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11A032100001)

作品数:11 被引量:79H指数:6
相关作者:丁自海李贵涛王晶王业杨周晓忠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延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支链
  • 3篇皮瓣
  • 2篇动脉
  • 2篇腰椎
  • 2篇解剖学
  • 2篇老年
  • 2篇老年股骨
  • 2篇脊髓
  • 2篇脊髓损伤
  • 2篇骨折
  • 2篇股骨
  • 1篇岛状
  • 1篇岛状皮瓣
  • 1篇调节系统
  • 1篇腰骶
  • 1篇腰骶椎
  • 1篇硬脊膜
  • 1篇镇痛
  • 1篇置换术
  • 1篇韧带

机构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 5篇广东省第二人...
  • 2篇延边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广东普宁市中...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丁自海
  • 5篇李贵涛
  • 3篇徐汪洋
  • 3篇王业杨
  • 3篇周晓忠
  • 3篇王晶
  • 2篇李高祥
  • 2篇孙鸿涛
  • 2篇秦向征
  • 2篇方今女
  • 2篇郑雪峰
  • 2篇刘鹏
  • 2篇李阳
  • 2篇王宇龙
  • 1篇蔡颖谦
  • 1篇齐勇
  • 1篇吴立军
  • 1篇李超
  • 1篇许东元
  • 1篇金范学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现代医院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腰骶椎轴向融合术入路的相关解剖学测量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为腰骶椎轴向融合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Mimics10.01对选取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以STL格式导入Geomagic studio 12对三维模型进行简单优化,测量相关数据。结果以尾骨尖为切口,将轴向融合螺钉固定于腰骶椎体中轴的AxiaLIF手术方式,导针从尾骨尖到钉道入口的距离,男、女性分别为(101.7±9.5)mm,(100.2±9.0)mm(P>0.05);以尾骨切迹为切口,将轴向融合螺钉固定在腰骶椎中柱的AxiaLIF手术方式,导针从尾骨切迹到钉道入口的距离,男、女性分别为(82.4±9.5)mm,(83.1±10.6)mm(P>0.05);两种不同通路的AxiaLIF手术,导针到S3/4横线的垂直距离EF和EG,男性分别为(24.4±5.3)mm和(14.5±2.8)mm(P<0.05),女性分别为(27.0±5.6)mm和(17.0±3.8)mm(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经尾骨尖为手术切口的AxiaLIF的危险度较高,以尾骨切迹为切口置钉于腰骶椎中柱的手术通路符合骶前间隙安全范围,有待进一步由生物力学研究验证。
李阳刘燕孙超丁自海吴立军
关键词:三维重建
褪黑素受体在不同程度退变腰椎髓核组织中的表达
2018年
目的:研究褪黑素受体褪黑素1型受体(MT1)、褪黑素2型受体(MT2)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不同程度退变腰椎髓核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于我院住院患者31例(19例男性和12例女性,年龄47~62岁,平均56.9±4.9岁)。采用MRI对髓核退变程度进行Pfirrmann分级并经手术收集髓核标本,其中Ⅳ级标本11例纳入退变Ⅰ组;V级标本12例纳入退变Ⅱ组;8例分级小于Ⅲ级标本纳入对照组。实时定量PCR检测髓核组织中MT1、MT2、NF-κB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T1、MT2、p65 NF-κB和磷酸化p65 (p-p65)NF-κB蛋白的表达,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退变髓核组织中MT1、MT2、NF-κB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对照组MT1和MT2 mRNA分别为1.00±0.04和1.00±0.04,退变Ⅰ组MT1和MT2 mRNA分别为0.68±0.06和0.77±0.04,退变Ⅱ组MT1和MT2 mRNA分别为0.52±0.03和0.68±0.06,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NF-κB mRNA分别为1.00±0.03、0.99±0.07、0.98±0.05,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对照组MT1和MT2蛋白表达分别为1.00±0.05和1.00±0.05,退变Ⅰ组为0.73±0.07和0.56±0.04,退变Ⅱ组别为0.62±0.05和0.55±0.04,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65 NF-κB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5、1.00±0.06、0.99±0.04,无统计学差异(P=0.920)。对照组p-p65 NF-κB蛋白为1.00±0.07,退变Ⅰ组和退变Ⅱ组p-p65 NF-κB蛋白水平分别为1.43±0.08和1.49±0.08,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结果显示退变髓核组织MT1和MT2蛋白与p-p65蛋白表达具有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92和-0.6190。结论 :髓核组织退变程度增加,褪黑素受体表达降低,而NF-κB活化增加,进而参与椎间盘组织退变过程。
罗俊男郭东明温世峰钟波夫肖文德王立鞠洪斌梁英杰王业杨
关键词:褪黑素受体核转录因子-ΚB退行性变腰椎髓核组织
