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2008SK3111)

作品数:24 被引量:114H指数:7
相关作者:王成吴礼嘉林萍胡春艳谢振武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南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晕厥
  • 15篇血管
  • 15篇血管迷走性
  • 15篇血管迷走性晕...
  • 15篇迷走
  • 11篇直立倾斜试验
  • 9篇儿童
  • 7篇年龄
  • 6篇儿童血管迷走...
  • 5篇性别
  • 4篇血管迷走神经...
  • 4篇迷走神经
  • 3篇神经性
  • 3篇发病
  • 2篇低血压
  • 2篇电图
  • 2篇心电
  • 2篇心电图
  • 2篇血清
  • 2篇血压

机构

  • 24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南华大学
  • 1篇湖南省儿童医...

作者

  • 19篇王成
  • 14篇吴礼嘉
  • 13篇林萍
  • 8篇胡春艳
  • 6篇许毅
  • 6篇罗海燕
  • 6篇李雯
  • 6篇谢振武
  • 6篇袁鹤立
  • 5篇李茗香
  • 4篇李芳
  • 4篇曹闽京
  • 4篇祝立平
  • 3篇何芝香
  • 3篇崔晓丽
  • 3篇康美华
  • 2篇文川
  • 2篇刘晓燕
  • 1篇薛小红
  • 1篇彭仕友

