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951900)

作品数:11 被引量:342H指数:10
相关作者:宇如聪李建原韦华陈昊明孙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降水
  • 3篇日变
  • 3篇日变化
  • 3篇夏季
  • 2篇再分析资料
  • 2篇夏季降水
  • 2篇极端降水
  • 2篇降水强度
  • 2篇降水日变化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气温
  • 1篇东南
  • 1篇东南沿海
  • 1篇有机物
  • 1篇有机物分解
  • 1篇再认
  • 1篇中国东南
  • 1篇中国东南沿海
  • 1篇中国夏季降水
  • 1篇日变化特征

机构

  • 9篇中国气象科学...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大理国家气候...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9篇宇如聪
  • 8篇李建
  • 6篇原韦华
  • 3篇陈昊明
  • 2篇孙溦
  • 1篇夏长水
  • 1篇韦钦胜
  • 1篇谢琳萍
  • 1篇傅云飞
  • 1篇王保栋
  • 1篇肖潺
  • 1篇黄伟
  • 1篇陈建芳
  • 1篇戴泽军
  • 1篇曲大鹏

传媒

  • 2篇气象
  • 2篇气象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Scienc...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暴雨灾害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东南沿海午后短时降水极端峰值强度与湿度和地表气温的关联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55个站点的逐时降水、日平均地面温湿场、低空气温露点差及OISST海表温度资料,对午后短时降水的极端峰值强度与湿度和地表气温的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南沿海地区午后短时降水极端峰值强度随气温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变化,日最高气温低于29℃时,峰值强度随气温升高而上升;日最高气温高于29℃时,峰值强度随气温升高而下降。分析水汽条件作用发现,峰值强度在高温条件下随气温的升高而下降的现象与相对湿度变化有关,日最高气温较高时,相对湿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大幅减小。初步分析可知,当陆地达到较高温度并进一步增温时,附近海域海表温度变化不大,使得洋面水汽含量增加较少。在陆地水汽主要来自于海洋的情况下,伴随陆地的进一步升温,地表相对湿度将减小。
孙溦原韦华李建宇如聪
关键词:气候学极端降水地表气温相对湿度
1967-2006年中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强度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12年
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和逐时降水资料,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近40年(1967—2006年)盛夏(7—8月)降水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逐日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主要是由日降水强度增强所致,日降水频次的贡献不显著。结合逐时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发现,东南沿海地区虽然降水日的平均降水时数显著增加,平均逐时降水强度也显著增强。通过按降水持续时数确定的降水事件分类分析发现,短持续降水(≤4 h)平均小时强度显著增强,具体表现为弱小时强度降水减少和强降水增多。长持续性降水(≥15 h)平均小时强度减弱,但降水频次增加。由于长持续性降水的平均小时降水强度远大于短时降水平均小时强度,对整体小时强度增强是正贡献。总之,我国东南沿海盛夏平均降水强度增强主要来自长持续性降水频次的增多、短时强降水频次的增多和短时弱降水频次的减少。
黄伟宇如聪李建
关键词:东南沿海降水强度持续时间盛夏
中国东部夏季持续性降水日变化在淮河南北的差异分析被引量:45
2014年
本文利用1961—2006年我国285站观测的逐时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东部不同地区夏季平均降水日变化随降水持续时间的变化特征.虽然整个东部地区都表现为短时降水峰值较一致地出现在下午17时左右,持续较长时间降水在清晨前后发生峰值降水,但持续性降水日变化的平均峰值时间以淮河为界存在显著南北差异.北部地区的持续性降水峰值主要出现在02—06时前后;南部地区的持续性降水峰值时间出现在06—10时.无论是降水强度或频次的日变化峰值的南北差异均较明显,但降水强度差异更为突出,且主要表现在持续性强降水中.进一步分析发现:一方面北部地区持续性强降水开始时间较南部地区更早;另一方面,北部地区降水从开始到峰值经历的时间更短.最后,对持续性强降水峰值时间南北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
原韦华宇如聪傅云飞
关键词:降水日变化
中国大陆地区小时极端降水阈值的计算与分析被引量:54
2013年
利用广义极值分布和百分位两种阈值确定方法,对我国465个气象站点不同极端程度的小时降水强度阈值进行了分析。广义极值分布结果表明,重现期为2、5、10、50a的降水强度阈值具有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华南沿海阈值最高,长江中下游地区北部、四川盆地西部、华北地区东部次之,云南中西部、华北西部和东北西部阈值相对更低,最小值出现在我国西部地区。百分位法得到的阈值空间分布呈现出与广义极值分布结果较为一致的东南大、西北小的整体特征。考察465站中位数发现,第99.9百分位的强度阈值与二年一遇降水的阈值接近。具体分析各站第99.9百分位降水阈值对应的重现期发现,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重现期大多低于2a;35°N一带重现期长于4a;我国北方和西北部分地区重现期长于8a。
