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无) 作品数:6 被引量:62 H指数:5 相关作者: 牛生杰 吕晶晶 徐峰 赵丽娟 杨军 更多>> 相关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湖北省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一个区分和联系层积云中夹卷混合过程与碰并过程的方法 2012年 暖云中的夹卷混合过程及碰并过程紧密相关,因为非均匀夹卷混合并随后抬升过程中产生的大滴能启动碰并机制.区分这两个过程并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于理解暖云中的"降水之谜"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一个区分这两个过程,并建立两者之间联系的方法. 陆春松 刘延刚 牛生杰关键词:夹卷 层积云 抬升过程 非均匀 暖云 湛江地区一次冷锋型海雾微物理特征 被引量:15 2014年 利用2010年3月31日—4月2日冷锋天气系统影响下湛江海雾综合观测资料,分析了海雾的微物理特征及海雾过程中气溶胶粒子谱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海雾的生消与风场密切相关,海雾生成和发展与较强的ESE气流相联系,而弱的NE气流则会促使海雾减弱或消散。湛江海雾的雾滴数浓度为100~102 cm-3,液态含水量为0.001~0.232 g·m-3,雾滴平均半径小于10 μm,雾滴峰值半径多位于1.4 μm。海雾雾滴谱分布以单调递减谱为主,谱宽超过20 μm,且雾发展过程中雾滴谱谱宽存在突然增宽和迅速减小的现象。海雾过程中雾滴数浓度的变化主要是由半径小于5 μm的雾滴数密度变化引起的。海雾过程对气溶胶粒子的湿清除效果并不显著,雾过程中粒径小于0.1 μm和大于4 μm的气溶胶粒子数密度显著减少,但在雾消散后又迅速恢复到雾发生前的水平。 吕晶晶 牛生杰 赵丽娟 张羽 徐峰关键词:微物理特征 雾滴谱 基于常规气象资料融雪模式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4 2010年 以能量平衡方程为基础,考虑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和地面的长波辐射、潜热、感热传输以及下垫面的热传导等能量之间的平衡,建立了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预测雪面温度和积雪深度变化的融雪模型。利用2009年1—3月以及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湖北恩施雷达站的积雪观测数据进行模拟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雪面温度和积雪深度都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当下垫面导热系数λg<0.5时,下垫面对雪深的影响很小;当λg≥0.5时,积雪融化速度随λg的增大而加快,说明下垫面的热传导是影响积雪深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柯丹 汪玲玲 牛生杰 杨军 杨志彪关键词:积雪深度 能量平衡 南京一次辐射雾过程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及其演变特征 为了研究南京地区冬季不同类型雾的物理过程,揭示雾的边界层结构和宏微观特征,于2006-2008年冬季在南京北郊进行了三期雾的外场综合观测。本文选取2007年12月10~11日一次强辐射雾过程,分析其物理过程和宏微观结构,... 刘端阳 杨军 牛生杰 李子华关键词:浓雾 热力结构 动力结构 文献传递 云并合过程中物理特征演变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2012年 云并合过程中物理特征的变化对云降水过程的演变至关重要,对降水的短时预报和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利用新一代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对2005年5月5日发生在贵阳的一次云并合过程进行模拟,结合雷达观测资料以及MICAPS资料,分析了降水对流云的合并过程,及其伴随的各种物理特征的演变。