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Y052010031)

作品数:5 被引量:59H指数:4
相关作者:张耀鸿谢晓金张富存黄宾宾彭晓丹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夜间增温
  • 2篇增温
  • 2篇土壤
  • 2篇互花米草
  • 2篇根际
  • 1篇氮肥
  • 1篇氮肥施用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吸收
  • 1篇养分吸收利用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组分
  • 1篇玉米
  • 1篇玉米根
  • 1篇玉米根际
  • 1篇生物量碳
  • 1篇施用
  • 1篇湿地
  • 1篇土壤活性
  • 1篇气候

机构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张耀鸿
  • 3篇谢晓金
  • 2篇朱红霞
  • 2篇彭晓丹
  • 2篇张富存
  • 2篇楚岱蔚
  • 2篇黄宾宾
  • 1篇李仁英
  • 1篇李强
  • 1篇周晓冬
  • 1篇李映雪
  • 1篇王艳玲
  • 1篇余焰文
  • 1篇王琳
  • 1篇左小瑞
  • 1篇赵娟
  • 1篇雷俊
  • 1篇王小巍

传媒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互花米草入侵对潮滩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9
2012年
对外来种互花米草替代本土植物盐蒿后生长8、12、14年的湿地土壤以及盐蒿湿地表层土壤(0~10 cm)的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湿地的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湿地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总有机碳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互花米草湿地>盐蒿湿地,且随着互花米草生长时间增长而明显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的比值则随着互花米草生长时间增长而逐渐减小,表明入侵年限长的互花米草湿地活性有机碳库周转率降低,生物可利用性减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这可能是互花米草生长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
张耀鸿王艳玲李仁英朱红霞张富存黄宾宾彭晓丹
关键词:微生物量碳
互花米草对苏北滨海湿地表土有机碳更新的影响被引量:22
2011年
自互花米草引入苏北滨海湿地后,逐渐替代本土植物盐蒿并形成单一植被的互花米草湿地.选择苏北地区盐蒿湿地及不同生长年限的互花米草湿地,采集其表层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全土和分离的土壤粒径组分中总有机碳及δ13C值,分析湿地土壤有机碳浓度及其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引入盐蒿湿地后,表层土壤有机碳浓度显著增加(增量达70%),且随着互花米草生长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与盐蒿湿地相比,互花米草湿地土壤中大团聚体(>250μm)和微团聚体组分(53~250μm)有机碳浓度均显著增加,而粉粒组分(2~53μm)则无明显变化.互花米草湿地土壤原状土及各粒径组分的δ13C值均明显高于盐蒿土壤,源于互花米草的新碳在各粒径组分中均有分布,但主要富集在大团聚体组分中,占该组分总碳的31%~43%,说明互花米草生长对土壤有机碳浓度增加主要反映在粗粒径组分中,而对粉、黏粒组分则影响较小。
张耀鸿张富存周晓冬谢晓金王小巍李强雷俊
关键词:互花米草滨海湿地
夜间土壤增温和免耕对大豆生长及N、P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田间开放式增温系统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试验田设置4个处理:常温+翻耕(CK)、夜间增温+翻耕(W)、常温+免耕(NT)、夜间增温+免耕(WNT)种植大豆,观测其生物量、籽粒产量和构成因子以及氮(N)、磷(P)累积和转运特征,分析各处理对大豆生长及N、P养分吸收利用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全生育期内大豆植物生物量在夜间增温(W)下均显著减小(P<0.05),降幅为6%~25%.籽粒产量、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有一定减小,但未达显著水平.分枝期和开花期,植物N素累积量分别下降30%和20%,P素累积量均下降39%.(2)免耕处理(NT)未对大豆籽粒产量及构成因子产生明显影响,但显著降低了植物生物量、营养器官的N、P转运量和转运率(P<0.01).(3)增温+免耕处理(WNT)下,植物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极显著减小(P<0.01),分别降低29%和34%,大豆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分别减小22%、22%和3%.植物成熟期N、P累积量在WNT处理下分别下降20%和22%,显著低于其它3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夜间增温或免耕单一因素对大豆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效应较小,而夜间增温叠加免耕措施则显著抑制了大豆籽粒产量和N、P素累积量.因此,在夜间土温增高条件下采用免耕措施对大豆生产将产生不利影响.研究结果对未来气候背景下,建立长江下游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楚岱蔚张耀鸿赵娟谢晓金
关键词:气候变化夜间增温耕作措施
氮肥施用对玉米根际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11年
为研究氮肥施用对玉米根际呼吸和土壤基础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采用动态密闭气室红外CO2分析法,于2010年进行田间试验,该试验设4个处理:裸地不施氮肥(CK)、裸地施氮肥(CK-N)、种植玉米不施加氮肥(M)、种植玉米施加氮肥(M-N),观测玉米田土壤呼吸各组分的日变化规律,同时观测土壤温度、气温等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不种植玉米处理(CK和CK-N)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基础呼吸)为0.57~1.23μmol·m-2·s-1,施加氮肥对土壤基础呼吸没有显著影响;种植玉米条件下,施氮处理(M-N)的季节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为3.14μmol·m-2·s-1,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M),增幅达31.9%。CK和CK-N处理的土壤基础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1.20、1.25,而不施氮和施氮条件下玉米根际呼吸的Q10值则分别为1.27、1.49。施加氮肥导致玉米根际呼吸温度敏感性明显增强(Q10值增大),而土壤基础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则无明显变化,两种效应的叠加使得种植玉米土壤的总呼吸速率温度敏感性明显增加。
张耀鸿朱红霞李映雪黄宾宾彭晓丹左小瑞余焰文
关键词:氮肥温度敏感性
夜间增温对麦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全球气候变暖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夜间气温和冬、春季的增温趋势显著,采用田间开放式被动增温系统研究夜间增温对南京地区麦田土壤呼吸速率不同组分(根际呼吸速率和土壤基础呼吸速率)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夜间增温处理下麦田土壤总呼吸速率、根际呼吸速率的季节平均值分别为4.32、3.29μmol·m-2·s-1,比对照小区分别增加了10.0%、15.4%,表明夜间增温显著促进了土壤总呼吸强度和根际呼吸。从不同生育期来看,增温处理下孕穗期(4月8日至4月18日)的根际呼吸速率增加了34.6%~44.2%,而生长后期(5月9日至5月17日)则降低了31.4%~40.4%。相反,夜间增温抑制了孕穗期的基础呼吸速率,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冬小麦生长后期的基础呼吸速率。研究表明,夜间增温对麦田土壤根际呼吸速率具有促进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基础呼吸速率具有抑制效应,可能是通过改变作物生物量、养分吸收等特性,从而影响到作物根系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养分竞争所致。
张耀鸿楚岱蔚谢晓金王琳
关键词:夜间增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