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4300624)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梅文杰孙冬冬郑文杰刘杰梁宝霞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药学院暨南大学张家口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3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卟啉
  • 3篇配合物
  • 3篇相互作用
  • 3篇小牛胸腺
  • 3篇小牛胸腺DN...
  • 3篇化合物
  • 3篇DNA相互作...
  • 2篇肿瘤
  • 2篇卟啉化合物
  • 2篇吡啶
  • 2篇细胞
  • 2篇活性
  • 2篇
  • 1篇氮杂
  • 1篇氮杂大环
  • 1篇氮杂大环化合...
  • 1篇电子吸收
  • 1篇电子吸收光谱
  • 1篇修饰
  • 1篇乙二胺

机构

  • 8篇广东药学院
  • 3篇暨南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遵义医学院
  • 1篇张家口教育学...

作者

  • 8篇梅文杰
  • 3篇刘云军
  • 3篇黄东纬
  • 3篇孙冬冬
  • 2篇谢华松
  • 2篇刘杰
  • 2篇郑文杰
  • 2篇王娜
  • 2篇梁宝霞
  • 1篇王成蹊
  • 1篇陆伟刚
  • 1篇孙福强
  • 1篇王定勇
  • 1篇贺丽敏
  • 1篇王伟章
  • 1篇韦欣煜
  • 1篇韦新煜
  • 1篇王淇
  • 1篇蒋小磊
  • 1篇尹鹏

