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850020)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王亚军王亚军杨六金更多>>
相关机构:红河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历史地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哈尼族
  • 2篇调适
  • 1篇信仰
  • 1篇葬仪
  • 1篇人口普查
  • 1篇丧葬
  • 1篇丧葬仪式
  • 1篇视域
  • 1篇农耕
  • 1篇农耕文明
  • 1篇文化
  • 1篇文化重构
  • 1篇西北部
  • 1篇西南部
  • 1篇民族
  • 1篇民族认同
  • 1篇互动
  • 1篇红土
  • 1篇北部
  • 1篇边境

机构

  • 6篇红河学院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作者

  • 3篇王亚军
  • 1篇王亚军
  • 1篇杨六金

传媒

  • 4篇农业考古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宗教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3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哈尼族债权伦理的互动和调适
2012年
少数民族债权伦理对丰富民族经济伦理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哈尼族债权观念是一种典型的以道德约束力来制约双方行为的伦理,经过长期的传承和积淀已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哈尼族相对封闭的居住系统开始打破后,债权观念日趋现实性;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逐步弱化,习惯法和国家成文法出现调适和互动;传统神判制度的还有遗存,对宗教债权伦理存有敬畏。
王亚军杨六金
关键词:哈尼族民族认同
脱域与调适——西双版纳景洪勐宋哈尼族丧葬仪式考察被引量:2
2017年
丧葬仪式是少数民族宗教伦理和社会建构的重要行为,将血缘、亲缘和地域社会网络关系联结起来,成为解读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承和变迁的重要文化模式。勐宋哈尼族丧葬仪式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社会文化行为的具体实践,通过族群关系的互动,促进社会关系的整合和调适,最终形成哈尼族内部治丧活动的社会系统。论文从勐宋哈尼族的历史与文化生态的"场域"出发,详细记叙了其丧葬仪式的过程,尝试分析勐宋哈尼族丧葬仪式的宗教隐喻与社会建构,反思丧葬仪式的功能性价值。吉登斯的"脱域"理论强调的是建构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而少数民族丧葬仪式的象征隐喻、社会整合和习俗惯制的调适,使"脱域"机制的形成仍具有调控性和稳定性。
王亚军王亚军
关键词:哈尼族丧葬仪式
城市中的哈尼族村寨文化重构现象分析——以云南红河县迤萨镇红土陂哈尼文化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在信息化、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体系在多元文化碰撞与冲突中实现积极的民族文化重构是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本文调查分析了一个近10年在城市中建立的哈尼族村寨——红土陂村哈尼文化重构的现象,研究发现哈尼族在文化碰撞与冲突中表现出积极的文化适应与主动的文化重构,同时在重构中实现哈尼族核心价值观念的聚焦,并指出目前文化适应中存在盲目的现象,积极的引导是必要的。
李凯冬
关键词:哈尼族
哈尼族“谷魂”信仰探微
2013年
哈尼族是云南典型的稻作农耕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培育了适应本土的稻种,创造独特的哈尼农耕稻作文化,因哈尼族的习俗紧紧围绕其民族的迁徙和繁衍,以原始宗教为主要载体,秉性万物有灵观念和祖先崇拜,衍生出丰富和神秘的稻作信仰,尤其是谷魂信仰颇具特色,以哈尼族谷魂信仰为例,探讨农耕文明视野下哈尼族谷魂信仰的内容和形式。
王亚军
关键词:哈尼族
从清代契约透视哈尼族农耕文明
2012年
一、哈尼族传统的契约形式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现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与越南的西北部、老挝的中北部、缅甸的东部和泰国的北部边境地区,国外的哈尼族又称阿卡。中国的哈尼族有163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
王亚军
关键词:农耕文明哈尼族边境地区人口普查西北部西南部
传说视域下哈尼族稻作农耕演变探析
2013年
哈尼族是一个典型的口碑文化民族,虽然历史上没有自创的本民族文字,但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很好地记录了民族传统文化。本文根据哈尼族稻种的起源、开田种稻和秧苗的传说,结合哈尼族地区的稻作农耕现状,对哈尼族稻作农耕的演变过程作了尝试性的分析,认为哈尼族稻作农耕经历了从采集生活到原始农耕、旱地农耕到水田农耕、坝区农耕到梯田农耕三个阶段,体现了哈尼族人定胜天的农耕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
李凯冬
关键词:传说哈尼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