李建宇如聪孙溦
关键词:极端降水广义极值分布
降水过程的不对称性被引量:16
2013年
利用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5~10月的逐时降水数据,通过以降水峰值为中心进行各站的降水事件合成,分析研究降水演变过程的气候特征.分析结果首次揭示了降水过程的不对称性,即降水开始至达到峰值的时间较峰值发生后至降水结束的时间明显偏短.进一步综合考虑不同降水强度、持续时间、峰值发生时间和区域差异的影响后发现:这种不对称性在强降水事件中更为明显;在青藏高原东侧、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等海拔较高且地形复杂的区域更为突出;短时降水事件的不对称性更强,但区域差异很小;持续时间较长的降水事件的不对称性相对稍弱,但东西差异明显;降水峰值出现在下午至前半夜的降水事件的不对称性最强,而出现在上午的最低.另外,降水事件峰值时的降水强度突出,说明降水峰值前后的强度增减都很迅速.上述结果不仅增进了对降水演变过程的认识,同时也为检验数值模式对降水演变过程的模拟能力提供了评估标准.另外,我国中西部地区这种强降水过程的显著不对称性应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御相关工作中给予高度关注.
宇如聪原韦华李建
关键词:降水过程降水事件降水强度
三套再分析资料的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被引量:29
2011年
利用台站观测降水,评估分析了三套再分析(NCEP,ERA40和JRA25)降水资料对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再现能力。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呈现的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较观测存在明显偏差。对比台站观测的白天(08—20,北京时)和夜间(20 08时)降水比例,再分析降水在大部分区域都表现为白天较夜间偏多,NCEP和ERA40在观测降水量最小的上午(08—14时)偏多更为明显,且NCEP模拟的白天和夜间的降水比例在西南地区与台站观测几乎相反。相比之下,三套再分析资料中,JRA25的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日变化与观测最为接近;NCEP的降水强度日变化最接近观测;ERA40可部分再现西南的夜雨特征。
戴泽军宇如聪李建陈昊明
关键词:夏季降水日变化再分析资料
Recognition on the forming-vanishing proces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he hypoxia of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被引量:15
2015年
On the basis of compiled multidisciplinary historical data in 2006-2007 and incorporation of relevant simulation results and re- mote sensing data, we performed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and dissipation process of the hypoxic zone and its distribu- tion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Based on the hydrological circulation dynamics, reproduction of phytoplankton (leading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other factors, we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inves- tigated the generation and dissipation of the hypoxic zone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for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its position, explored the multi-factorial synergistic reactions during the generation and dissipation process of the hypoxic zone, and revealed the controlled mechanism for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hypoxic zone's distribution. Our studies indicate that in the winter and spring seasons, the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of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provides a water body with relatively low contents of dissolved oxygen (DO), which is the background for the formation of a hypoxic zone. After entering into the summer season, the hypoxic zone gradually develops towards the north and becomes mature.