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03A02)

作品数:35 被引量:1,146H指数:18
相关作者:叶列平陆新征李易林旭川马千里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天文地球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8篇混凝土
  • 7篇地震
  • 7篇建筑
  • 6篇抗震
  • 5篇弹塑性
  • 5篇有限元
  • 5篇汶川地震
  • 5篇混凝土框架
  • 5篇钢筋
  • 5篇钢筋混凝
  • 5篇钢筋混凝土
  • 5篇RC框架结构
  • 4篇震害
  • 4篇时程
  • 4篇连续倒塌
  • 4篇混凝土框架结...
  • 3篇弹塑性时程
  • 3篇有限元分析
  • 3篇时程分析
  • 3篇核心筒

机构

  • 21篇清华大学
  • 5篇西安建筑科技...
  • 3篇上海理工大学
  • 3篇西南交通大学
  • 3篇浙江大学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沈阳建筑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重庆大学
  • 2篇中国建筑科学...
  • 2篇中国电子工程...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宿迁学院
  • 1篇国家建筑工程...
  • 1篇加州大学
  • 1篇神户大学

作者

  • 19篇叶列平
  • 17篇陆新征
  • 7篇李易
  • 4篇马千里
  • 4篇林旭川
  • 4篇徐善华
  • 4篇孔正义
  • 4篇缪志伟
  • 4篇王元清
  • 3篇赵世春
  • 3篇刘卫东
  • 3篇潘鹏
  • 3篇梁益
  • 2篇杨光
  • 2篇施刚
  • 2篇杨伟波
  • 2篇戴国欣
  • 2篇吴耀辉
  • 2篇金伟良
  • 2篇陈驹

