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ZW046)

作品数:14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龚奎林刘晓鑫武新军黄梅孙先科更多>>
相关机构:井冈山大学河南大学商丘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7篇小说
  • 6篇十七年小说
  • 4篇文学
  • 3篇十七年文学
  • 3篇伦理
  • 2篇知识
  • 2篇宗教
  • 2篇宗教伦理
  • 2篇文本
  • 2篇文学研究
  • 1篇党员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区域
  • 1篇地域文化
  • 1篇多样性
  • 1篇新中国
  • 1篇新中国成立
  • 1篇叙事
  • 1篇意识形态
  • 1篇银幕

机构

  • 8篇井冈山大学
  • 5篇河南大学
  • 1篇辽宁石油化工...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作者

  • 11篇龚奎林
  • 2篇刘晓鑫
  • 1篇张舟子
  • 1篇陈由歆
  • 1篇祝欣
  • 1篇武新军
  • 1篇孙先科
  • 1篇黄梅

传媒

  • 3篇湛江师范学院...
  • 3篇井冈山大学学...
  • 2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作家
  • 1篇电影文学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理论与创作
  • 1篇殷都学刊
  • 1篇新文学史料

年份

  • 4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革命体验与红色书写——论建国初期“十七年”作家的创作特质被引量:1
2010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不仅是一种认识的差异,更是一种价值判断和政治分野的象征,这就需要重新建立新的命名谱系、话语原则与文化资本。因为新政权的社会主义民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急需精神文化的辅助,因此,唯有借助新文化建构才能把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信仰价值观进行普适性传播,以鼓舞新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
龚奎林
关键词:建国初期特质作家新中国成立
“十七年”小说版本修改的原因考察被引量:2
2010年
"十七年"小说在经典化过程中历经多次修改,形成一个初版本多个修改本的文艺形态。其修改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中外文艺修改传统的当代影响;二是意识形态、审查制度、传播方式、语言规范、文学成规、政治主体的召唤、读者的批评等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三是作者自身出于艺术完善的考虑。
龚奎林黄梅
“十七年”小说的副文本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副文本是由封面画、插图等图像符号和内容提要、序言、引语、注释等语言符号构成的文本,"十七年"小说的副文本生成以及变迁建构出作家、绘画者、编者对时代、革命与文本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诉求,促进了承载革命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小说的加速度传播,呈现出文艺大众化和文艺化大众的教育功能。
龚奎林刘晓鑫
关键词:副文本
论“十七年”小说中的宗教伦理
宗教文化影响了那些从抗日和解放战火中走出来的作家的情感趋向和文本话语的组织方式,使得一些宗教场景、仪式以及宗教伦理纳入到十七年文学作品叙述中,形成十七年文学创作上较为独特的艺术风貌。
龚奎林
关键词:宗教伦理
论《苦菜花》的文本生产与版本传播被引量:3
2010年
冯德英出生于革命家庭,父母兄姐都是共产党员,兄姐甚至献出了生命。这种革命氛围对他的成长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从童年时代开始所处的革命战争环境。我接触过、看到过、听到过、参加过的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人和事。在那如火如荼的斗争中,我周围的亲人,村闾邻居,不分男女老少,同仇敌忾,
龚奎林
关键词:《苦菜花》文本生产共产党员战争环境抗日战争
论“人”的消解与独立思考精神的失落——以“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为例
2010年
塑造英雄形象,不仅是"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自觉追求,也是评价这些作品的重要依据。"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对英雄形象的塑造仍然呈现了鲜明的阶段性,并普遍存在将英雄抽象化、神圣化的倾向,从而导致了英雄形象缺乏内在心灵的丰富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张舟子
关键词:抽象化消解
如何深化“十七年”的小说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十七年"小说研究在当下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相对于小说文本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而言,对它的研究仍然具有拓展的空间。我们既要从人文主义价值立场和审美现代性角度估价"十七年"小说,更要以一种历史的同情态度去体察那一代作家以及文本镜像的复杂纠葛和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努力建构,而不是简单肯定或者片面否定,否则,我们又将陷入一种新的二元对立模式中而难以自拔。这就要求我们在细节化、个案化和方法多样性视点上切入"十七年"小说研究,从而在宏观研究与微观观照视阈中推动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孙先科
关键词:多样性
退出银幕的知识分子形象——以《烈火中永生》为例谈“十七年”电影范式
2012年
“十七年”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不断衍生扩大其传播效应的时代,但电影主题范式和表现手法高度趋同,要求艺术家的创作服膺政治的需要,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遮蔽艺术个性。《烈火中永生》里的刘思扬形象从银幕上消失,亲情伦理和革命伦理的处理细节都证明编剧、导演在个人艺术追求和时代政治命题之间所做的两难选择,从小说到影片的改编过程展示了比单个文本更复杂的文化现象。
陈由歆
《人民日报》与“十七年”文学生产被引量:7
2011年
《人民日报》发表的文艺社论、编者按、文艺消息、读者来信、作家检讨、文艺评论、文艺作品引导着新中国作家的创作方向,规约和促进着"十七年"文艺的生产及其价值诉求,进而建构起具有党性原则的新中国文学制度。而这对于当下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典范作用。
龚奎林
关键词:《人民日报》文学生产
论“十七年”小说中的宗教伦理
宗教文化影响了那些从抗日和解放战火中走出来的作家的情感趋向和文本话语的组织方式,使得一些宗教场景、仪式以及宗教伦理纳入到十七年文学作品叙述中,形成十七年文学创作上较为独特的艺术风貌。
龚奎林
关键词:宗教伦理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