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40002)

作品数:2 被引量:27H指数:2
相关作者:刘巧霞沙成宁杨卓欣莘海亮段永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青海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震
  • 2篇发震
  • 2篇发震构造
  • 1篇地震定位
  • 1篇定位法
  • 1篇余震
  • 1篇余震分布
  • 1篇玉树7.1级...
  • 1篇玉树MS7....
  • 1篇双差地震定位...
  • 1篇S7
  • 1篇M

机构

  • 2篇青海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2篇杨卓欣
  • 2篇沙成宁
  • 2篇刘巧霞
  • 1篇莘海亮
  • 1篇段永红

传媒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年份

  • 2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玉树7.1级地震余震重新定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0-04-14—12-31日发生的玉树地震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分布区随时间发生转移,与应力增长区变化有关。余震分布呈现空间非均匀性,隆宝两侧的余震在密集程度、分布带宽度以及震源深度上均存在差异。玉树地震余震主要发震构造为倾向北东、倾角近乎直立的甘孜-玉树断裂带北支。隆宝西北的高密度余震群不仅与玉树-隆宝断裂有关,更主要是与近垂直于玉树-隆宝断裂的北东向"软弱面"有关。
刘巧霞沙成宁杨卓欣段永红
关键词:玉树MS7.1地震双差地震定位法余震分布发震构造
玉树M_S7.1级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被引量:24
2012年
综合利用玉树震区应急流动台站观测数据和青海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观测数据,依据最新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2010年4月18日至4月29日期间玉树震区发生的部分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震源位置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平均误差分别为1.35km和4.68km,走时残差为0.49s.震源深度分布范围为1.48~19.85km,平均震源深度为10.28km.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玉树地震余震沿北西-南东向的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北支,即玉树—隆宝断裂分布,长约97km.余震分布特征在主震(微观震中)两侧存在差异,可能反映了两侧构造特征存在差异.截止到4月29日,主震东南仍是应力的主要释放区域,余震强度大且活动密集的区域位于主震东南距主震约5km、横向范围约20km.主震破裂区的大部分应力在主震过程中得以释放,主震时应力未释放的区域成为主要的余震分布区.余震的连续发生可能已造成主震破裂区相互连通,且破裂范围向西北方向扩展.玉树主震及余震的发震构造为甘孜—玉树断裂的北支,即玉树—隆宝断裂段,断层性质为北东倾向的高角度左旋走滑断层.发震断层的倾角和宽度在帮洞两侧有所不同,帮洞以东发震断层宽度约为12km,倾角约为83°;而帮洞以西发震断层宽度约为6.5km,断层倾角约减缓为63°.
刘巧霞杨卓欣莘海亮李源沙成宁
关键词:发震构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