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870117)

作品数:7 被引量:59H指数:5
相关作者:高玮孙丹婷王海涛佟富春白哈斯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繁殖
  • 4篇种群
  • 3篇栖息
  • 3篇栖息地
  • 3篇WU
  • 3篇巢址
  • 3篇巢址选择
  • 2篇种群密度
  • 2篇繁殖成功
  • 2篇繁殖成功率
  • 2篇草原
  • 1篇英文
  • 1篇生境
  • 1篇栖息地选择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因子
  • 1篇雀形目
  • 1篇种群动态
  • 1篇种群数量
  • 1篇主成分

机构

  • 8篇东北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辽宁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吉林省长白山...

作者

  • 8篇高玮
  • 4篇孙丹婷
  • 4篇王海涛
  • 3篇佟富春
  • 3篇白哈斯
  • 2篇周道玮
  • 2篇肖以华
  • 2篇王庆礼
  • 1篇姜云垒
  • 1篇赵匠
  • 1篇张丽杰
  • 1篇程瑾瑞
  • 1篇万冬梅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3
  • 3篇200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栗斑腹鹀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被引量:9
2002年
1999年至 2 0 0 1年每年 4~ 7月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对栗斑腹种群数量及繁殖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现三年来栗斑腹种群数量连续下降 .其原因是 :人为干扰导致栗斑腹繁殖成功率及繁殖成活率降低 ,从而导致栗斑腹种群数量下降 ;研究地区内近几年连续高温干旱的天气也导致了栗斑腹种群数量的下降 ,气温升高 (R2 =0 9964 )、降雨量减少 (R2 =0 84 98)对栗斑腹种群数量下降的影响很大 .
程瑾瑞高玮王海涛万冬梅赵匠张丽杰佟富春
关键词:种群数量气候因子繁殖成活率繁殖成功率
栗斑腹鵐的栖息地和巢址选择被引量:39
2003年
于 1 999到 2 0 0 1年 5月至 7月连续 3a在吉林省镇赉县大岗林场 ,采用样地法和样方法 ,对栗斑腹的栖息地选择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此鸟的繁殖是在草甸草原 +杏树环境下进行的 ,对栖息地样方和对照样方的对比分析得出 ,杏树最大高度、5 0 m半径圆内杏树数量、贝加尔针茅数量、大油芒数量、植物盖度、火绒草平均高度、贝加尔针茅最大高度、兴安胡枝子平均高度 8个因子是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通过对 46个巢的研究发现 ,大多数栗斑腹把巢建在贝加尔针茅下面 ,巢出入口方向多为东南 45°和西南 45°。对 46巢的 2 7个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结果发现植物盖度、火绒草高度、鸢尾数量、巢出入口方向、1 0 m内杏树数量、30 m内杏树数量、裸地面积这 6个因子是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对 46巢 2 6个巢址和非巢址因子进行判别分析 ,植物盖度、大油芒、乳浆大戟高度、石竹数量、线叶菊高度和 30 m内杏树数量等 6个因子 ,为巢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两种分析结果基本相似。总之 ,栗斑腹喜欢在植被盖度大、杏树相对多、贝加尔针茅和大油芒的密度大、食物资源丰富的区域内营巢。
高玮王海涛孙丹婷
关键词:栖息地选择巢址选择主成分分析雀形目
栗斑腹的繁殖习性被引量:3
2003年
1999年 5~ 7月 ,通过野外直接观测的方法 ,对栗斑腹的繁殖过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在1 0 3 78hm2 样地内共有 4 5个巢 ,种群密度为 0 81只 hm2 。平均窝卵数为 5 0 9枚 ,孵化期为 1 2d,孵化率为 36 3% ,繁殖成功率为 2 7 7% ,繁殖生产力为 0 4 9。
白哈斯高玮周道玮
关键词:繁殖习性种群密度孵化期孵化率
栗斑腹鹀:现状及保护(英文)被引量:5
2010年
栗斑腹鹀(Emberiza jankowskii)为分布区狭窄的小型鸟类。近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并已从许多历史分布区消失。最近IUCN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种。本文结合已发表文献和我们野外调查数据,对栗斑腹鹀的分布现状、大岗林场种群繁殖生态、现存繁殖分布区种群动态、繁殖生境选择及其面临的威胁进行了综述。根据其现状,提出了与该物种保护相关的对策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王海涛姜云垒高玮
关键词:繁殖种群动态
吉林白城地区草原栗斑腹巫鸟窝卵数、营巢成功率和繁殖成功率的研究被引量:12
2002年
对分布于吉林白城地区草原生境中栗斑腹巫鸟的窝卵数、营巢成功率和繁殖成功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繁殖期栗斑腹巫鸟种群的平均窝卵数为 5 .0 9± 0 .5 8枚 /巢 ;窝卵数与产卵期、出巢数与产卵期、窝卵数与卵大小之间呈负相关 ,产卵期与孵化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巢外径与窝卵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巢的其余指标均与窝卵数呈正相关 ;平均孵化期为 12± 0 .4 9d ,孵化率为 36 .3% ,繁殖成功率为 11.11% ;7日龄以上的雏鸟群体大小为 2 .5 6± 1.5 3只 ,栗斑腹巫鸟的雏鸟存活率为 2 7.6 9% .
佟富春高玮肖以华王绍先白哈斯孙丹婷王庆礼
关键词:窝卵数繁殖成功率
栗斑腹鹀的栖息地和巢址选择
栗斑腹鹀(Em beriz a jankow sk ii Taczanovsk)是雀形目(Passerifo rmes)鹀科(Emberizidae)鹀属(Emberiza L innaeus)的鸟类之一,为单型种,无亚...
高玮王海涛孙丹婷
文献传递
吉林省白城地区干草原栗斑腹的繁殖生态被引量:8
2002年
栗斑腹在吉林省为留鸟 ,一年可繁殖两次 ,其雏鸟为典型的晚成鸟。 4月末开始有求偶追逐和争雌行为 ,5月中旬产卵。雌雄鸟筑巢时间分别是 43 min/d和 3 6min/d(筑巢第 4天 )。平均窝卵数为 5 .0 9± 0 .5 8枚 /巢 (n=3 1 ) ,孵卵前、中、后期雌鸟孵卵占白天活动时间的 3 5 %、74.5 %和 67.6% ,孵化期为 1 2 d,孵化率为 3 6.3 % ,2、8日龄喂雏分别为 4.5次 /h和 9.0次 /h。雏鸟的体重及外部器官的发育除嘴峰外 ,生长曲线均符合 Logistic方程 ,而嘴峰长的生长近似直线 ,栗斑腹雏鸟生长发育体重的生长模型为 :W =1 4.95 /1 +(e- 0 .552 ( t- 3.6 3) ) ,雏鸟 1 1日龄后出飞 ,繁殖成活率为 2 7.7%。
佟富春肖以华白哈斯孙丹婷高玮王庆礼
关键词:干草原繁殖生态
火烧对栗斑腹鵐巢址选择的影响被引量:7
2003年
 通过对灌丛化草原中火烧和未烧样地内环境因子的测定和多元总体的假设检验,比较了两个样地内不同样方组间的特异性和各变量差异程度.结果表明山杏高度和数量、贝加尔针茅密度、大油芒密度、兴安胡枝子高度、火绒草高度和植被盖度这7个因子属于栗斑腹巢址选择的重要因素.火烧不仅清除了枯草及其中的食物,而且减弱或破坏了这些因素对栗斑腹巢址选择的作用,从而给其繁殖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白哈斯高玮周道玮
关键词:巢址选择生境栖息地繁殖地种群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