研究发现,积云的并合过程具有多样性,包括相邻孤立对流单体的并合,对流单体和对流云团的并合,相邻对流云团并合形成大范围降水系统等不同的阶段。在这几个阶段的并合过程中,层结曲线变化都表现为在并合过程中不稳定能量释放,由并合前不稳定层结转为并合后趋于较稳定,特别是中层趋于中性,这有利于优势发展尺度向较长尺度转移。物理特征都发生了明显改变,表现为:在刚发生并合和完全并合前后对流中心的最大降水量增幅最为剧烈,最大垂直气流速度与最大降水量的变化是相反的,并合发生后,云中最大上升气流速度普遍减小。而平均垂直气流速度在开始并合及完全并合后普遍减小,但整个云体所在区域的平均降水量总体多呈增加的趋势。 吕玉环 李艳伟 金莲姬 何彩芬关键词:数值模拟 湛江东海岛一次春季海雾的宏微观结构及边界层演变特征 被引量:25 2014年 2011年2—3月利用雾滴谱仪、能见度仪、风廓线雷达及100 m边界层气象要素梯度观测塔在湛江东海岛开展海雾综合观测试验。选取2011年2月23—24日一次约15 h的浓雾过程,从宏微观角度着重分析了其间近地层风、温、湿结构和热、动力演变,微物理过程和爆发性增长特征,及湍流通量输送。结果表明:来自南海暖海面的偏东南暖湿气流平流至广东省沿岸冷海面,发生冷却并达到饱和形成海雾。偏东南暖湿气流为浓雾的酝酿、生成及成熟提供了充沛水汽和稳定的逆温层结条件,逆温强度与暧湿气流强度关系密切。海雾多发生在270 m以下,当630—870 m高度层存在明显的下沉运动时,150—390 m高度层则可保持近似等温和弱逆温层,阻止了下层(270 m以下)水汽与其上层(390 m以上)干冷空气交换,导致下层大气持续髙湿稳定状态。整个过程中,雾滴数浓度(/V)、含水量(W)、平均直径(DnvJ、谱宽(Dmax)和有效半径的平均值分别为248 cm 3,0.102 g/cm3、5.2 pm、36.0和7.0/im。雾滴数浓度(iV)与平均直径(CU)在雾发展初期(生成、发展)和末期(消散)多成正相关趋势,而在成熟阶段两者多成反相关趋势。雾前4小时稳定层结及偏东南暖湿气流持续增湿可认为是雾层爆发性增长的酝酿阶段,雾滴谱拓宽是经过活跃一稳定一爆发的3阶段完成,湍流混合对其影响不大;浓雾快速消散是雾滴蒸发、重力碰并沉降、湍流碰并沉降等共同作用造成的,其中直径大于21 Mm液滴的大量耗散是消散的重要阶段。雾前,湍流由强转弱。雾发生后,湍流持续较弱。由于东南急流引发的风切变导致湍流增强,感热通量出现向上强输送,这与冷海雾维持阶段高层热量交换过程类似。雾消散时,湍流逐渐转强。平均动能在雾前和雾中的两次跃增与偏东南暖湿气流显著增强有关,而雾成熟期湍流动能大幅跃增主要是由雾顶辐射冷却产生的� 吕晶晶 牛生杰 张羽 徐峰关键词:湍流通量 基于太湖地区MFRSR遥感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和大气污染状况 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2008年5月16日至2009年4月17日太湖地区多光谱旋转遮光辐射仪(multi-filter rota-ting shadow-band radiometer,简称MFRSR)的观测资料进行反演,得出415、500、615、675和870nm5个波段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简称AOD)及各季节浑浊度系数和波长指数的统计结果。结果表明,5个波段AOD的最大值分别为1.9、1.6、1.3、1.2和1.0;它们谱分布的半宽度分别为0.90、0.70、0.55、0.45和0.25;AOD频率分布极大值处所对应的AOD值分别为0.750、0.550、0.475、0.425和0.425。5个波段AOD的平均值在春季最大,夏季次之,除870nm外,均为冬季最小。浑浊度系数变化范围为0~1.25,其中大于0.2的占97%以上,大于0.4的占66%以上。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波长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3.0、0~2.8、0.2~2.0和0.2~2.0,表明太湖地区大气污染较为严重,且受人为源的影响显著。相对于秋冬季,春夏季有较大粒径的气溶胶粒子存在。 李启华 牛生杰 许丹关键词:定标 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 大气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