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0539)

作品数:11 被引量:172H指数:6
相关作者:毕艳朱大龙童国玉沈山梅杨慧杰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胰岛
  • 6篇糖尿
  • 6篇糖尿病
  • 5篇胰岛素
  • 5篇2型糖尿
  • 5篇2型糖尿病
  • 3篇胰岛素抵抗
  • 3篇糖尿病患者
  • 3篇2型糖尿病患...
  • 3篇病患
  • 2篇蛋白
  • 2篇血糖
  • 2篇胰岛Β细胞
  • 2篇胰岛Β细胞功...
  • 2篇胰岛素治疗
  • 2篇抑郁
  • 2篇细胞功能
  • 2篇患病
  • 2篇患病率
  • 2篇骨骼肌

机构

  • 10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南通大学
  • 2篇扬州市第一人...
  • 1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徐州医学院附...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市市级机...
  • 1篇苏州市立医院
  • 1篇淮安市第二人...
  • 1篇新疆石油管理...

作者

  • 11篇朱大龙
  • 11篇毕艳
  • 5篇童国玉
  • 3篇沈山梅
  • 3篇杨慧杰
  • 3篇陈莹莹
  • 3篇孙婧
  • 2篇杨东辉
  • 2篇刘慧
  • 2篇崔世维
  • 2篇汤孙寅焱
  • 2篇缪小萍
  • 1篇朱妍
  • 1篇陈晓倩
  • 1篇陈晓倩
  • 1篇李丽蓉
  • 1篇胡云
  • 1篇曹姝
  • 1篇张杰
  • 1篇翁建平