酮咯酸氨丁三醇与氟比洛芬酯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镇痛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比较酮咯酸氨丁三醇和氟比洛芬酯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58例行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年龄在62~78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酮咯酸氨丁三醇治疗组(T组):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60mg+生理盐水100ml;氟比洛芬酯治疗组(F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00mg+生理盐水100ml,均待镇痛效果不佳时静滴给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给药后30min、1h、4h,8h、12h、24h等时间点疼痛缓解情况,Ramsay镇静评分评估以上时间点两组药物的镇静效果,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和患者对术后镇痛效果的总体满意度。结果F组术后8、12h的VAS评分明显高于T组,而T组术后4、8、12h的Ramsay得分低于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F组,患者的整体镇痛满意度也更高。结论两种药物均可用于老年粗隆间骨折术后镇痛,而酮咯酸氨丁三醇因其良好的镇痛效果、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较高而更适合此类人群。
周晓忠王晶李贵涛齐勇徐汪洋孙鸿涛
关键词:酮咯酸氨丁三醇氟比洛芬酯术后疼痛
腓浅动脉皮支链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 明确腓浅动脉皮支链形成的区域和形态,为临床切取小腿前外侧皮支链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9月,解剖新鲜成年尸体标本下肢15侧,女性3侧,男性12侧,皮肤观察无外伤及手术史.13侧下肢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手术显微镜下精细解剖,显示各皮支来源、链状吻合部位和形态,于穿深筋膜处测量各皮支的外径.2侧下肢制做动脉铸型标本. 结果 腓浅动脉皮支共61支,每侧(4.38±0.77)支,各皮支穿过深筋膜处的直径为(0.57±0.14)mm;参与构成腓浅动脉皮支链的皮支为28支,每侧(2.15±0.38)支,直径(0.45±0.13)mm;腓骨长(347.76±17.78)mm,从皮支穿出部位至腓骨头距离占腓骨长度的(45.95±13.08)%-(76.91±8.71)%之间.皮支链的大部分伴随腓浅神经. 结论 以腓浅动脉皮支链为中轴,可安全切取小腿中、下段前外侧皮支链皮瓣,行转位或游离皮瓣移植.
秦向征刘鹏许东元刘环宇金昱延光海方今女丁自海
关键词:外科皮瓣
新型脊髓损伤打击器的结构与使用
2016年
我们设计发明了一种新型脊髓损伤打击器,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构成部件:激光定点系统:支架包括激光笔、底座、与底座固接的可弯曲杆。打击系统:包括无头钉或其他条形打击物、磁铁、吸管、套筒。高度调节系统:前述无头钉下方伸出吸管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自行调节,无头钉最下端到动物脊髓的垂直距离则为打击高度。吸管的长度亦可自行调节。
王业杨唐晓娟李贵涛王明森李文俊金大地
关键词:脊髓损伤调节系统激光笔吸管
不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与THA治疗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89例接受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且随访超过12个月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7个月(19~41个月)。PFNA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明显少于THA组,而住院、手术、术后下地负重时间较THA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在Harris评分优良率方面低于THA组,并发症多于THA组。结论:PFNA操作便捷,适用于伴有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骨折且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而THA具有负重活动更早,适用于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伴有髋关节退变老年人。
王业杨王明森李贵涛王晶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全髋关节置换术
小腿后外侧穿支皮支链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小腿后外侧穿支皮支链形成的具体区域,为临床切取小腿后外侧穿支皮支链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尸体下肢标本15侧,(女性2侧,男性13侧),皮肤无外伤及手术史。13侧下肢经股动脉行红色乳胶灌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精细解剖,充分显示各穿支间的链状吻合,并于穿深筋膜处测量各穿支的外径。2侧下肢制做血管铸型标本,观察皮支链的构筑。结果小腿后外侧穿支数为67支,每侧(5.15±1.86)支,穿深筋膜处的直径为(0.92±0.25)mm;腓骨长度为(34.78±17.78)cm,参与构成小腿后外侧皮支链的穿支数为34支,每侧为(3.31±1.65)支,直径为(0.99±0.23)mm,占所在区域穿支的(28.33±17.79)%^(64.04±19.48)%。结论根据小腿后外侧穿支皮支链分布规律和形式切取皮瓣,不但可适当扩大皮瓣的切取面积,也使皮瓣的血供更加安全。
秦向征李良昌李光昭金范学崔林方今女丁自海
关键词:小腿皮瓣穿支解剖学