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the terrain, local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upwelling of the Kuroshio subsurface water in July-August, the bypoxic zone off the Yang- tze River estuary exhibi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ontinuous distribution in space and has a south and north "dual-core" structure in the inner continental shelf. In addition, there is a hypoxic core in the eastern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The degrees of hypoxia vary for different areas; they are strongest overall in the north, next strongest in the south; they are weakest on the outer continen- tal shelf. In summer, the hypoxic zone in the north is related to the northwar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outhern hypoxic zone and re- sults from local development and intensification. In August, the hypoxic zone in the north r
WEI QinShengWANG BaoDongCHEN JianFangXIA ChangShuiQU DaPengXIE LinPing
关键词:STRATIFICATION
横断山脉中西部降水的季节演变特征被引量:20
2013年
利用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对横断山脉中西部地区的降水季节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地区降水具有独特的季节变化特征:雨季开始早,从第10候前后降水开始迅速增加,至第19候前后就达到第1个峰值;雨季时间长,从第10候前后雨季开始,至第60候雨季结束,雨季持续长达8个月;多峰值特征明显,雨季先后经历3个降水峰值,分别在第19、35、55候前后。通过再分析资料对这一地区风场的季节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这些降水的季节演变特征与这一地区独特地形下风场季节演变密不可分。雨季开始早与第10候起低层西风、南风迅速加强,特别是西风加强有关;第2、3个降水峰值则与西南风,特别是经向南风增强有关。对3个降水峰值时刻的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第1个降水峰值发生时,位势高度东西方向水平差异小,降水主要受西风系统影响,与西风系统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而第2、3个降水峰值分别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东退进程中,位势高度场东高西低,降水主要受西南风控制,并伴有南风辐合,与南风的季节变化相关。
肖潺宇如聪原韦华李建
关键词:横断山脉降水
对三套再分析资料中国大陆地区夏季降水量的评估分析被引量:33
2010年
以中国台站降水为参照,评估分析了三套再分析资料(NCEP/DOE,ERA和JRA)对中国夏季降水场的再现能力。结果显示,三套资料均能基本再现夏季降水量分布的主要特征,亦能较好刻画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内变化特征,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NCEP资料在青藏高原东坡存在一个虚假降水中心,且对中西部和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季节内演变特征再现能力较差;ERA资料降水量系统性偏小,且不能合理描述中西部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JRA资料高估了华南沿海地区的降水量。三套资料均存在高估弱降水、低估强降水的问题。对日降水量≥0.1 mm的降水事件进行TS、BS评分,三套资料的TS评分在0.6左右,BS评分在1.5左右;随着参与评分的降水等级的提升,两项评分都迅速下降,三套资料对暴雨的预报评分都非常低。通过分析可了解当前较先进的数值预报模式在基本真实的环流场强迫下对我国夏季降水的预报能力,认识模式中物理参数化过程导致的模拟偏差,为模式发展和评估提供参照。
李建宇如聪陈昊明原韦华
关键词:降水再分析资料台站资料
长江口外缺氧区生消过程和机制的再认知被引量:27
2015年
通过对2006~2007年长江口外缺氧区多学科历史资料和相关模拟、遥感资料的分析,深入研究了该缺氧区的生消过程和分布形态及其结构,从水文环流动力学、浮游植物繁殖(导致有机物耗氧分解)以及其他因素等角度综合系统探讨了缺氧区生消及其位置季节性变化的机制,阐释了缺氧区生消过程中多因素的协同作用,揭示了缺氧区分布形态和结构的受控机制.研究表明:冬、春季长江口外的水文环境提供了较低溶解氧(DO)含量的水体,是缺氧区形成的前期背景条件;入夏后,缺氧区逐渐向北发育成熟,受地形、有机物局地分解和黑潮次表层水涌升的影响,7~8月份长江口外缺氧区在空间上呈现出不连续的分布特征,其在内陆架具有南、北"双核"结构,并于东部外陆架亦发现一个低氧核心,各部分的缺氧程度也不相同,北部的整体上最强,南部的次之,外陆架上的最弱;夏季北部缺氧区不仅与南部缺氧区的北向分化有关,也是在局地得以发展和加剧的结果,8月达到鼎盛期,9月以后由于层化削弱很快向南退缩并消失;秋季,于南部浙江沿岸存在缺氧区,并在济州岛西南部也形成一DO低值区,但均很快消亡,同时由于所处动力环境的改变还导致外陆架DO低值区外移.跃层强度的变化及其对DO垂向输送阻隔作用的长时间累积效应对缺氧区缺氧程度具有重要影响;长江口外海域层化区域面积、各流系/水团强度和上升流、锋面、浮游植物生物量高值区的季节性变化共同制约着内陆架缺氧区的扩展及其位置的纬向(南北向)移动;黑潮次表层水等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导致外陆架存在一个DO低值核心的原因所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是济州岛西南部海域DO低值区在秋季得以形成的动力学基础.长江口外特殊的海底地形以及泥质区分布对缺氧区的发育亦具有一定影响.长江口外缺氧区的生消�
韦钦胜王保栋陈建芳夏长水曲大鹏谢琳萍
关键词:长江口缺氧区有机物分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