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071046)

作品数:13 被引量:234H指数:9
相关作者:姚礼庆徐美东周平红陈巍峰张轶群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长春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内镜
  • 8篇肿瘤
  • 8篇黏膜
  • 7篇黏膜下
  • 7篇膜下
  • 5篇直肠
  • 5篇黏膜下剥离术
  • 5篇内镜黏膜
  • 5篇内镜黏膜下
  • 5篇内镜黏膜下剥...
  • 5篇内镜黏膜下剥...
  • 5篇剥离术
  • 4篇肠肿瘤
  • 3篇直肠肿瘤
  • 3篇隧道
  • 3篇消化道
  • 3篇结直肠
  • 3篇化道
  • 2篇上消化道
  • 2篇黏膜下肿瘤

机构

  • 12篇复旦大学
  • 1篇长春教育学院
  • 1篇无锡市第二人...

作者

  • 11篇姚礼庆
  • 10篇周平红
  • 10篇徐美东
  • 9篇陈巍峰
  • 7篇钟芸诗
  • 7篇张轶群
  • 6篇马丽黎
  • 5篇胡健卫
  • 4篇秦文政
  • 4篇王小云
  • 2篇刘靖正
  • 2篇任重
  • 2篇徐关东
  • 1篇吴海福
  • 1篇蔡明琰
  • 1篇李全林
  • 1篇何梦江
  • 1篇陈世耀
  • 1篇李亮
  • 1篇高卫东

传媒

  • 3篇中华胃肠外科...
  • 3篇中华消化内镜...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年份

