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无)

作品数:14 被引量:129H指数:6
相关作者:吴立宗王亮绪南卓铜秦奋李红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河南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数据共享
  • 3篇科学数据
  • 2篇数据库
  • 2篇数字对象唯一...
  • 2篇唯一标识符
  • 2篇科学数据库
  • 2篇古环境
  • 1篇地球
  • 1篇地球科学
  • 1篇地图
  • 1篇地学
  • 1篇星表
  • 1篇遥感
  • 1篇栅格
  • 1篇栅格数据
  • 1篇知识产权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度
  • 1篇植被指数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河南大学
  • 3篇教育部
  • 2篇中国科学院国...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三江学院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王亮绪
  • 4篇吴立宗
  • 3篇南卓铜
  • 3篇秦奋
  • 2篇崔辰州
  • 2篇李红星
  • 2篇李新周
  • 2篇李红兵
  • 1篇付微
  • 1篇彭洁
  • 1篇杨雅萍
  • 1篇苏丽颖
  • 1篇许盘清
  • 1篇赵永恒
  • 1篇苗茹
  • 1篇宋佳
  • 1篇晏利斌
  • 1篇樊东卫
  • 1篇黄明斌
  • 1篇潘鹏

传媒

  • 4篇遥感技术与应...
  • 2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天文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天文研究与技...
  • 1篇森林与环境学...
  • 1篇中国科学数据...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8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南省植被覆盖指数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被引量:8
2019年
利用遥感数据分析河南省2000—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及变化趋势,并分析NDVI与气候因子的空间相关性,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变化对气候因子的滞后性。结果表明:由于河南省东西部地形差异较大,NDVI分布呈现出西部和东部高,中部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河南省植被生长条件的改善,2000—2015年河南省植被改善明显,植被改善区域占全省面积的88.08%,减少区域占6.61%,稳定不变区域占5.51%;不同植被类型的NDVI均值会存在差异性,河南省2000—2015年8种植被类型NDVI均值大小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栽培植被>草丛>灌丛>沼泽>草甸>其他;河南省植被NDVI的变化与气温和降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并且16 a间河南省的植被大面积处于改善的趋势;不同的植被类型对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系数是不同的,8种植被类型与降水和气温的最大响应期都在当月;从空间相关性看出降水的相关系数要高于气温,表明河南省年平均NDVI受降水的影响比气温的影响要显著。
余玉洋王银苹秦奋郭鹏飞
关键词:遥感植被覆盖度归一化植被指数气候
基于RS和GIS的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揭示近年来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为生态环境的监测、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多源、多时相数据为基础,参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和模型方法,采用1km格网作为评价单元,提取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胁迫、污染负荷5个指标,来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定量评估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结果](1)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以"一般"为主,其所占比例接近80%,其他类型面积较少,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空间分布格局明显受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及区域发展战略影响;(2)2000—2013年,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年际间变化较小,呈现出"单峰型"的变化特征,但生态环境质量为较差和优、良的区域面积都有所增长;(3)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区域发展关系密切,13a来,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存在微弱变差趋势,变差区域在空间上由中西部向东南部迁移,主要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有关。[结论]基于1km格网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更能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了持续提升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区域发展战略必须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常中兵秦奋韩志刚卢艳余玉洋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RS/GIS
中国东部地区木本植物生长物候和繁殖物候的变化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受温度等环境因子调控的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成为当今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基于1963-2008年物候观测资料和气温数据,研究我国东部地区主要树种生长物候期...
程婉莹
关键词:温度敏感性经纬度
