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40041)

作品数:5 被引量:41H指数:4
相关作者:李日辉张训华王中波陈晓辉蓝先洪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层
  • 2篇第四纪
  • 2篇东海外陆架
  • 2篇外陆架
  • 2篇晚第四纪
  • 2篇陆架
  • 2篇南黄海
  • 2篇环境意义
  • 1篇地层结构
  • 1篇地层研究
  • 1篇新仙女木
  • 1篇新仙女木事件
  • 1篇拾取
  • 1篇示踪
  • 1篇泥质
  • 1篇浅地层
  • 1篇浅地层剖面
  • 1篇周边海域
  • 1篇钻孔
  • 1篇物源示踪

机构

  • 5篇青岛海洋地质...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4篇张训华
  • 4篇李日辉
  • 4篇王中波
  • 3篇张志珣
  • 3篇杨守业
  • 2篇陈晓辉
  • 2篇蓝先洪
  • 1篇梅西
  • 1篇印萍
  • 1篇李杰
  • 1篇李铁刚
  • 1篇王红霞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东海外陆架晚第四纪地层研究的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正>1.引言近年来,国际上边缘海海洋地质研究的一个热点是运用高分辨率地球物理剖面(浅地层剖面或单道地震剖面),结合钻孔岩芯的年代地层学、岩相学、微体古生物等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大陆架第四纪地层的形成与演化,重建沉积体系...
王中波杨守业张志珣顾兆峰
文献传递
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区DLC70-3孔稀土元素及环境意义被引量:10
2011年
通过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北缘DLC70-3孔沉积物全岩组分的∑REE、分布模式和分异参数及其他地球化学相关指标的分析,讨论了沉积物物源以及w(∑REE)变化的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LC70-3孔沉积物稀土元素上陆壳标准化分布模式均为轻稀土元素适度富集缓右倾斜型、Eu呈负异常模式,与现代黄河沉积物的分布模式一致;[w(Gd)/w(Yb)]UCC-[w(La)/w(Yb)]UCC、w(LREE)/w(HREE)-w(EREE)分异参数特征也与现代黄河沉积物较为一致,而与朝鲜半岛河流沉积物有着明显不同;结合判别函数FD,推测DLC70—3孔沉积物来源主要为黄河沉积物;此外,w(∑REE)纵向变化幅度较大,在99.49~237.22μg/g间,平均值为192.96μg/g(不含Y),纵向变化与化学蚀变指数CIA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w(∑REE)高值对应CIA高值,反之亦然,说明w(∑REE)变化受到源区化学风化作用控制,其变化可以很好地指示源区的化学风化强度。
梅西张训华李日辉
关键词:南黄海稀土元素化学风化
东海外陆架晚第四纪若干沉积学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4
2012年
我国东海陆架尤其外陆架的晚第四纪沉积地层、古河道沉积与下切河谷充填沉积、潮流沙脊沉积研究等已经取得较多研究成果,综述已有的研究认识和关键科学问题,讨论地层研究中的氧同位素2期和4期地层划分出现的争议、不同的地层演化模式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末次冰盛期古河道的存在与演化、东海陆架冰后期潮流沙脊成因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观点,提出未来东海外陆架晚第四纪沉积学研究的思路和工作展望。
王中波杨守业张志珣李日辉蓝先洪印萍张训华
关键词:晚第四纪东海外陆架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碎屑石榴石化学组成及物源示踪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对南黄海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单颗粒碎屑石榴石进行电子探针测试,确定其化学组成特征及2种主要的石榴石组合,即分布在中北部的低Mg高Mn的中低级变质岩和接触变质岩组合、中南部高Mg低Ca的中—高级变质岩组合,根据石榴石在物源端元三角形图解中的分布,探讨其物源组成,将研究区划分出3个物源相应区,分别是长江物源相应区、黄河物源相应区和二者之间的混合过渡区域。此外,近岸的山东半岛等近源物质对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的石榴石组成也有影响。
王中波杨守业王红霞张志珣
关键词:南黄海化学组成物源示踪
渤海海峡及周边海域浅地层结构及地层声速的拾取被引量:11
2012年
通过系统分析渤海海峡及周边海域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与3口钻孔的资料,将研究区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T0、T1、T2、T3、T4、T5、T6、T7、T8共9个反射界面及SU11、SU12、SU13、SU2、SU3、SU41、SU42、SU43、SU5共9个声学地层单元,SU1地层单元对应全新世海相沉积,其底界为一海进侵蚀面,削蚀对应晚更新世晚玉木冰期陆相沉积的SU2地层单元。SU3地层单元对应晚更新世晚玉木间冰期的海相沉积,通过侵蚀间断面与上覆SU2呈不整合接触。SU41地层单元对应晚更新世早玉木冰期晚期的陆相沉积,SU42地层单元对应晚更新世早玉木亚间冰期的海相沉积,与上覆SU41呈侵蚀不整合接触,SU43地层单元对应晚更新世早玉木冰期早期的陆相沉积,其顶界面为海进侵蚀面,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SU5对应晚更新世玉木—里斯间冰期的海相沉积。对比分析浅地层剖面地层单元与钻孔沉积地层,确定了研究区海底面之下不同地层单元对应的平均声学速度,为后续的地层层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区"海侵-海退-海侵-海退-高水位"的沉积过程,决定了地层平均声速随深度自下而上呈现由高-低-高-低的变化模式。
陈晓辉张训华李铁刚李日辉王中波
关键词:浅地层剖面钻孔地层结构渤海海峡
晚更新世末北黄海中部硬质粘土层的形成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14
2014年
北黄海中部晚更新世末以来低海面时期发育的硬质粘土层是古环境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文章运用沉积学、孢粉学和年代学等方法,从样品中提取出了可指示北黄海硬质粘土层成因的孢粉、藻类化石,并揭示了其记录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特征。研究表明,该硬质粘土层的形成年龄介于12602~10357cal.aB.P.之间,年代上与发生在12.9~11.6ka期间的末次冰消新仙女木气候回冷事件相吻合,与不同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北黄海泥炭层为同一时期的沉积,可作为新仙女木事件在北黄海陆架响应的一个重要证据。高含量淡水藻类(环纹藻、盘星藻)与香蒲的存在表明北黄海硬质粘土层的形成环境主要为淡水水域,而硬质粘土层中藜科-蒿属的存在指示其形成期间间或受到海水的影响,其上下层段海生沟鞭藻含量的增加说明硬质粘土层沉积初期及形成后期海水作用的增强,淡水藻类与陆生植物孢粉此消彼长的变化规律反映了硬质粘土层形成的阶段性特征。硬质粘土层中蒿属-香蒲-松-禾本科-单缝孢和松-蒿属-禾本科-单缝孢-香蒲孢粉组合表明研究区当时处于寒冷而湿润的环境,低地为以河流湿地为主的平原草甸,周边山地有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北黄海晚更新世末期形成的硬质粘土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同期形成的硬质粘土层孢粉藻类组合中均出现高含量的淡水藻类化石,而差异性体现在前者存在一定比例的蒿属藜科植物花粉,主要由两者所处的纬度不同所致。
陈晓辉李日辉蓝先洪张训华李杰
关键词:新仙女木事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