  • 6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为早期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10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并经病理证实的498例黏膜内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影响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498例患者中有43例(8.6%)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灶大小(HR=1.525,95%CI:1.040-2.236)、肿瘤侵犯深度(HR=1.656,95%CI:1.158。2.368)和组织学类型(HR=8.149,95%CI:1.770~37.513)是影响黏膜内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根据临床病理因素可对黏膜内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进行预测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
何梦江李全林陈巍峰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
关键词:胃肿瘤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
内镜下治疗结直肠出血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结直肠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04例结直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下治疗结直肠疾病术后出血,内镜下即可见出血部位;无内镜治疗史者,必须在内镜下迅速找到出血部位,了解其性质。内镜下首先应用1:1000冰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充分冲洗肠腔,尽量吸引病灶周围血块,使镜下视野清晰,辨认出血部位;必要时可使用连续注水泵,以保证内镜下治疗视野的清晰。主要止血方法:(1)局部喷洒止血药物。(2)金属夹止血。(3)氩气离子凝固术。(4)硬化剂注射。(5)多技术联合止血。术后随访1~6个月。结果104例结直肠出血患者中内镜治疗术后出血84例、外科手术后出血16例、结直肠原发疾病出血4例。初次成功止血97例,24h内再出血7例(再次内镜下成功止血6例、止血失败转腹腔镜治疗1例),内镜下止血总有效率为99.04%(103/104)。内镜治疗术后平均随访4.2个月,患者复查肠镜均无再出血发生。结论内镜下治疗结直肠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刘靖正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马丽黎胡健卫秦文政任重
关键词:结肠疾病直肠疾病出血内窥镜检查
隧道内镜技术在食管胃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3
2012年
隧道内镜技术是在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OTES)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内镜治疗技术。经过短暂5年的发展和完善.隧道内镜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本文就隧道内镜技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以及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SMTs)等食管胃疾病的指征、方法、疗效和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价。
徐关东姚礼庆
关键词:食管
一阶马氏下潜变量模型的多元纵向数据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根据戒毒中心疗效的多元纵向数据为其建立了统计模型.对观测到的多元纵向数据建立了关于潜在变量的回归模型,由于潜在变量代表治疗效果,而且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大,其相关性逐渐减弱,所以对潜在变量建立一阶马氏链的自相关模型,并利用EM算法获得模型参数估计.
邢艳春
关键词:EM算法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三年疗效评价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153例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ESD治疗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疗效。结果 153例患者中包括早期胃癌26例(17%),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7例(43.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0例(39.2%);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8.0%(150/153),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94.8%(145/153),组织学完整治愈率为94.8%(145/153)。术中穿孔5例(3.3%),术后迟发性出血9例(5.9%),均予保守治疗治愈;ESD术后3年内病变复发3例,总复发率为2.1%(3/140);1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1.5%,随访时间11~54(35.1±22.8)个月;死亡1例,3年生存率为99.3%(152/153)。结论 ESD治疗胃癌前病变和早期癌是一种安全、远期疗效肯定的方法,值得推广。
刘靖正徐美东姚礼庆周平红陈巍峰秦文政胡健卫
关键词:胃肿瘤癌前状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初探被引量:103
2011年
目的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6例经超声内镜和CT诊断为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患者全麻下行STER治疗:(1)内镜寻找到肿瘤,并准确定位;(2)建立黏膜下隧道,显露肿瘤;(3)内镜直视下完整切除肿瘤;(4)缝合黏膜切口。结果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患者26例中,食管14例,贲门7例,胃5例。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者11例,深层者15例,其中2例胃SMTs与浆膜层粘连,密不可分。STER成功切除所有黏膜下肿瘤,完整切除率100%,切除病变直径1.0~3.2cm(平均1.9cm)。黏膜切开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25~145min,平均68.5min;完整缝合创面所用金属夹4—6枚,平均5枚。术后病理诊断为平滑肌瘤17例,间质瘤7例,血管球瘤1例,神经鞘膜瘤1例;切缘均为阴性。发生皮下气肿2例,左侧气胸伴皮下气肿1例,气腹2例,均予保守治疗痊愈。术后无一例出现迟发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漏和胸腔腹腔继发感染,无一例发生黏膜下隧道内积血积液和继发感染。随访3~9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并可避免消化道漏和胸腔腹腔继发感染。
徐美东姚礼庆周平红蔡明琰钟芸诗陈巍峰张轶群马丽黎秦文政胡健卫任重陈世耀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被引量:34
2013年
目的探讨直径〉2em的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病理特点,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LS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51例结直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镜下表面形态将151例LST进行分型,统计各型LST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然后对LST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ESD治疗的切除率、手术时问、并发症和复发情况进行分析。采用K系数检验分析LST亚型一致性。结果151例患者中,结直肠LST分布依次为:直肠58例、升结肠47例、盲肠15例、横结肠14例、乙状结肠13例、降结肠4例。病变直径为(3.4±1.2)em。颗粒型结直肠LST105例,其中结节混合型75例,颗粒均一型30例;非颗粒型结直肠LST46例,其中扁平隆起型31例,假凹陷型15例。两型分型一致系数K为0.87,四亚型分型一致系数K为0.80。腺瘤伴有低级别瘤变9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4例、黏膜下癌11例。腺瘤中管状绒毛状腺瘤58例、管状腺瘤33例、绒毛状腺瘤3例、锯齿状腺瘤2例。整块切除率为98.01%(148/151),完整切除率为94.70%(143/151),完整治愈切除率为90.73%(137/151)。手术时间为(52±31)min,ESD术后出血发生率为3.97%(6/151),穿孔发生率为3.31%(5/151)。平均随访时间为28.6个月,复发率为0.66%(1/151)。结论直径〉2cm的结直肠LST病变存在较高的恶变潜能。ESD治疗LST病变整块切除率高,复发率较低,是结直肠LST病变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王小云徐美东姚礼庆周平红钟芸诗张轶群陈巍峰马丽黎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临床病理特点
隧道内镜技术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2
2013年
随着消化内镜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消化道疾病列入内镜治疗的适应证。隧道内镜技术(tunnelendoscopy,TE)是近5年来新兴并得以快速发展的内镜治疗技术之一,
徐美东张晨
关键词:消化道疾病内镜技术隧道内镜治疗技术适应证
双镜联合治疗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腹腔镜与内镜治疗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双镜联合治疗的28例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均在内镜下放置支架成功,成功率为100%。梗阻部位分别为直肠上段癌7例,乙状结肠癌11例,降结肠癌8例,横结肠近脾曲2例。术后1~2天均能解除梗阻,术后5~7天接受腹腔镜手术,其中行根治性切除术26例,Hartmann术2例,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感染及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双镜联合应用治疗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操作简单、经济有效、并发症少,可以显著降低病人的创伤和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徐美东钟芸诗姚礼庆周平红高卫东吴海福张轶群陈巍峰
关键词:内镜结直肠癌梗阻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不同亚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与病理研究被引量:24
2012年
目的研究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各亚型相关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经ESD治疗的174例结直肠LST病变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先按内镜下表面形态将LST分为4个亚型,然后对各亚型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ESD治疗的切除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在颗粒型(LST—G)病变中,结节混合型的病变大小[(35.3±14.2)mm]、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下癌的发生率(51.0%)、操作时间[(52.1±33.0)min)]均明显大于颗粒均一亚型;而非颗粒型(LST—NG)的伪凹陷型的病变大小[(30.1±9.1)mm]、黏膜下癌的发生率(11.1%)和操作时间[(62.7±31.0)min]均明显大于扁平隆起型。LST—G与LST—NG及各亚型之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完整治愈切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ST-G的颗粒均一型及LST—NG的扁平隆起型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节混合型术后出血率为4.6%,穿孔率为3.5%;伪凹陷型术后出血率和穿孔率均为11.1%。1例伪凹陷型在术后第6个月复查发现复发。结论结节混合型和伪凹陷型由于病变较大、黏膜下侵犯的概率高,所需操作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由操作技术高者来完成。无论是临床治疗还是基础研究,准确区分这4种亚型是很有必要的。
徐美东王小云周平红姚礼庆钟芸诗张轶群陈巍峰马丽黎秦文政胡健卫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