传媒

  • 11篇中国急救医学
  • 6篇国际儿科学杂...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1篇2011
  • 7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特征与直立倾斜试验结果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临床特征与直立倾斜试验(HUTF)结果的关系,探讨临床特征对儿童HUTT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2009—01—2009—12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晕厥专科就诊或住院的4~17岁[平均(10.36±2.67)岁]226例表现为不明原因晕厥、头晕、头痛、心慌或心悸等症状的儿童,详细收集患儿的年龄、性别、晕厥史、晕厥次数、临床表现、晕厥家族史等临床特征,行HUTT检查。结果①临床表现:HUTT阳性组124例,HUTT阴性绡102例。HUTT阳性组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头晕或头痛(67.74%)、晕厥(44.35%)、胸闷(25%)及面色苍白(12.90%)。HUTT阴性组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头晕或头痛(68.65%)、晕厥(21.56%)、胸闷(16.67%)、面色苍白(10.78%)。②HUTT阳性率:〉12岁组患儿显著高于≤12岁组(79.55%VS49.44%,P〈0.01);女性组显著高于男性组(61.61%VS48.25%,P〈0.05);有晕厥史组显著高于无晕厥史组(71.05%VS46.67%,P〈0.05);晕厥1~2次组、晕厥3~4次组及晕厥5~10次组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晕厥家族史组显著高于无娃著晕厥家族史组(71.43%VS49.41%,P〈0.01)。③HUTT反应类型:124例HUTT阳性患儿中,27例为皋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血管抑制型20例,混合型7例),97例为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HNUT,血管抑制型86例,混合型11例)。④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HUTF结果有显著影响的临床特征依次为年龄、晕厥家族史及晕厥史。结论VVS患儿年龄、晕厥家族史及晕厥史等临床特征对预测HUTT结果有显著影响。
何芝香胡春艳王成吴礼嘉袁鹤立康美华祝立平林萍
关键词: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儿童直立倾斜试验
直立不耐受儿童直立倾斜试验的性别和年龄差异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直立不耐受(OI)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UTT)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2004—01~2009—06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具有不明原因晕厥、头晕、胸闷、胸痛或心悸等OI症状的儿童728例,年龄3~17岁[平均(10.67±2.85)岁],男388例,女340例。其中〈12岁416例,年龄3—11岁[平均(8.69±1.86)岁];≥12岁312例,年龄12~17岁[平均(13.30±1.50)岁]。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脏X线、超声心动图、常规12导联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血液生化(空腹血糖、心肌肌钙蛋白I)等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后行HUTT检查。结果①HUTT阳性率:60.71%(442/728),女性高于男性(P〈0.01);≥12岁组高于〈12岁组(P〈0.01)。HUTT阳性率在〈12岁组男性低于女性(P〈0.05),≥12岁组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岁组男性及女性分别高于〈12岁组男性及女性(P均〈0.01)。②HUTT类型: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多见(59.95%,265/442),其次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37.56%,166/442)及体位性低血压(OH,2.49%,11/442)。HUTT类型分布在男性与女性之间及〈12岁组与≥12岁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UTT类型分布在男性及女性〈12岁组与≥12岁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UTT类型分布在〈12岁组及≥12岁组男性与女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具有不明原因晕厥、头晕、胸闷、胸痛或心悸等OI症状的儿童HUTT阳性率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但HUTT类型分布未见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
胡春艳王成许毅吴礼嘉李雯林萍曹闵京罗海燕谢振武
关键词:直立不耐受性别年龄儿童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与抑郁的关系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与抑郁的关系。方法2007-06-2007-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USP)或先兆晕厥儿童84例,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检查诊断为VVS,男47例,女37例,年龄7-16岁,平均(11.01±2.00)岁。将VVS儿童分为HUTT阴性组(n=41)和HUTT阳性组(n=43),再将HUTT阳性组儿童依临床症状分为头晕组与晕厥组。所有受试儿童完成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盼望美好事物”和“容易高兴起来”HUTT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1),“生活没意思”HUTT阳性组低于阴性组(P〈0.05)。②“盼望美好事物”、“肚子痛”及“感到烦恼”得分HUTT阳性组高于常模组(P〈0.05或P〈0.01),“吃东西香”得分HUTT阳性组低于常模组(P〈0.05)。③“盼望美好事物”、“睡得很香”、“对自己有信心”和“容易高兴起来”得分HUTT阴性组低于常模组(P〈0.05或P〈0.01),“总是想哭”、“生活没意思”、“感到烦恼”得分及抑郁总分HUTT阴性组高于常模组(P〈0.05)。④HUTT阳性儿童“盼望美好事物”和“容易高兴起来”得分头晕组高于晕厥组(P〈0.05)。结论①儿童VVS抑郁发生率高。②VVS儿童较健康儿童食欲减少,躯体化症状、烦恼、抑郁情绪及信心丧失增多。③HUTT阳性儿童中,头晕组较晕厥组对生活更为乐观和积极。以上提示心理因素如抑郁在儿童VVS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丁异熠 王成 林萍 李茗香 薛小红 刘晓燕 吴礼嘉 胡春艳 Praveen Kumar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心理因素抑郁儿童
血管迷走性晕厥10年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 研究血管迷走性晕厥(VVS)10年临床情况.方法 2000-01~2010-07在我院诊治不明原因晕厥或先兆晕厥患者1782例,根据检查年限分为A组(2000-01~2004-12,n=280)和B组(2005-01~2010-07,n=1502),根据年龄分为儿童组(〈18岁,n=1180,男450例,女730例)和成人组(≥18岁,n=602,男182例,女420例).儿童组平均年龄(9.77±3.92)岁,按照年龄段分为4~6岁、7~10岁和11~18岁三个年龄段;成人组平均年龄(40.78±14.05)岁.结果 ①HUTT阳性率:HUTT总阳性率47.7%,其中儿童组和成人组分别为44.3%和54.3%;在儿童和成人中B组较A组均增加(45.7% vs33.3%,61.4% vs33.1%,P〈0.05).②HUTT阳性率性别比例变化:儿童组和成人组女性均高于男性(32.2% vs12.1%,42.7% vs11.6%,P〈0.05);在儿童和成人中B组男性和女性均高于A组(分别为12.5% vs9.3%、33.2% vs24.0%,9.8% vs7.3%、51.7% vs25.8%,P〈0.05).③HUTT反应类型变化:儿童组和成人组血管抑制型〉混合型〉心脏抑制型(P〈0.05),其中儿童组血管抑制型B组高于A组(33.8% vs19.4%,P〈0.05);成人组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B组均高于A组(40.1% vs20.5%,18.4% vs9.9%,P〈0.05).④儿童组HUTT阳性率年龄变化:儿童组11~18岁组〉7~10岁组〉4~6岁组(P〈0.05).在各年龄段中,4~6岁及11~18岁B组均高于A组(6.2% vs3.9%,23.3% vs21.7%,P〉0.05),7~10岁组中B组明显高于A组(16.2% vs7.8%,P〈0.05).结论 VVS患者的阳性率、反应类型在近10年不断发生变化,提示VVS的发生受社会因素、精神因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文川王成李雯吴礼嘉许毅林萍罗海燕李茗香曹闽京谢振武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年龄性别