传媒

  • 6篇广东药学院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新型尾式卟啉的制备、表征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合成1个新型尾式卟啉化合物(目标化合物1),并对其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方式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吡咯、对羟基苯甲醛和苯甲醛为原料,制备得到以柔性碳链连接的目标化合物1,采用MS1、HNMR以及UV-vis等对化合物进行表征;并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以及黏度实验初步研究目标化合物1与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目标化合物1的电喷雾质谱(ESI-MS)在997.4出现一个归属于[M+H]+的分子离子峰,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一致;目标化合物1的电子吸收光谱分别在419 nm出现一个归属于卟啉环的特征Soret吸收,在500~700 nm之间出现归属于卟啉环的特征Q-带吸收。结论目标化合物1能够以插入方式与DNA分子发生结合。
蒋小磊梅文杰刘杰孙冬冬郑文杰
关键词: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小牛胸腺DNA黏度
1,8-二羟基蒽醌修饰的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2008年
目的用1,8-二羟基-9,10-蒽醌-醛-3与cis-Ru(bpy)2Cl2.2H2O为原料合成钌多吡啶配合物[Ru(bpy)2HAIP]2+(HAIP=(1,8-二羟基-9,10-蒽醌)咪唑[4,5-f][1,10]菲咯啉)(1),并对其与DNA的识别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以及电子吸收光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及热变性实验研究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识别作用。结果电子吸收光谱研究表明,当[DNA]/[Ru]=0.1,钌配合物1的特征MLCT(metal to ligandcharge transfer)荷移跃迁和IL(intraligand charge transfer)荷移跃迁的减色率分别为9%(Δλ=2 nm)和15%(Δλ=1 nm),根据EB-荧光淬灭实验结果计算得到了钌配合物1与DNA相互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约为5.13×104,热变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钌配合物1存在下,小牛胸腺DNA的熔点温度升高约4.8℃,结论目标化合物1可能以非经典的插入模式与DNA分子结合。
梅文杰黄东纬王娜刘云军王定勇梁宝霞
关键词:小牛胸腺DNA
新型氮杂大环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与方法以邻菲罗啉5,6-二酮和乙二胺为原料,合成了两个新型大环化合物2,3,8,9-二邻菲罗啉-1,4,7,10-四氮杂十二环-1,3,7,9-四烯(化合物1)和2,3,8,9-二邻菲罗啉并-1,4,7,10-四氮杂十二环-1,3,5,7,9,11-六烯(化合物2)。采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核磁共振以及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对化合物进行表征。结果与结论确定了目标产物的结构,并且推断出在过量的乙二胺存在下,化合物2的脱氢机理。
王娜马玉卓梅文杰陆伟刚刘云军
关键词:氮杂大环化合物邻菲罗啉乙二胺
以虫草素为配体的钌多吡啶(Ⅱ)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2010年
目的研究虫草素为配体的钌多吡啶(Ⅱ)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方法以虫草素(3′-脱氧腺苷)为配体,合成了3种钌(Ⅱ)配合物[Ru(L)2(DOA)]Cl2(L=bpy,1;phen,2;dmbpy,3;DOA=3′-脱氧腺苷),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MTT法结果表明配合物1,2和3对皮肤癌细胞A375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其抗肿瘤活性优于配体虫草素;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结论以虫草素为配体的钌多吡啶配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孙冬冬梅文杰刘杰黄东纬杨小辛郑文杰
关键词:虫草素抗肿瘤活性流式细胞术
钌卟啉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抑制
<正>钌卟啉配合物作为肿瘤光动力治疗光敏剂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1-3]。由于水溶性卟啉及其金属衍生物具有在肿瘤组织中发生选择性潴留的特点,作为金属配合物的载体,将有可能实现肿瘤组织的靶向性,增强配合物...
梅文杰韦欣煜李文娜何丽新刘云军陆伟刚夏嫱梁宝霞
关键词:人宫颈癌细胞
文献传递
新型铋(Ⅲ)卟啉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合成1个新型铋卟啉配合物,并对其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5-(3′-吡啶基)-10,15,20-三甲氧苯基卟啉(MPyTMOPP)和硝酸铋为原料制备新型铋(Ⅲ)卟啉配合物B i(MPyTMOPP)NO3,采用元素分析、1H-核磁共振、电喷雾质谱、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化合物进行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热变性实验和黏度实验系统研究B i(MPyTMOPP)NO3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 B i(MPyTMOPP)NO3的电喷雾质谱(ESI-MS)图上在912.47出现1个归属于[M+H]+的分子离子峰,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一致;紫外-可见光谱研究表明,B i(MPyTMOPP)NO3的特征Soret带出现较小的减色率和红移(13.7%和3 nm),结合常数为8.6×103L/mol;CT-DNA的圆二色谱在B i(MPyTMOPP)NO3的Soret区域出现1个正的诱导信号;B i(MPyTMOPP)NO3使CT-DNA的熔解温度升高2.1℃;随着B i(MPyTMOPP)NO3的浓度不断升高,CT-DNA的相对黏度基本不变。结论 B i(MPyTMOPP)NO3能够与CT-DNA发生作用,并且以外部沟面结合方式与CT-DNA结合。
尹鹏梅文杰王伟章王淇孙福强王成蹊贺丽敏
关键词: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
新型卟啉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活性研究
<正>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是近20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它利用特定的光敏剂在肿瘤组织中的选择性富集和光动力杀伤作用,在不影响正常组织功能的前提下,造成肿瘤组织的定向...
韦欣煜梅文杰黄东纬谢华松刘云军
关键词:光敏剂肿瘤DNA分子识别
文献传递
5-吡啶基-10,15,20-三甲苯基卟啉及其类似物的合成与表征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与方法以吡咯、对甲基苯甲醛、对甲氧基苯甲醛和醛基吡啶为原料,制备3个不对称卟啉化合物:5-(3′-吡啶基)-10,15,20-三甲苯基卟啉(1),5-(3′-吡啶基)-10,15,20-三甲氧苯基卟啉(2),5-(4′-吡啶基)-10,15,20-三甲氧苯基卟啉(3)。采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核磁共振以及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表征。结果与结论目标化合物1、2、3的电喷雾质谱(ESI-MS)分别在658.7、706.5和706.5出现一个归属于[M+H]+的分子离子峰,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目标化合物1、2、3的电子吸收光谱分别在419、422和422 nm出现一个归属于卟啉环的特征Soret吸收,在450-700 nm之间出现归属于卟啉环的特征Q-带吸收。
谢华松韦新煜梁宝霞杨宝花孙冬冬梅文杰
关键词:卟啉化合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