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10Z224-1)

作品数:5 被引量:92H指数:4
相关作者:黄耀汤勇华于康震闫清波孙元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GIS
  • 2篇地力
  • 2篇地力贡献率
  • 2篇主要粮食作物
  • 2篇作物
  • 2篇粮食作物
  • 2篇贡献率
  • 1篇代谢动力学
  • 1篇氮肥
  • 1篇氮肥施用
  • 1篇药物
  • 1篇药物代谢
  • 1篇药物代谢动力...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施用
  • 1篇适宜性
  • 1篇适宜性分析
  • 1篇统计分析
  • 1篇统计模型
  • 1篇土壤

机构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兽医药品...

作者

  • 3篇黄耀
  • 2篇汤勇华
  • 1篇金之庆
  • 1篇姜军
  • 1篇佟恒敏
  • 1篇李艳华
  • 1篇孙元
  • 1篇朱大威
  • 1篇张稳
  • 1篇闫清波
  • 1篇于康震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Agricu...

年份

  • 1篇2009
  • 4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地力贡献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被引量:32
2008年
通过对国内大量文献数据的调研和整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3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地力贡献率的统计特征及其与地理位置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定量关系。统计分析表明,水稻、小麦和玉米地力贡献率的空间变异总体呈正态分布,3种作物地力贡献率的均值和标准差依次为60.2%±12.5%(n=121)、45.7%±15.7%(n=91)、51.0%±19.7%(n=54)。单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各类作物在不同种植区的地力贡献率与土壤基本特性及地理位置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基于相关分析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北方和南方单季稻、冬小麦;双季早稻、双季晚稻、春小麦、春玉米和夏玉米地力贡献率的统计模型。残差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统计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可用于估算不同作物的地力贡献率,为制定区域尺度农田施肥策略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依据。
汤勇华黄耀
关键词:地力贡献率土壤特性统计分析
基于模型和GIS的江苏省氮肥施用适宜性分析--以2000年为例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评价江苏省氮素化肥施用的适宜性,为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依据。【方法】以自主研制的土壤氮素矿化模型、有机肥氮素释放模型和氮肥利用率模型为基础,将模型与GIS技术耦合,对江苏省2000年农田土壤、有机肥供氮量的空间变异状况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将模拟农田需氮素化肥量与实际施氮量进行比较,分析2000年江苏省各地区氮肥施用的合理性。【结果】若以实际作物产量为标准,全省约有71.8%的农田氮肥过剩,过剩总量约7.66×108kg,占总施氮量的41.5%,少部分地区施氮不足;若以现实最高产量为标准,则有64.3%农田氮肥不足,亏缺总量约8.06×108kg。太湖地区、宁镇丘陵区、徐州等地氮肥盈余量较多,而滨海盐土区则施氮量不足。【结论】如果把施氮过量区的过剩氮肥投入到施氮不足区,做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环境效益。
朱大威黄耀金之庆张稳姜军
关键词:氮肥施用适宜性GIS
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43
2009年
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和土壤属性数据,将业已建立的地力贡献率统计模型与GIS技术耦合,研究了中国大陆3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玉米的生长受钾素的影响较大,高值区分布在华北平原和东北春玉米区,基础产量和地力贡献率分别为3.43t·hm-2和51%;低值区分布在华中华南一带,为1.90t·hm-2和33%。其余作物的高产区分布在东部沿海以及长江黄淮流域,特别是华东华中和四川盆地,低产区主要分布在华北以北以及西南丘陵地带。统计分析表明,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对水稻生产的贡献最大,且空间变异小。冬小麦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其他各作物。该研究能较好地模拟我国3种作物的基础产量,可为区域尺度农田指导施肥和控制农业生态环境胁迫提供依据。
汤勇华黄耀
关键词:地力贡献率统计模型GIS
复方中药对禽流感病毒的防治研究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由贯众、板蓝根、黄芪、柴胡、连翘、黄连、金银花、黄芩及甘草配制的复方中药在体内、体外对禽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急性毒性试验及对SPF鸡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在鸡胚、MDCK细胞上进行复方中草药对H5N1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直接灭活作用、治疗作用和预防作用;在体内通过药物累计法研究复方中药在昆明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采取口服和腹腔注射两种给药途径研究复方中药对昆明鼠的急性毒性试验;通过免疫器官的指数、在FAC上测量CD3+、CD4+、CD8+及TCR+的含量及采用血凝抑制(HI)方法检测血清中H9亚型禽流感抗体滴度研究复方中草药的对SPF鸡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体外试验研究其对H5N1禽流感病毒的治疗作用。【结果】该复方药物在鸡胚内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有效灭活浓度、治疗浓度及预防浓度分别是31.25mg·ml-1、125mg·ml-1及250mg·ml-1,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有效灭活浓度、治疗浓度及预防浓度分别是31.25mg·ml-1、15.625mg·ml-1及62.5mg·ml-1;在MDCK上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有效灭活浓度及预防浓度分别是31.25mg·ml-1、125mg·ml-1,治疗浓度未测出。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有效灭活浓度、治疗浓度及预防浓度分别是15.625mg·ml-1、31.25mg·ml-1及31.25mg·ml-1;其在小白鼠体内的经时过程为一室模型。其药-时方程式为:C=650.66e-4.9078t;口服复方中药后对昆明小鼠无毒;腹腔注射复方中药后对昆明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425.6mg·kg-1;给药后21d,CD3+、CD4+、CD8+及TCR+的含量分别为64.01%、27.39%、45.05%和32.19%;免疫后半个月,给药-免疫组的禽流感抗体滴度比免疫组高1.6个滴度;同群感染组中,该复方中药预防组的保护率达30%,而治疗组为20%;【结论】体外试验表明,复方中药不仅对禽流感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而且对吸附于细胞�
李艳华闫清波于康震佟恒敏孙元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复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安全性免疫功能
Nitrogen Management Evaluated by Models Combined with GIS-A Case Study of Jiangsu Croplands,China,in 2000被引量:1
2008年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optimizing agricultural field nitrogen management that i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cur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practice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in 2000. The agricultural nitrogen models, consist of the soil mineralization model, the organic manure nitrogen releasing model, and the nitrogenous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model. These models combined with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ique were used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nitrogen released from soil and organic manure and to identify its contributing factors. The comparison of the nitrogen fertilizer amount required by croplands, which was simulated by the models with the actual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ed rat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cur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itrogen was excessively applied in 71.8% croplands, given that the actual crop yield was desired. The excessive nitrogen amounted to 760 kiloton, accounting for 41.5% of the total nitrogen applied. Given that the actual highest yield was desired, nitrogen was reduced in 64.3% croplands. The total shortage of nitrogen was about 800 kiloton. Low use efficiency of nitrogen fertilizer was found in Taihu Lake area, Nanjing-Zhenjiang hilly area, and Xuzhou area, whereas the east beach area of Jiangsu showed an obvious deficiency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puts. A balance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 Jiangsu croplands between excessive and deficient application areas would greatly benefit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advantages.
ZHU Da-weiHUANG YaoJIN Zhi-qingZHANG WenJIANG Jun
关键词:GI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