慢性疲劳综合征被引量:9
2011年
近年来,慢性疲劳综合征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尚不明确,学术界认为该病与心理因素、病毒感染、疲劳毒素、免疫功能失调、遗传等因素有关。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比较困难,目前国际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
康美华许毅王成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研究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临床情况。方法 2000年1月至2009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先兆晕厥患儿841例,依据检查年限分为两组,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为A组,共129例;2005年1月至2009年9月为B组,共712例;并按照年龄分为4岁~、7岁~及11~18岁3个年龄组。经直立倾斜试验(head-uptilttabletest,HUTT)检查诊断为VVS。结果 HUTT总阳性率为45.3%(381/841),B组阳性率较A组明显增加(47.5%vs33.3%,P<0.05)。HUTT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49.3%vs37.9%,P<0.05)。HUTT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1~18岁组>7岁~组>4岁~组(49.2%vs44.1%vs37.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岁~组和11~18岁组中B组HUTT阳性率明显高于A组(46.2%vs27.8%;54.0%vs32.6%,P<0.05)。HUTT阳性率反应类型比较,依次为血管抑制型>混合型>心脏抑制型(70.9%vs25.5%vs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血管抑制型表现为B组HUTT阳性率高于A组(72.5%vs58.1%,P<0.05)。结论近5年VVS的发生率、反应类型发生显著变化,提示VVS的发生受社会因素、精神因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文川王成李雯吴礼嘉许毅林萍罗海燕李茗香曹闽京谢振武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儿童
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反应类型分布特征的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研究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HUTT)中不同反应类型的分布特征,探讨HUTT不同反应类型与VVS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的HUTT阳性的VVS患者90例,分析HUTT不同反应类型的临床特点,比较各反应类型在性别、发病初始年龄及HUTT反应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90例HUTT阳性患者中男29例,女61例;血管抑制型68.9%(62/90),混合型30.0%(27/90),心脏抑制型1.1%(1/90)。VVS患者发病季节以夏季多见(47.8%)。各反应类型之间男女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型患者病程显著长于血管抑制型患者(P<0.05);年龄、发病初始年龄、基础心率及基础收缩压和舒张压,在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阶段混合型的平均反应时间较血管抑制型缩短(P<0.05)。结论VVS以女性常见,VVS患者初发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左右,HUTT不同反应类型与临床表现有一定关系。
刘晓燕何芝香王成林萍李茗香薛小红吴礼嘉胡春艳Praveen Kumar丁异熠
关键词:直立倾斜试验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近亲间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直立倾斜试验(HuTT)在近亲之间的相关性,深化对VVS家族遗传特性的认识。方法对2001-01~2008—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患者及有家族史(近亲中有相同或相似症状)的近亲(共9组18例)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HUTT。结果3组受试者HUTT均为阳性。3组HUTT均为阴性的受试者中,有2组存在相同的晕厥诱因。结论VVS存在家族遗传倾向,HUTT在VVS家族近亲间有一定相关性,了解近亲间心理因素对VVS患者的影响将有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吴礼嘉 王成 刘晓燕 胡春艳 Praveen Kumar 林萍 胡尔林 崔晓丽 谢振武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家族直立倾斜试验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反应类型转变的机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直立倾斜试验(HUTT)反应类型发生转变的机制。方法2003-06~2008-04在我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以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为主诉的患者50例,年龄7~53岁[平均(14.82±8.55)岁],男性15例,女性35例,HUTT检查为阳性,诊断为VVS。经健康教育与药物干预治疗后,随诊并追踪复查HUTT。HUTT采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及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SNHUT),比较初诊检查与重复检查的HUTT反应类型。结果第一次HUTT复查50例中有5例(10%)HUTT反应类型发生改变,第二次HUTT复查10例中有2例(20%)HUTT反应类型发生改变。HUTT反应类型发生转变见于心脏抑制型转变为混合型、血管抑制型转变为混合型、混合型转变为心脏抑制型、混合型转变为血管抑制型。结论VVS患者随访过程中HUTT反应类型可发生转变,HUTT反应类型转变的机制受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干预治疗方法及患者的耐受性等多因素影响。
胡春艳王成刘晓燕Praveen Kumar吴礼嘉李茗香曹闽京林萍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
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出现后的心律失常特征被引量:22
2010年
目的 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反应出现后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特征.方法 分析2001年3月至2009年8月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阳性反应出现后发生心律失常的169例患者资料,男性57例,女性112例,年龄6~65(23.1±14.8)岁,儿童(〈18岁)86例,成人(≥18岁)83例.结果 心律失常发生在BHUT和SNHUT阳性反应后的患者分别为75例(44.38%)、94例(55.62%).常见类型为窦性心动过缓(143例,84.62%)、交界性逸搏心律(55例,32.54%)、窦性停搏(26例,15.38%),其中窦性心动过缓在成人更多见(P〈0.01),窦性停搏和交界性逸搏心律的发生无年龄、性别和试验方式差别;心律失常与晕厥或接近晕厥的临床表现几乎同时出现者为77例(45.56%)、滞后出现者92例(54.44%),并且前者多发生在BHUT中,后者多发生在SNHUT中(P〈0.05);心律失常与血压下降几乎同时出现者为84例(53.50%),滞后出现者73例(46.50%),且前者多发生在BHUT中,后者多发生在SNHUT中(P〈0.01).结论 (1)HUTT阳性反应发生后常见心律失常为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心律和窦性停搏,窦性停搏的发生无年龄、性别和试验方式的差别,试验操作中需提高警惕;(2)BHUT中,心律失常多与晕厥或接近晕厥的表现、血压的下降同时发生;SNHUT中,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晕厥或接近晕厥的表现和血压下降之后,可能与硝酸甘油药理作用有关.
李雯王成吴礼嘉胡春艳许毅李茗香林萍罗海燕谢振武
关键词:心律失常晕厥直立倾斜试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