臼轨式椎弓根钉非融合动态固定腰椎的稳定性评价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使用臼轨式椎弓根钉单节段动态固定减压失稳腰椎的稳定性效果。方法臼轨式椎弓根钉为钛合金材质,螺钉可万向活动,钉座下口约束螺钉的活动范围;螺钉矢状面活动≤18°,水平面活动≤8°。选取6具猪腰椎标本(L1-5),每具标本按手术顺序依次制成完整脊柱(脊柱结构正常,置入4枚臼轨式椎弓根钉)、动态固定1(L3-4全椎板被切除,保留4枚臼轨式椎弓根钉,双侧上连接棒并锁定)、动态固定2(L3-4全椎板及双侧小关节被切除,保留4枚臼轨式椎弓根钉,双侧上连接棒并锁定)、减压失稳(全椎板及双侧小关节被切除,保留4枚臼轨式椎弓根钉,拆除双侧连接棒)、混合固定(L3-4全椎板及双侧小关节被切除,保留2枚臼轨式椎弓根钉,另2枚为单向椎弓根钉,双侧上连接棒并锁定)5组试验模型,并在4.018Nm的纯力偶矩作用下分别进行屈伸、侧弯、旋转活动,检测其运动范围。结果L3-4运动范围,在动态固定1、2和混合固定后,在前屈、后伸及侧弯时,各组运动范围均较完整脊柱组(前屈、后伸及侧弯分别为1.84°±0.75°、1.55°±0.34°、2.2°±1.07°)明显减少,动态固定1组分别为0.71°±0.39°、0.46°±0.18°、0.85°±0.66°,动态固定2组分别为0.79。±0.43。、0.71°±0.20°、1.17°±0.48°,混合固定组分别为0.63°±0.50°、0.37°±0.19°、0.54°±0.60°;在旋转时运动范围,动态固定1组为1.50°±0.64°,动态固定2组为1.85°±0.67°,混合固定组为1.22°±0.36°,均较完整脊柱旋转运动范围(2.06°±0.76°)减少。三组内固定比较,在后伸、旋转方向,动态固定2组运动范围较动态固定1组增加;在后伸、侧弯、旋转方向,混合固定组较动态固定2组运动范围减少,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腰椎单节段全椎
李高祥李贵涛徐汪洋周晓忠罗俊男
关键词:腰椎骨螺丝生物力学
颈椎硬脊膜后方膜椎韧带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研究颈椎硬脊膜后方膜椎韧带的解剖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内窥镜下观测13具成人防腐标本颈椎硬脊膜后方膜椎韧带的形态学特点,随后打开椎管,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对膜椎韧带进行观测,记录其起止点、走行方向。用游标卡尺测量膜椎韧带的长度、宽度、厚度或直径。对膜椎韧带进行HE染色、Masson三色法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结构特点。结果 13例颈椎标本中硬脊膜后方均有膜椎韧带出现,膜椎韧带将硬脊膜向后连于椎板或黄韧带。膜椎韧带与黄韧带连接较紧密且数量居多,占72.4%。膜椎韧带在C1/2、C4/5黄韧带出现率为100%,C1/2黄韧带处膜椎韧带厚度最大,为(1.04±0.61)cm(0.3~2.01 cm)。膜椎韧带多呈前上后下走行。根据形态特点可将膜椎韧带分4型:条带型、条索型、网格型、薄片型。光镜下观察膜椎韧带由大量密集排列的胶原纤维构成。结论颈椎硬脊膜背部膜椎韧带是将硬脊膜连于椎管后壁的正常结构,其两端分别与硬脊膜背侧及椎管后壁尤其是黄韧带连接紧密,膜椎韧带可牵拉固定硬脊膜,从而维持脊髓在椎管中的相对位置。另外膜椎韧带可能是颈椎后路手术中硬脊膜撕裂及硬脊膜外出血的解剖学因素,建议相关手术中先予辨认并切断。
郑雪峰史本超杨杰李阳王宇龙丁自海
关键词:颈椎
不同途径联合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硫酸软骨素酶治疗家兔脊髓损伤的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比较不同途径联合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一硫酸软骨素酶修复家兔脊髓损伤(sci)的疗效差异。方法24只SCI家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损伤对照(IC)ffi、椎管内移植(IS)组、静脉移植(Ⅳ)组和动脉移植(认)组,每组6只。后3组分别于SCI后1周经相应途径联合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一硫酸软骨素酶,IC组仅制作损伤模型,不行其他处理。SCI前及SCI后1、2、3、4周通过动物行为学评估、神经电生理检测、荧光示踪技术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比较4组家兔疗效差异。结果(1)改良Tarlov评分:SCI后3周,IA组Tarlov评分与IC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各移植组Tarlov评分明显优于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各组损伤处均有大量空泡形成,相对于IC组,各移植组损伤处空泡较小,并可见部分神经纤维束通过。(3)免疫组化:各移植组神经丝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强于IC组;IS组及IA组表达量明显高于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面积方面,各移植组均低于IC组;而与IS和队组相比Ⅳ组表达面积进一步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荧光双染比较:SCI后4周,各移植组镜下均可见较多的PKH.DAPI阳性细胞。其中IS和认组定植率(28.50%、27.75%)相比Ⅳ组(21.75%)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皮层感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比较:SCI后第3、4周,各移植组潜伏期及波幅均优于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CI后4周,IS组及认组潜伏期及波幅更优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途径移植治疗对于SCI均有明显疗效,其中肋间动脉移植途径及椎管内移植疗效更为明显。
王晶蔡颖谦周晓忠王业杨李超徐汪洋孙鸿涛李高祥姜晓丹李贵涛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