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3079)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徐卫林杨红军欧阳晨曦王维慈祝国成更多>>
相关机构:东华大学武汉科技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6篇聚氨酯
  • 3篇人造血
  • 3篇人造血管
  • 3篇丝素
  • 2篇医用聚氨酯
  • 2篇组织相容性
  • 2篇力学性能
  • 2篇共混
  • 2篇共混膜
  • 2篇力学性
  • 1篇涤纶
  • 1篇血液
  • 1篇织物
  • 1篇织物增强
  • 1篇制备及性能
  • 1篇水性
  • 1篇丝素蛋白
  • 1篇丝素纤维
  • 1篇亲水性
  • 1篇人工血管

机构

  • 5篇东华大学
  • 5篇武汉科技学院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教育部

作者

  • 7篇徐卫林
  • 4篇杨红军
  • 4篇欧阳晨曦
  • 3篇王维慈
  • 2篇许海叶
  • 2篇祝国成
  • 2篇鄢芸
  • 2篇金毕
  • 2篇李毅清
  • 1篇李文斌
  • 1篇李利燕
  • 1篇裘法祖
  • 1篇冯素娟
  • 1篇张震
  • 1篇左丹英
  • 1篇陶咏真
  • 1篇柯贵珍
  • 1篇黄菁菁
  • 1篇刘洪涛

