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4B30601001)
- 作品数:7 被引量:76H指数:4
- 相关作者:常建星黄子通蒋龙元何志捷杨炼红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肠杯状细胞在大鼠休克后肠黏膜重建中的作用被引量:25
- 2005年
- 目的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小肠杯状细胞在肠黏膜重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49只,每只重250~300g,分实验和对照两组,实验组再分为6个组,分别为休克复苏后1、3、6、12、24和36h组;各组留取回肠黏膜,观察休克复苏后早期不同阶段肠黏膜的形态改变、杯状细胞数量变化和肠三叶因子-3(TFF3)的含量。结果休克后肠黏膜明显损伤,3h始肠黏膜出现损伤后修复现象,表现为杯状细胞聚集于损伤的肠黏膜表面;12h后大部分黏膜细胞被杯状细胞覆盖,杯状细胞呈过分泌现象;24h肠黏膜表面细胞连续性得到恢复。黏膜杯状细胞数量24h内从243±13下降到157±9,下降了35.4%(r=-0.910,P<0.01);36h组细胞数量明显回升,但仍低于对照组(t=4.01,P<0.01)。TFF3含量在12h前明显升高,24h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t=3.24,P<0.05)。结论杯状细胞可能在肠黏膜损伤后的重建过程中起关键作用;TFF3的高表达可能是促进肠黏膜早期重建的重要因素。
- 常建星陈双蒋龙元马丽萍常瑞明黄子通
- 关键词:杯状细胞休克回肠黏膜杯状细胞小肠损伤后修复肠三叶因子
- 肠屏障损伤后通透性与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观察大鼠应激下肠屏障损伤后通透性与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复苏后1、3、6、12、24 h时间段观察肠黏膜形态学改变,包括常规检查、绒毛改变和肠上皮损伤指数;同时通过口服乳果糖和甘露醇,检测尿中二者的比值的变化来观察肠通透性改变情况。结果 休克复苏后肠道上皮产生明显的损伤改变,复苏后1 h最明显,3 h起局部肠黏膜开始出现修复,6 h大部分修复,24 h肠黏膜结构恢复正常,肠黏膜绒毛高度呈进行性下降;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M)于3、6 h达高峰,12、24 h仍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激状态下肠屏障严重受累,其通透性的恢复明显滞后于形态学重建。
- 常建星黄子通蒋龙元常瑞明
- 关键词:肠屏障肠通透性
-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ANP水平与残肾功能相关研究
- 2006年
-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ANP与残肾功能关系。方法收集24例无明显心力衰竭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检测血清ANP和肌酐水平,记录患者血压和透析间期体重增加情况。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ANP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显著负相关(β=-0.421,P=0.041),而与血清肌酐水平显著正相关(β=0.518,P=0.01);血清ANP水平与透析间期增加体重/体重正相关,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ANP水平与收缩压显著正相关(β=0.509,P=0.011),与舒张压正相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ANP与残肾功能负相关,与收缩压正相关,检测ANP水平有助于评价血液透析患者容量状态。
- 王成娄探奇陈珠江唐骅刘迅
-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浆利钠肽残余肾功能
- 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回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8
- 2006年
-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回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对照动物研究,用改良Chaudry方法制备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60min后回输血液和生理盐水进行复苏,部分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含量和回肠黏膜细胞Bax、Bcl2、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鼠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血清TNFα、MDA含量以及回肠黏膜细胞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Bcl2明显降低。复苏后血清TNFα含量下降,MDA含量升高;回肠黏膜细胞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降,Bcl2蛋白明显升高;乌司他丁复苏组上述指标的恢复程度较生理盐水复苏组为好。结论乌司他丁可抑制失血性休克大鼠回肠黏膜细胞的凋亡,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起保护作用。
- 蒋龙元杨炼红钟娃何志捷常建星黄子通
- 关键词:乌司他丁回肠黏膜凋亡
- 乌司他丁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7
- 2006年
-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对照研究。7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两组均行常规抗休克和病因治疗。治疗组用乌司他丁20万U溶于20 ml 0.9%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每24 h一次,连续3 d;对照组则以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对照。分别于不同时相(静脉注射UTI前、后24 h、48 h和72 h)测试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IL-6、IL-8和SOD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应用乌司他丁后不同时相点的TNF-α、IL-1、IL- 6、IL-8均明显降低(P<0.05,P<0.01),而SOD显著增加(P<0.05,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TNF-α、IL-1、IL-6和IL-8的水平并提高SOD活性,从而达到保护器官的作用。
- 蒋龙元杨炼红常建星何志捷余涛黄子通
- 关键词:乌司他丁脓毒性休克细胞因子
- 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4
- 2005年
-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前瞻对照研究,用Chaudry方法(略作改动)复制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60min后回输血液和生理盐水进行复苏,部分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检测不同时相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鼠失血性休克与复苏后血清TNF-α、IL-6及MDA含量均明显升高,SOD含量减少。用乌司他丁治疗后大鼠的血压、心率明显改善;血清TNF-α、IL-6及MDA含量均明显下降,SOD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乌司他丁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减少氧化损伤而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起保护作用。
- 蒋龙元杨炼红钟娃何志捷常建星余涛王彤黄子通
- 关键词:乌司他丁失血性休克白介素-6丙二醛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室异常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普及和提高,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短期存活率有显著提高,但长期生存率仍然较低,心血管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外研究表明,尿毒症患者普遍存在的左室结构和功能异常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但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报道甚少。本研究采用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寻找左室肥厚,以及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便对临床实践有所启发,现报道如下。
- 赵锋王成周伟雄娄探奇
-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室结构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净化技术舒张功能不全长期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