传媒

  • 7篇建筑结构
  • 6篇建筑结构学报
  • 5篇工程力学
  • 4篇沈阳建筑大学...
  • 2篇土木工程学报
  • 2篇水利与建筑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工业建筑
  • 1篇摩擦学学报
  • 1篇计算力学学报
  • 1篇钢结构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工程抗震与加...
  • 1篇土木建筑与环...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0篇2011
  • 10篇2010
  • 7篇2009
  • 5篇2008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框架-核心筒高层混合结构的三维空间弹塑性抗震分析被引量:26
2009年
准确预测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非线性行为,对评估结构抗震设计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了现有的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基础上,以通用有限元程序MSC.MARC为平台开发了一系列新的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通过对试验的模拟,表明这些模型可以直接将构件的非线性节点力(轴力、剪力和弯矩)、节点变形(平动和转动)和材料的非线性应力-应变行为联系起来,能够较好地模拟各种复杂受力构件的滞回行为和轴力-双向弯曲-剪切耦合行为。同时,借助通用有限元程序的前后处理功能和非线性计算功能,这些模型可以细致地模拟地震作用下整体结构的三维非线性地震响应。利用所开发的分析模型,对一个复杂框架-核心筒高层混合结构实际工程进行了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较好的模拟了该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复杂抗震行为,并根据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的分析结果,说明该工程外框架与4个子筒组成的核心筒可组成有效的双重抗震结构体系,并具有连梁、子筒和外框架三道抗震防线,为工程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缪志伟吴耀辉马千里娄宇叶列平陆新征
关键词:纤维模型弹塑性分析
不同抗震设防RC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的研究被引量:129
2011年
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抗倒塌能力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核心目标。建筑结构需要足够的抗倒塌安全储备,以避免大震或特大地震的倒塌破坏。我国现行抗震设计尚缺乏大震抗倒塌定量设计方法和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定量评价指标。该文基于IDA的结构抗倒塌易损性分析方法,定量评价了按现行规范设计的不同抗震设防烈度多层RC框架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和抗倒塌安全储备,讨论了轴压比和倒塌机制对RC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有关建议。
施炜叶列平陆新征唐代远
关键词:抗震设防烈度
基于IDA分析的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被引量:86
2010年
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对提高结构在极端灾害下的抗倒塌能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但目前尚缺少对结构体系合理性和抗倒塌能力的定量化评价方法。本文以结构抗地震倒塌为例,首先对结构的安全储备进行了讨论,指出结构的安全储备包括构件层次的安全储备和整体结构体系安全储备,并对影响结构体系安全储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而后,为了更好地评价整体结构体系的抗地震倒塌安全水平,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趋向采用的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的倒塌储备系数(CMR),并以框架结构为例介绍了用倒塌储备系数衡量整体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具体方法。
陆新征叶列平
锈蚀钢材力学性能退化规律试验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通过5种加速锈蚀方法(酸性土壤、盐性土壤、酸性大气、盐性大气和湿热循环)获得多组锈蚀钢材,针对锈蚀试件表面蚀坑随机性很大的特点,借助表面粗糙度检测仪对锈蚀后试件表面轮廓进行测量,并运用分形理论,建立了锈蚀钢结构表面蚀坑的表征方法——分形维数,并通过锈蚀试件的力学性能试验,探讨锈蚀程度对钢材屈服强度、极限强度、伸长率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锈蚀率的增大,分形维数和伸长率呈幂关系下降,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呈线性下降,从而为进一步的钢结构安全评定提供依据。
陈露李宁徐善华孔正义
关键词:钢材锈蚀锈蚀率分形维数力学性能
基于黏结-滑移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宽度数值计算被引量:7
2011年
基于黏结-滑移理论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裂缝宽度的计算进行说明,指出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进行分析的必要性。在综合考虑钢筋与混凝土间的黏结-滑移效应、裂缝间混凝土拉伸硬化效应以及材料非线性本构关系等问题的基础上,建立钢筋混凝土梁构件裂缝宽度计算的数值模型。以8根HRB500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受弯开裂试验为例,将试验结果、规范公式计算结果以及数值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梁短期最大裂缝宽度的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较符合,两者比值的均值为1.098,变异系数为0.146 5;而规范公式计算值则普遍大于试验值,需要进行适当修正。取等间距开裂的模型梁进行算例分析,得出平均裂缝宽度预测值与规范公式的计算值较吻合,进一步验证了该数值计算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准确的裂缝宽度分析方法。
陆春华金伟良蒋遨宇陈驹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
钢-混凝土混合框架结构多尺度分析及其建模方法被引量:48
2010年
多尺度计算是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计算代价的有效途径,在众多学科领域和工程问题中都得到了应用。在结构有限元多尺度分析领域,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局部微观模型与宏观结构模型之间的共同工作。为实现精细有限元模型在植入宏观结构模型时不同尺度模型界面的变形协调,提出有限元微观模型与宏观模型的界面连接方法,给出了轴向、横向和转角的约束方程。通过编制用户子程序,使该方法在有限元软件中得以实现,并通过简单的圆柱筒算例,对界面连接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最后基于多尺度建模方法和复杂混合结构节点的精细模型,给出了钢-混凝土混合框架结构多尺度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应用实例,结果表明多尺度计算可较好模拟节点的复杂边界条件。本文建议的界面连接方法可有效实现不同尺度模型界面的变形协调,为工程结构进行多尺度提供了条件。
林旭川陆新征叶列平
关键词:多尺度有限元工程应用弹塑性时程分析
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连续性倒塌设计方法被引量:43
2010年
介绍了各国规范关于结构抗连续性倒塌的设计目标和有关设计规定。结合按我国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实际情况和抗连续倒塌设计目标,在大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框架结构抗连续性倒塌的概念设计方法、拉结强度设计方法和拆除构件设计法,并给出了有关配筋构造措施。
叶列平陆新征李易梁益马一飞
关键词:配筋构造
框架-核心筒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评价及破坏模式分析被引量:21
2009年
以一个实际高层框架-多子筒核心筒混合结构为例,通过静力弹塑性计算和弹塑性动力时程计算,分析了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讨论了该结构体系的合理破坏模式,提出将控制概念引入结构设计中,有目的地引导作为主要抗侧力体系的核心筒的屈服机制和破坏模式,同时对外框架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可以使框架-核心筒结构具备多道抗震防线,提高其抗震性能。结果表明:经过合理设计,框架-核心筒结构可以具备三道抗震防线:连梁、子筒(或墙肢)、框架,并且结构同时具有足够的耗能能力,能形成合理的破坏模式,提高抗震性能。
缪志伟叶列平吴耀辉马千里娄宇陆新征
关键词:框架-核心筒结构破坏模式抗震性能抗震防线
工形钢柱负载下焊接加固的受力特性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提出能够考虑负载下焊接过程影响的有限元分析方法.方法通过运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有限元模型,对3个不同初负载下焊接加固的工字形钢柱和1个作对比用的未加固钢柱的受力特性进行分析.采用间接热结构耦合的有限元分析方法,考虑焊接热过程和随温度变化的钢材材性.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在名义初应力比不超过0.41时,负载下的焊接加固后的钢柱的极限承载能力受初始负载的影响非常小.结论笔者采用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和有限元模型分析负载下焊接加固工形钢柱的受力特性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王元清祝瑞祥戴国欣施刚
关键词:钢柱有限元分析
关于建筑物定期检测与评定的建议
本报告提出建筑物定期检测与评定的期限、评定项目与内容、评定基准与方法的建议。
邸小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