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851-2005)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张根福岳钦韬吴月芽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农业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篇政府
  • 1篇政府运作
  • 1篇人口
  • 1篇人口流动
  • 1篇生态效应
  • 1篇省际
  • 1篇水利纠纷
  • 1篇太湖
  • 1篇太湖流域
  • 1篇铁路
  • 1篇铁路运输
  • 1篇流域
  • 1篇纠纷
  • 1篇湖流
  • 1篇交通发展
  • 1篇长三角

机构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张根福
  • 1篇岳钦韬
  • 1篇吴月芽

传媒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经济史研...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苏浙边界的水利纠纷与政府运作--以20世纪50-60年代吴江县联圩引起的省际纠纷为例被引量:2
2012年
20世纪50-60年代,江苏省吴江县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进行的联圩并圩,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因当地水系结构的改变致使浙江来水下泄不畅,洪涝威胁加重,同时杭嘉湖地区的农业生产也遭受严重影响,从而引起苏浙边界的水利矛盾和纠纷。为解决纠纷,苏浙两省行政部门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展开充分的调研与协商,最终使纠纷得以化解,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政府运作在解决水利纠纷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水利纠纷的产生及解决过程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经验与教训。
张根福吴月芽
关键词:水利纠纷政府运作
圩区建设与生态、社会效应——20世纪50-70年代太湖流域联圩并圩的考察被引量:5
2012年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太湖流域各级政府和民众为抵御洪涝灾害,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进行了联圩并圩,至70年代中后期,联圩工程由低洼地区向半高田地区全面推开。这一时期的联圩并圩不同于80年代后的标准化圩区建设,而具有粗放性的特点,对生态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积极方面看,联圩内抵制洪水的能力有所增强、农作物产量明显提高;从消极方面看,太湖流域水系蓄泄能力总体下降,水域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部分联圩因施工质量低下和其他原因存在安全隐患,各种水利纠纷与矛盾屡有发生。
张根福
关键词:太湖流域生态效应
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发展与人口流动——以铁路运输为中心(1905—1936)被引量:11
2014年
甲午战后,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代交通尤其是铁路的兴起,区域内外的人口流动规模迅速扩大。1905年至1936年间,沪宁、沪杭甬铁路以不到中国铁路总里程5%的路线长度,输送了占同时期全国铁路27.8%的流动人口,居全国之首。铁路运输在扩大人口流动规模的同时,也充分扩大了人口流动的空间范围,但空间范围分时段分区段体现出不同的特征。沿线城市站点的客流比重普遍上升,乡镇站点多为下降,一定程度上表明铁路促进了区域城市化进程。而流动人口基于出行心理、成本、时间、安全舒适度、出行便利度等方面的交通行为选择,带动了各交通行业的竞争与发展。铁路作为近代长三角最为快速的交通方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岳钦韬
关键词:长三角铁路运输人口流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