循吉诗学思想初论
- 2009年
- 杨循吉前期的诗学思想既传统又叛逆,他主张全面师法盛唐、晚唐及宋代诗歌,其诗学体系将"法"、"情"、"境"三者并提,反对模拟,反对泥古。其后期诗学思想发生重要转变,主张创作应当一任性情,不拘格律与体裁,不为古人古法所限,对传统诗学体系进行了彻底颠覆。
- 李祥耀
- 关键词:诗学思想
- 明初台阁体的生成及泛衍被引量:6
- 2012年
- 由于洪武朝君臣关系未谐,加上各地文人群倾轧消长,缔造文治鼎盛的愿望暂时被悬置,而为西昌雅正文学生长让出空间。及至朱棣"靖难"成功,杨士奇等江右文人入阁。他们以西昌儒术的适应性,逐步获取数代皇权的信任,终至形成君臣相得的局面,并顺势推扬西昌雅正文学。因有西昌文学雅正特质的植入,明初馆阁文学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雍容平和的台阁体,并迅速向朝野推广泛衍。这样,西昌雅正文学便入主馆阁,而敷衍出明初文治之鼎盛。
- 饶龙隼
- 关键词:台阁体
- 接引地方文学的生机活力——西昌雅正文学的生长历程被引量:6
- 2012年
- 西昌雅正文学特质之凝定,形成理道与性情并重的结构,因使此方文学传统更具优越性,不仅内藏强盛的生长力,而且外延普广的适应性。适当元末政化不通、兵燹离乱之际,此方文士能够避居一隅,诗酒酬唱,而呈现西昌文事的空前繁荣,出现十名贤等多重文人圈属。西昌文人还积极参与外间的文学交流,以次文学群落所核聚的力量,来带动省郡范围的文事活动,聚合成与他方文人并峙的文学群落,有"十才子"、"西江派"等称谓。及至明初征聘,广开仕进之路,江右(含西昌)文人,亦以群落形式归附明廷,共同敷饰皇明开国气象。刘崧引领西昌作家群,与其他江右文人一道,参预宋濂领导的馆阁文学活动,敷演出表面的文学侍御之盛况。由于洪武朝君臣关系未谐,加上各地文人群倾轧消长,缔造文治鼎盛的愿望暂时被悬置,而为西昌雅正文学生长让出空间。及至朱棣"靖难"成功,杨士奇等江右文人入阁。因有西昌文学雅正特质的植入,明初馆阁文学就发生质的变化,产生雍容平和的台阁体,并迅速向朝野推广泛衍。这样,西昌雅正文学便入主馆阁,而敷衍出明初文治之鼎盛。
- 饶龙隼
- 关键词:地方文学雅正文学特质文学传统文学交流文学活动
- 论明中期吴中文学的集体自守性被引量:1
- 2009年
- 明初以来,吴中文学遭受政府打击,个性张扬的特征逐渐消失。至明中,吴中文学渐趋复兴,为抵抗其他地域文学,振兴吴中文学,吴中作家相互吹捧,体现出一种强烈的集体自守倾向。这使得一些作家的文学成就被片面夸大,而吴中作家内部则十分团结,作家的个性得到尊重,吴中文学逐渐恢复其个性张扬的特征。
- 李祥耀
- 关键词:明中期
- 明代吴中文学的发展轨迹被引量:1
- 2009年
- 明初,吴中文学因个性张扬而游离于文学主流之外,因而遭受政治打压,陷入全面萧条。此后较长一段时期,吴中文学经历过一个潜长过程,之后又逐渐复苏。至明中期,为振兴吴中地区的文学,吴中文人掀起"古文辞"运动。虽然"古文辞"运动最终走向失败,但却推动了吴中文学的复兴。
- 李祥耀
- 关键词:明代吴中文学
- 中国文学制度论被引量:11
- 2010年
- 中国固有的"制度"用语,更能涵容文学活动诸层面。兹所谓制度,就是事物自身的规定性。其义遗存于古老的《周易·节》中。而文学制度,就是文学活动的节,出自中国文学制度的观念,文学活动实质上就是节文,亦即节以制度而修饰以文。援据这个节文之思理,文学制度有三大论题:(一)文学节止论,(二)文学节度论,(三)文学节制论,分别讲述节文的原则、节文的内涵、节文之操持,即为什么节文、什么是节文、如何来节文;有五重特性;有特定构成。本文标举中国文学制度的观念,并非漠视文学的艺术哲学和审美心理内涵,而是企图将此类微危因素落实到制度层面。这样,或可救正近世以来浸淫的科学实用主义之积弊,并戒除流行的形上偏枯与唯美诡随的研究风习。
- 饶龙隼
- 关键词:文学制度文学活动心理内涵艺术哲学实用主义物自身
- 元末明初浙东文人择主心态之变衍及思想根源被引量:12
- 2008年
- 元末明初浙东文人普遍抱持择主心态。他们想象朱元璋是"明主",而朱元璋为得其忠力,也甘愿从善如流因而形成逢遇明主、君臣相得的假象,掩饰着人主的威严与猜忌。这反使宋濂辈宠遇愈隆,而畏惧愈深。他们只能身困朝廷,而心系乡园,寻求些许精神寄托,以示对政争的怨憎,从而形成深沉的望乡心态。这心态游移于朝廷与乡园之间,以仕途困厄和乡园适意相对照。它上接元末择主心态,是择主心态的一种变衍,而根源就在浙东"正学"。浙东文人将"正学"运用于政治,陷入天下是否为公之悖论,终使择主而事的努力宣告破产。
- 饶龙隼
- 解困皇明文治及明初文学境遇被引量:1
- 2012年
- 宋南渡偏安江左,文化重心移居东南。此一格局延续至元代,而蒙元文化政策不力,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局势,因使文化重心遗落东南。这当然乖违大一统之义,实埋下元祚命短的根源。如何匡复大一统之义,如何整合士气与人心,就成极艰巨的历史使命,留待新兴的皇朝去完成。明开国之君和他的文臣们,就是为完成这个历史使命,而乘着国势文运之风会,聚合到长江岸边的南京。他们初见成效,但也遭遇困境。而经由永宣三朝君臣不懈努力,敷饰皇明文治的困境终于解除。在这过程中,杨士奇表率群臣的作用最为关键,而他之所以能释放如此巨大能量,乃因于他携来的西昌另类儒学,及其所传承西昌雅正文学风范。正是由他接引此方文学的生机活力,才为陷入困境的庙堂文学带来转机。
- 饶龙隼
- 关键词:文化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