传媒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高分子通报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透析与人工器...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蚕丝粉体改性聚氨酯材料的组织相容性
2009年
目的观察不同蚕丝粉体(sM)配比的改性聚氨酯(PU)材料人造血管的组织相容性。方法将PU与SM按照不同配比混合制成PU—SM薄膜。通过大鼠急性毒性实验、肌肉植入局部反应实验以及材料对细胞RNA合成影响实验,观察不同含量SM对改性PU材料组织相容性的影响。结果PU—SM复合材料经过适当的配比可有效的减低移植物对大鼠的急性毒性,且可降低局部炎症反应,较涤纶材料更为优良。SM比例为50%及70%时的PU—SM复合材料对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总RNA基本不变,从分子水平说明SM配比为50%及70%时,PU—SM复合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得到最大改善。结论经一定比例配比的SM改性PU材料可以改善PU的生物相容性。
欧阳晨曦王维慈徐卫林金毕李毅清裘法祖
关键词:人造血管聚氨酯组织相容性
丝素粉体与医用聚氨酯溶胶共混-热压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
2011年
采用溶胶共混-热压法成功制备出一系列丝素粉体/聚氨酯共混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动态力学分析和拉伸实验对共混膜的形貌、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详细研究了丝素含量对共混膜形貌、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氨酯和丝素粉体间存在一定的氢键相互作用,丝素小颗粒均匀分散在聚氨酯中,形成结构较致密的共混膜。溶胶共混-热压成膜法能够较好地提高二者的共混相容性,其工作提供了一种制备丝素粉体/聚氨酯生物医用材料的新途径。
鄢芸陶咏真徐卫林李利燕
关键词:医用聚氨酯力学性能
聚氨酯与丝素粉体共混膜的血液吸附性被引量:2
2009年
背景:为了改善医用聚氨酯的亲水性和血液相容性,利用共混的方法制备聚氨酯/丝素粉体共混膜,但是粉体的加入会显著提高共混膜的吸水性,因此会影响体外血液相容的表征。目的:观察丝素粉体的加入对聚氨酯/丝素粉体共混膜亲水性和血液吸附性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8/10在武汉科技学院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医院实验室完成。材料:蚕丝纤维由浙江桐乡市思源纺织有限公司提供,医用聚氨酯由DOWChemical公司提供。方法:将蚕丝纤维在质量浓度为10g/L,浴比为1∶20的Na2CO3溶液中煮沸3h,洗涤晾干后利用自制磨盘磨制成乳白色粉体而得到非水溶性丝素粉体。将丝素粉体加入到聚氨酯溶液中利用液体交换的方法制备了不同丝素粉体含量(0%,10%,30%,50%,70%)的聚氨酯与丝素粉体共混膜。主要观察指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共混膜表面形貌。计算单位体积共混膜上吸附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数量。结果:当丝素粉体含量在50%以下时,丝素粉体被包含在聚氨酯大分子中间。当丝素粉体含量在70%时,丝素粉体均匀分布在共混膜表面。随着丝素粉体含量的增加,共混膜吸附血液各组分数量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共混膜吸附血液的量增加,直到达到动态平衡。在吸附动态平衡过程中,血小板的吸附量下降,主要归功于丝素粉体对其他细胞吸附能力要强于血小板。结论:丝素粉体加入可以明显改善材料的亲水性,并且随着丝素粉体含量的增加,共混膜对血液的吸附能力增强。
冯素娟徐卫林欧阳晨曦杨红军许海叶王维慈
关键词:聚氨酯共混膜亲水性血液
小口径医用聚氨酯人造血管径向顺应性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比较小口径医用聚氨酯人造血管在干法制作与湿法制作方法下的微观形态和径向顺应性,探讨管径大小所管壁厚度对血管顺应性的影响,分析接枝血管中不同部位的顺应性差别。方法通过在玻璃棒模具上复合均匀厚度的聚氨酯膜,制作出小口径聚氨酯人造血管。在自行搭建的顺应性测试回路装置中测试得到压力与直径的关系,依据ISO7198国际标准计算出人造血管的径向顺应性。结果干法制作的聚氨酯人造血管表面与截面均很致密,湿法制作的聚氨酯人造血管的截面呈微孔结构;随着人造血管管径的增大,顺应性逐渐增大;随着管壁厚度的增加,顺应性逐渐减小;人造血管的接口处的径向顺应性波动较中间处大;湿法制作的人造血管顺应性要优于干法制作的人造血管顺应性。结论医用聚氨酯制作的小口径人造血管具有良好的径向顺应性,是很有前景的小口径血管代用品材料;影响顺应性不匹配的因素有很多,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祝国成杨红军徐卫林李文斌
关键词:聚氨酯人造血管力学性能
纬编织物增强小口径丝素聚氨酯人造血管的力学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通过在涤纶/氨纶管状织物上复合丝素/聚氨酯的方法制作一种复合结构的小口径人造血管,这种复合结构的人造血管截面显现多微孔结构,并且微孔分布均匀,内表面也较光滑。力学测试的结果表明,随着管壁厚度的增加,人造血管的断裂强力、断裂功和初始模量都上升;随着氨纶含量的增加,人造血管的断裂功和初始模量下降,但断裂伸长和断裂强力先增大后减小;随着丝素粉体含量的增加,所有测试的力学性能指标均有所下降。
祝国成杨红军欧阳晨曦徐卫林张震鄢芸
关键词:聚氨酯管状织物人造血管
高分子人工血管材料大鼠肌肉内的急性期反应被引量:5
2010年
本实验研究临床常用的几种人造血管生物材料在大鼠体内引起的急性期组织反应,并与自主研发的丝素蛋白改性聚氨酯(Silk fibroin-polyurethane(1:1),SF-PU(1:1))材料相比较,以期找出组织相容性最佳的材料。将涤纶(Dacron)材料、膨化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rafluoroethylene,e-PTFE)材料、聚氨酯(Polyurethane,PU)材料、以及丝素蛋白改性聚氨酯复合材料(SF-PU(1:1))埋植入大鼠肌肉内,通过大鼠急性毒性实验、肌肉植入局部组织反应实验、局部组织切片染色、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探讨几种材料对大鼠的局部及全身影响,研究比较各组材料的组织相容性。结果表明:涤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较差;其余各组材料的局部组织炎性反应较轻,且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故认为涤纶作为临床上常用的人造血管材料组织相容性最差,所研发的SF-PU(1:1)材料及另两种临床上常用的e-PTFE材料和PU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较好,尤以SF-PU(1:1)材料的组织相容性最好,结合SF-PU(1:1)优异的物理性能,在小口径人造血管的研制方面有很大的研究前景。
王维慈金毕欧阳晨曦李毅清徐卫林杨红军许海叶
关键词:丝素蛋白涤纶人工血管组织相容性
仿丝素纤维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9年
简要回顾了外观和形态仿蚕丝发展技术,重点分析了结构仿蚕丝丝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了结构与功能仿丝素纤维的途径、方法和存在的困难,包括丝素再生、聚氨基酸合成、聚氨基酸与非肽片段共聚物合成、基因工程法仿丝素蛋白质的合成及其纤维化等。基于天然大分子蚕丝丝素与合成高聚物聚氨酯同时具有类似的酰胺链结构和微相分离的聚集态结构,提出了以含有丝素特征寡肽片段的特殊聚氨酯仿丝素纤维的可行性构想,以期有助于蚕丝合纤化。
刘洪涛徐卫林黄菁菁左丹英柯贵珍
关键词:丝素聚氨酯仿生纤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