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11231200300)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朱红伟江帅张坤程鹏达赵天彪更多>>
相关机构: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底泥
  • 3篇再悬浮
  • 2篇底泥污染
  • 2篇底泥污染物
  • 2篇需氧量
  • 2篇氧量
  • 2篇疏浚
  • 2篇污染
  • 2篇污染物
  • 2篇化学需氧量
  • 1篇底泥疏浚
  • 1篇底泥再悬浮
  • 1篇水动力
  • 1篇水流
  • 1篇泥沙
  • 1篇泥沙浓度
  • 1篇扰动作用
  • 1篇挟沙水流
  • 1篇河道
  • 1篇河道底泥

机构

  • 3篇中交疏浚技术...
  • 1篇上海大学
  • 1篇国家工程研究...

作者

  • 3篇朱红伟
  • 1篇钟宝昌
  • 1篇王道增
  • 1篇周旭
  • 1篇赵天彪
  • 1篇程鹏达
  • 1篇张坤
  • 1篇江帅

传媒

  • 1篇净水技术
  • 1篇人民长江
  • 1篇水动力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再悬浮底泥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分层释放特征被引量:6
2014年
通过环形水槽实验,该文研究了水流条件和含沙量对悬浮泥沙污染物在水体中动态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浮泥沙污染物的分布和流速及泥沙浓度有着"亦步亦趋"的紧密关系,流速变化和泥沙浓度变化能明显地改变水体中污染物的释放特征。水流流速是改变水体污染物浓度分布的主要动力因素,水槽中清水和挟沙水流在流速的垂向分布上有着显著的不同,挟沙水流靠近水表面的流速比平均流速更大,近底流速更接近于平均流速。在一定的水力条件和含沙量条件下,悬浮黏性泥沙在水体中存在明显的分层结构,浓度突变点在水深的三分之一处,并随深度向水面及水底变小。污染物的垂向分布形成略滞后于泥沙浓度分层和水流流速分层,且污染物的垂向浓度分布更加均匀。水流的流速越大,泥沙污染物的分布随着深度的变化差异也越大;水体的含沙量越大,泥沙污染物的垂向分布越趋向于均匀。
王道增周旭朱红伟程鹏达钟宝昌
关键词:挟沙水流泥沙浓度污染物垂向分布
感潮河段污染底泥疏浚扰动对水质影响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通过实验室水槽实验,研究了感潮河段疏浚时机械作用对污染底泥释放污染物的影响,并与底泥污染物静态释放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底泥表面被破坏并产生再悬浮时,底泥中的耗氧性污染物释放到水体中,产生的化学需氧量比静态扩散时大得多。根据实验结果,分别针对静态水流和动态水流条件,利用菲克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推导了反映底泥污染物释放的公式。
朱红伟尚晓赵天彪
关键词:感潮河流底泥污染物再悬浮化学需氧量
疏浚水流扰动作用下的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效应被引量:10
2014年
河流湖泊疏浚时,由机械扰动水流造成的底泥再悬浮污染物释放作用十分明显。通过循环长直水槽试验,研究了水动力学条件对底泥污染物内源释放效应的影响。分别在上覆水体静止和流动情况下,分析了水体CODCr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体的自净作用在动水条件下显著增强。动态水流通过减小底泥-水界面浓度边界层厚度和破坏底泥-水界面底泥表面结构,增大底泥污染物释放速率和通量。底泥CODCr释放量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减小。但是在水深较浅时,波浪会破坏底泥表层结构,引起底泥污染物的再悬浮释放。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底泥污染物释放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迂回减小,底泥内部污染物向泥-水界面的扩散维持了底泥内源释放效应。
朱红伟尚晓张坤江帅
关键词:水动力底泥再悬浮化学需氧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