菲律宾不拥有黄岩岛主权:基于17-19世纪西文古地图的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借助古地图与现代地图的套叠技术,证明在1690年荷兰人绘制的地图中,就已有了黄岩岛。只是由于技术限制,黄岩岛没能标注在正确的经度位置上。这一错误,为1728年英国人及1734年西班牙人所继承。1748年英国海船Scarborough号在黄岩岛触礁,促使英国人重新认识黄岩岛。由于解决了经度测量的技术难题,1778年,黄岩岛第一次准确地标注于图。在1690年荷兰人的地图中,黄岩岛与其南北两个并不存在的"幽灵岛礁"同时存在,成为一个半真半假且相当固定的搭配,1778年以后,错标经度的"黄岩岛"与真实的黄岩岛并存,使其彻底成为"幽灵岛礁",直到19世纪初被西方地图学界完全抛弃。在目前已经发现的地图中,黄岩岛曾一度与西太平洋诸岛一道划入西班牙殖民地,却从未纳入菲律宾主权范围。
曹树基许盘清
关键词:主权
东亚古环境科学数据库
2017年
东亚古环境科学数据库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是在原有古气候与古环境专题数据库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重要分支,在多个国家大型项目的支撑下,立足于中国大陆古环境研究领域,辐射东亚,通过集成、整合、引进等方式汇集国内外古环境研究领域科技数据资源,并进行规范化加工处理,分类存储,形成一个可提供快速共享服务的网络体系。数据库以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陆干旱区为重点,兼顾东亚其他地理单元,通过对现有古气候、古环境及相关实时观测资料的搜集、整理、数字化、集成、模拟以及二次挖掘,以正在进行的相关国家科研项目为基础,建成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东亚区域的多源原始环境数据,古环境记录数字标本与代用指标,古气候与环境数值模拟结果等古环境科学数据集成与共享平台。
赵宏丽李新周谭婷丹晏利斌李红兵
关键词:古环境科学数据库数字化
2015年河南省土地覆被栅格数据
2019年
利用86景Landsat 8卫星OLI云量小于10%的卫星影像,以及高时间分辨率的高分一号WFV宽视角多光谱相机、无人机影像、Google Earth影像为基础数据,根据河南省的地势地貌和土地覆被特征,选取4个覆盖研究区所有土地覆被类型的样方进行全面野外调查,并获得1518个样点,参考样点和样区的土地覆被特征用ArcMap 10.3软件目视解译样区(到二级类型)。采用专家论证法评价和修正样区解译结果。在样区解译工作的基础上,再次野外调查并解译河南省剩余区域土地覆被类型,最终获取野外样点共4883个。最后采用全球随机正六边形网格(12级)的方法选取1895个地面验证点评价解译精度,结果显示河南省土地覆被解译二级类型总体精度为91.19%,Kappa系数为0.886。
李宁李宁朱筠
关键词:土地覆被目视解译
论地学科研信息化环境被引量:10
2013年
地学科研信息化环境(e-Geoscience)是在传统地球信息科学基础上,利用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支撑地学创新研究及其政府决策服务的科学研究信息化环境。文章提出了e-Geoscience的核心要素及其概念模型,研究了e-Geoscience的典型特征,分析了在Web 2.0、物联网、移动通讯、语义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支撑下,e-Geoscience的技术体系:地球信息资源多源化采集、存储技术、分布式/高效能地学计算技术、地学信息资源共享、精确发现与智能推荐技术、地学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技术以及协同研究技术。最后讨论了地学信息资源持续共享、质量保障、智能发现以及e-Geoscience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给出积极的应对策略。
诸云强孙九林冯敏宋佳苗茹潘鹏张金区杨雅萍
关键词:地球科学科研信息化科研范式资源共享协同创新
基于WCS的FITS图像天球定位综述及通用可视化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求取FITS(Flexible Image Transport System)文件头中以键/值对形式记录的坐标参数是FITS图像在天球参考系中定位的关键,研究坐标参数求解的一般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观测相机相关参数、天文照相图片识别算法以及WCS(World Coordinate System)理论能够有效实现坐标参数的求解,其中,CCD参数可确定图像对应天区在星表中的坐标范围,从而与星表结合可构建区域星表;天文照相图片识别完成了图像与区域星表间的匹配,得到一定数量恒星的CCD平面坐标与其天球坐标的对应表;WCS根据球面到平面不同投影方式建立两个坐标系之间的传递函数,选择其中一种并代入对应表中数据,解算函数的转换参数从而确定图像像素及其对应的天球坐标.FITS图像作为天文领域科学数据传输与分析的主流数据格式,仅限于在专业天文软件中进行查看、编辑及分析,在天文科普教育中存在局限性.因此,研究一种通用的图像可视化方法意义非凡.通过对FITS与PNG或JPEG图像进行格式转换,以AVM(Astronomy Visualization Metadata)的形式将FITS文件头中的坐标参数转换为元数据并添加到PNG或JPEG的文件头中,能够满足天文爱好者在非天文软件平台下查看及分析天文图像的一般需求.整体设计流程通过java编程实现并通过SExtractor、虚拟天文台可视化工具WWT、图片查看器等软件进行了相关测试.
宋文明樊东卫苏丽颖崔辰州
关键词:天体测量学图像处理
基于RTS2的RAO管理系统二次开发被引量:2
2013年
程控自主天文台(Robotic Autonomous Observatory,RAO)是一架能够执行各种远程观测并且能够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在没有任何人为协助的情况下自主适应各种变化的望远镜。使用程控自主天文台进行自主化观测,是近些年天文学观测模式新的重要发展方向。首先对程控自主天文台历史、现状、应用领域等做了回顾;然后重点介绍了一套程控自主天文台软件管理系统———RTS2;在此基础上对其代码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并且以一种小型赤道仪为实例,实现了在RTS2系统下驱动程序的设计。二次开发试验的成功为自行建设基于RTS2的程控自主天文台系统奠定了基础。
李建崔辰州赵永恒曹子皇Kubánek Petr
关键词:控制系统二次开发
基于B2C架构的综合性科学数据共享系统被引量:2
2013年
科学数据共享在促进科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性科学数据中心要对多元化的科学数据提供服务,保护数据提供者的权益,也要保证数据的可获取性。回顾了科学数据共享的发展现状,针对综合性科学数据中心,将科学数据作为一种虚拟商品对待,利用B2C概念构建综合性科学数据共享系统,基于数据用户、数据提供者、数据中心3类用户实现了对应的功能。从科学数据的描述、发布、发现、流通以及评价5个方面对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以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为应用实例,介绍了基于B2C架构的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的应用方法。
王亮绪吴立宗南卓铜
关键词:B2C科学数据数据共享数据服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