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62011)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4
相关作者:李蓉涛李海舟李洪梅汪伟光付立卓更多>>
相关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昆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杜鹃
  • 3篇学成
  • 3篇化学成分
  • 2篇杜鹃花
  • 2篇杜鹃花科
  • 2篇碎米
  • 2篇化学成分研究
  • 2篇黄酮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三萜
  • 1篇酮类
  • 1篇酮类化合物
  • 1篇脾淋巴细胞
  • 1篇皮素
  • 1篇槲皮素
  • 1篇槲皮素-3
  • 1篇细胞
  • 1篇小鼠
  • 1篇小鼠脾淋巴细...

机构

  • 5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昆明市生产力...

作者

  • 4篇李蓉涛
  • 3篇李海舟
  • 2篇付立卓
  • 2篇李洪梅
  • 2篇汪伟光
  • 1篇曹永国
  • 1篇罗国军
  • 1篇杨亚玲
  • 1篇杨雪静
  • 1篇潘玉银
  • 1篇任荣
  • 1篇吴兆圆
  • 1篇邓旭明
  • 1篇宋鹤娇
  • 1篇耿卫东

传媒

  • 2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无机盐工业
  • 1篇中草药
  • 1篇中药材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爆杖花的黄酮类成分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爆杖花(Rhododendron spinuliferum)茎叶75%丙酮水提取物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从其乙酸乙酯部分中共分离和鉴定了6个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3-O-[3″,4″-O-(异丙叉基)-β-D-木吡喃糖苷](1),二氢槲皮素(2),二氢槲皮素-3-O-β-D-木吡喃糖苷(3),5,7,4′-三羟基-二氢黄酮醇-3-O-α-L-鼠李吡喃糖苷(4),二氢槲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苷(5),花青素A-2(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爆杖花的化学成分为首次报道。
罗国军任荣李洪梅李海舟李蓉涛
关键词:杜鹃花科黄酮类化合物
碎米花杜鹃的化学成分及其对小鼠免疫细胞影响的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研究碎米花杜鹃Rhododendronspiciferum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免疫活性。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通过各种波谱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并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已知的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α-L-阿拉伯呋喃糖苷(1)、槲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苷(2)、二氢槲皮素-3-O-α-阿拉伯吡喃糖苷(3)、落新妇苷(4)、5,7,4′-三羟基-二氢黄酮醇-3-O-α-L-鼠李吡喃糖苷(5)、柚皮素(6)、(2S)-5,7,4′-三羟基-8-甲基黄烷酮(7)、epicatechin-(2β→O→7,4β→8)-ent-epicatechin(8)、花青素A-1(9)、bis-8,8′-catechinyl methane(10)、儿茶素(11)、表儿茶素(12)。化合物8、9、1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单独或者协同非特异性丝裂原(ConA或LPS)作用均能显著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5,0.01或0.001)。结论碎米花杜鹃的化学成分为首次报道。相关免疫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8、9、11具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汪伟光曹永国付立卓李海舟邓旭明李蓉涛
关键词:黄酮小鼠脾淋巴细胞
改性层状结晶硅酸钠对钙镁离子交换的动力学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改性层状结晶硅酸钠(Al-SKS-6)是一种通过层状结晶硅酸钠(SKS-6)改性的性能优良的洗衣粉助剂。对其进行合成并表征,考察了pH、温度和时间对钙镁交换能力的影响及动力学研究。当pH在10左右时,钙离子和镁离子交换能力达到最大,分别为352 mg/g和405 mg/g,可满足洗衣粉的实际要求。Al-SKS-6对钙镁离子的交换是一个快速交换过程,在5 min时,钙镁离子交换能力可达到30 min时的90%,10 min基本可以达到交换平衡,交换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且随着温度的升高,Al-SKS-6对钙镁离子交换能力增大。
耿卫东杨雪静杨亚玲
关键词:动力学
马缨杜鹃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研究马缨杜鹃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马缨杜鹃的茎叶部分用70%丙酮-水冷浸提取,所得浸膏运用多种色谱和波谱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和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3′,4′,7-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1)、3′,4′,5,7-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2)、槲皮素-3-O-β-D-阿拉伯吡喃糖苷(3)、儿茶素(4)、表儿茶素(5)、epicatechin-(2β→O→7,4β→8)-ent-epicatechin(6)、(2S)-4-(3,4-二羟基苯基)-2-丁醇(7)、(3,4-二羟基苯基)-2-乙醇(8)。结论:化合物2、3、6、7、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宋鹤娇潘玉银汪伟光付立卓李海舟李洪梅李蓉涛
关键词:马缨杜鹃化学成分
碎米花杜鹃根的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手段从碎米花杜鹃Rhododendron spiciferum根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南烛木树脂酚(1)、(+)-环合橄榄树脂素(2)、(-)-南烛木树脂酚-9-O-β-D-葡萄吡喃糖苷(3)、(-)-南烛木树脂酚-9-O-β-D-木吡喃糖苷(4)、3,5,7-三羟基色原酮-3-O-α-L-鼠李吡喃糖苷(5)、3,5,7-三羟基色原酮-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6)、柚皮素(7)、圣草酚(8)、紫杉叶素(9)、儿茶素(10)、紫杉叶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11)、黄杞苷(12)、紫杉叶素-3-O-α-L-阿拉伯呋喃糖苷(13)、蒲公英赛醇(14)、蒲公英赛醇乙酸酯(15)。其中化合物1~6、8、9、13~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吴兆圆李蓉涛
关键词:杜鹃花科木脂素三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