传媒

  • 3篇中国糖尿病杂...
  • 3篇中华糖尿病杂...
  • 2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年份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对骨骼肌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1表达调控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对大鼠骨骼肌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表达调控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合消化法取2~3 d SPF级雄性SD大鼠原代骨骼肌细胞,将原代细胞分为对照组(C)、对照+胰岛素组(C+I)、高脂组(PA)及高脂+胰岛素组(PA+I).将表达SREBP-1c腺病毒转染L6细胞,根据感染复数(MOI)分为含绿色荧光蛋白阴性载体(GFP)组、MOI值为5、50、100、200组.将靶基因为SREBP-1c的干扰RNA (siRNA)转染L6细胞,并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siRNA组及SREBP-1c siRNA组.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REBP-1c、IRS-1、蛋白激酶B(Akt)基因及蛋白表达,油红O染色法检测细胞内脂质沉积情况.多组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结果 与C组相比,PA组SREBP-1c基因和蛋白水平升高(分别为2.72±0.08比1.00±0.18,3.02 ±0.19比1.00±0.05,t=15.240、18.289,均P<0.05),IRS-1基因和蛋白水平降低(分别为0.71 ±0.04比1.00 ±0.05,0.82 ±0.04比1.00±0.04,t=-7.960、-6.052,均P<0.05),丝氨酸磷酸化IRS-1蛋白表达升高,丝氨酸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下降(t=20.987、-5.869,均P<0.05).与GFP组相比,MOI值为50、100和200组的SREBP-1c基因和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上升(均P<0.05),IRS-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下降(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siRNA组相比,SREBP-1c siRNA组SREBP-1c基因和蛋白水平降低,IRS-1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结论 SREBP-1c可抑制骨骼肌IRS-1胰岛素信号通路,参与肌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尹雯雯毕艳陈莹莹汤孙寅焱孙婧吴文君曹姝朱大龙
关键词: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胰岛素受体底物1胰岛素抵抗骨骼肌细胞
空腹血糖与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评估FPG与胰岛β细胞功能及IS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苏省1277例人群进行研究,根据OGTT分为NGT、IFG、IGT、IGR、T2DM组。IS用ISI及1/HOMA-IR评价;β细胞功能用经IS校正的处置指数DI(包括DI0、DI30、DI120)评估。结果同NGT组ISI、DI0、DI30、DI120相比,IGT组分别下降25.2%、17.1%、37.2%、12.5%;IFG组分别下降23.5%、65.4%、37.6%、37.1%;IGR组分别下降42.7%、70.1%、56.5%、38.1%;T2DM组分别下降44.7%、83.4%、76.0%、66.0%。结论在正常糖耐量阶段,随着FPG升高,IS和胰岛素分泌有下降趋势,两者共同促进FPG的升高。
杨慧杰毕艳童国玉孙婧陈莹莹杨东辉朱大龙
关键词:Β细胞功能胰岛素敏感性空腹血糖
正常糖耐量人群中血压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血压与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B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苏省内人群进行研究,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选取18岁以上正常糖耐量人群952例,根据血压不同,分为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组、1级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3级高血压组。胰岛素敏感性采用ISIM及1/HOMA-IR评价;胰岛B细胞功能采用HOMA-β、InsAUC30/GluAUC30和InsAUC120/GluAUC120评估。结果同正常血压组相比,正常高值组和1、2、3级高血压组的1/HOMA-IR分别下降11.1%、14.8%、24.1%、33.3%(P<0.001),ISIM分别下降10.3%、15.5%、27.6%、37.1%(P<0.001);InsAUC30/GluAUC30指数分别升高11.1%、41.3%、42.9%、101.2%(P<0.001),InsAUC120/GluAUC120分别升高13.2%、46.5%、54.2%、96.9%(P<0.001);5组间的HOMA-β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处置指数DI(包括基础时相DI0、早时相DI30、总时相DI120)在5组别间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正常糖耐量人群中,随着血压升高,胰岛素敏感性逐渐下降,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逐渐上升,尚未出现胰岛分泌功能的缺陷。
张杰毕艳沈山梅李丽蓉童国玉杨东辉朱大龙
关键词:正常糖耐量血压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
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与胰岛素抵抗——早期胰岛素治疗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可能分子机制被引量:2
2011年
脂毒性机制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和地位受到关注。所谓“脂毒性(1ipotoxicity)”是指过多的脂肪超过脂肪组织存储能力,由脂肪组织满溢到非脂肪组织(包括胰腺8细胞、骨骼肌、肝脏组织),导致异位沉积,使得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外周作用受损。
毕艳朱大龙翁建平
关键词: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治疗分子机制非脂肪组织
江苏省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抑郁状态与治疗方式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 研究江苏省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状态及其严重程度与治疗方案的关系.方法 2009年7月对2 953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以问卷形式为主,收集患者一般情况、病程、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并检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选取符合条件的调查样本2 741例进行分析.抑郁评分采用Beck抑郁问卷进行,抑郁分组:≤4分为非抑郁组;5~13分为轻度抑郁组;14~20分为中度抑郁组;>20分为重度抑郁组.应用logistic回归对抑郁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次调查中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抑郁症的发生率为51.1%(1 401例),其中轻度抑郁1 034例(37.7%),中度抑郁组234例(8.5%),重度抑郁133例(4.9%).与非抑郁组相比,抑郁组的女性比例较高(55.9%比44.7%,χ^2=34.65),年龄较轻[(56±11)比(57±11)岁,t=2.80],高血压患病率(46.3%比40.4%,χ^2=9.63)、并发症发生率(39.5%比29.2%,χ^2=32.12)及接受糖尿病教育患者比例(46.8%比38.7%,χ^2=18.32)比例均较高(均P<0.05).患者性别、糖尿病教育、并发症、治疗方式与抑郁症发生有相关性(OR=0.65、1.21、1.41、1.15,均P<0.05),未发现HbA1c与抑郁发生率有相关性.单药治疗组中,二甲双胍治疗组抑郁发生率最低(42.9%).三种及以上用药者的中重度抑郁分布明显高于单种和两种用药者(分别为20.1%、10.1%、10.4%,χ^2=12.08、12.98,均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状态发生率较高,性别、糖尿病教育、并发症、治疗方式与糖尿病并发抑郁状态有相关性.
刘慧毕艳朱大龙缪小萍
关键词:抑郁
江苏省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并发症调查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 了解江苏省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方法 选取江苏省13个城市23家三级医院、18家二级医院、15家社区医院门诊糖尿病患者.调查以问卷形式为主,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症及并发症患病情况以及糖尿病治疗用药情况,并检测HbA1C.结果 随机入选2 966例患者,年龄(56.4±11.2)岁,病程(6.3±5.7)年,体重指数(24.5±3.3)kg/m2.HbA1C均值7.18%±1.58%,其中40.2%患者HbA1C<6.5%.三级医院血糖达标率(HbA1C<6.5%)为42.2%,二级医院36.5%,社区医院36.2%.各级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及糖尿病病程无统计学差异.与血糖控制不佳者相比,血糖控制达标者具有较好的收入、学历、血糖监测,以及使用两种口服药物或口服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结论 江苏省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比3年前全国调查情况有所改善.三级医院中患者血糖达标率好于二级和社区医院.需要加强针对二级和社区医院的新指南推广工作,以利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改善.
毕艳阿孜古丽·买合买提朱大龙崔世维李伟王飞成金罗朱妍徐宁胡云沈山梅
关键词:HBALC
江苏省各级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使用情况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了解江苏省单用口服降糖药物(OAD)的T2DM患者的用药情况和血糖控制状况。 方法 选取江苏省13个城市各级医院门诊T2DM患者2966例进行横断面研究,以问卷形式收集患者个人信息、病程资料、治疗及合并症情况,检测HbA1c。 结果 单用OAD患者1524例,平均HbA1c(7.0±1.5)%。高脂血症患病率56.2%,高血压患病率41.4%。63.6%患者HbA1c达标(HbA1c〈7.0%)。20-40岁组HbA1c达标率高于41-60、61-80岁组(P〈0.05)。病程≤5年组HbA1c达标率高于5-10、〉10年组(P〈0.05)。双胍类药物在OAD中所占比例最高,且在各级医院所占比例亦最高。 结论 2009年单用OAD患者的HbA1c达标率高于2010年全国达标率,年轻及短病程患者改善尤为明显。双胍类药物在OAD中使用仍占首位。
刘慧毕艳朱大龙缪小萍
关键词:口服降糖药物双胍类药物
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2
2011年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分析与抑郁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296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姓1463例,女性1503例,年龄(56.4±11.2)岁,病程(6.3±5.7)年。用Beck抑郁问卷(BDI)进行抑郁评分进行分组,抑郁标准:≤4分,非抑郁组;5~13分,轻度抑郁组;14~20分,中度抑郁组;21分或更高,重度抑郁组。同时收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相关生化代谢指标及与糖尿病有关的一般资料(如吸烟史、糖尿病教育、治疗等)。计算抑郁的患病率,用logistic回归筛选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51%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症,其中轻度抑郁占38%,中度8%,重度5%。与非抑郁组相比,抑郁组患者中女性性别、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接受糖尿病教育及使用胰岛素治疗者比例高(P〈0.01),年收入大于20000元者比例低(P〈0.01)。重度抑郁组中吸烟者比例较高,年龄偏低(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与女性性别、糖尿病教育、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成正相关,与年龄成负相关(P〈0.05)。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女性性别(OR=1.37),年龄(20~40岁,OR:1.52),糖尿病教育(OR=1.51),周围神经并发症(OR=1.87),均为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抑郁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临床实践中应重视对抑郁的筛查。
张娟毕艳沈山梅童国玉朱大龙崔世维余伟男
关键词:糖尿病抑郁症
糖化血红蛋白与胰岛β细胞功能关系的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探讨不同糖代谢状态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2月为评价糖耐量水平而来南京大学医学院鼓楼医院内分泌科就诊者913例,所有受试者均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测定HbA1c,根据HbA1c水平将受试者分为HbA1c <5.7%(277例)、5.7%≤HbA1c≤6.4%(391例)及HbA1c>6.4%组(245例);根据OGTT结果分为正常糖耐量组(NGT,205例),糖调节受损组(IGR,328例)及2型糖尿病组(T2DM,380例).以1/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1/HOMA-IR)、Matsuda胰岛素敏感指数(ISIM)评价胰岛素敏感性,以处置指数DI(早时相DI30、总时相DI120)评估校正胰岛素敏感性之后的胰岛β细胞功能.多组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分类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胰岛功能相关指数在校正性别、年龄、BMI之后采用一般线性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与HbA1c <5.7%组相比,5.7%≤HbA1c≤6.4%组的DI30、DI120、ISIM、1/HOMA-IR分别下降了39%、33%、13%、14%;HbA1c>6.4%组的DI30、DI120、ISIM、1/HOMA-IR分别下降了68%、66%、21%、32%(F=12.765 ~ 317.316,均P<0.05).在正常糖耐量阶段的人群中,5.7%≤HbA1c≤6.4%组的DI30、DI120明显低于HbA1c<5.7%组(F=4.516、4.215,P<0.05);在HbA1c< 5.7%的人群中,DI30及DI120按照NGT→ IGR→T2DM的方向下降(F =87.604、108.369,P<0.05).结论 胰岛β细胞功能的进行性衰退及胰岛素抵抗共同促进了HbA1 c的升高;HbA1c与血糖结合能够更好地反映个体胰岛功能情况.
李翠柳杨慧杰童国玉毕艳朱大龙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Β细胞功能DIABETES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3
2011年
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一种发生较早的常见慢性糖尿病并发症,不但可引起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升高,带来复杂的护理、医疗问题,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反复住院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推测与多种因素有关。文中调查江苏省2型糖尿病人群中DPN的患病情况,并探讨2型糖尿病DPN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江苏省56个研究中心的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回顾病例、门诊访谈,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糖尿病类型及相关治疗、并发症等资料,并采集血样统一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根据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结果分为DPN组和非DPN组,计算2型糖尿病人群中DPN的患病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中,DPN患病率为44.1%。DPN组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腰臀比、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DPN组(P<0.01);女性、有高血压病史,运动不规律、低收入(<2000元/月)以及大学以下文化程度者DPN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无高血压病史、规律运动、高收入以及大学以上学历者。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腰臀比、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血糖与DPN患病呈正相关,收入与DPN呈负相关。结论外周神经病变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年龄、性别、腰臀比、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血糖以及低收入为DPN的危险因素。
陈晓倩陈晓倩毕艳童国玉童国玉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