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10103195)

作品数:13 被引量:78H指数:5
相关作者:李凤日雷渊才朱光玉唐守正刘兆刚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篇植被
  • 2篇植物
  • 2篇白刺
  • 1篇序贯抽样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图像
  • 1篇珍稀
  • 1篇珍稀植物
  • 1篇植被调查
  • 1篇森林资源
  • 1篇森林资源清查
  • 1篇沙地
  • 1篇沙漠边缘
  • 1篇沙漠植被
  • 1篇数学形态
  • 1篇数学形态学
  • 1篇图像
  • 1篇种间
  • 1篇种间联结
  • 1篇种群

机构

  • 7篇东北林业大学
  • 4篇中国林业科学...
  • 4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国家林业局中...

作者

  • 5篇李凤日
  • 4篇朱光玉
  • 4篇雷渊才
  • 3篇唐守正
  • 2篇徐兰英
  • 2篇刘兆刚
  • 2篇吕勇
  • 1篇胥利红
  • 1篇陈振雄
  • 1篇王鹤智
  • 1篇李新建
  • 1篇宋英春
  • 1篇李智叁
  • 1篇舒扬

传媒

  • 5篇林业科学
  • 3篇植物研究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森林工程
  • 1篇生物数学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乌兰布和沙漠天然白刺种群及主要伴生种种间关联性研究被引量:34
2008年
采用2×2列联表,运用方差比率法(VR)、2χ统计量检验、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指标,以关联测度指标(OI、DJ、JI)为参考,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布和沙漠天然白刺(Nitraria tangtorum)种群及其伴生种的种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然白刺种群内8个主要物种总体关联性表现为无关联。在全部的28个种对中,15个种对表现为正联结,13个种对间表现为负联结。种对中除白刺—沙蒿表现为显著负联结外,其他种对间联结性均不显著。主要物种白刺与草本,草本与草本之间趋向独立分布。通过对天然白刺种群总体以及种间的关联性研究,为构建稳定的沙漠植物群落、恢复重建沙漠地区的植被、改善沙漠地区生态格局提供理论指导。
李智叁李凤日
关键词:种间联结种群
不跨越边界基于Horvitz-Thompson估计量的分层自适应群团抽样被引量:2
2010年
提出一种新的不跨越边界的基于Horvitz-Thompson估计量的分层自适应群团抽样方法,给出其估计量公式,并证明其无偏性。将9种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简单随机抽样、基于修正Hansen-Hurwitz估计量的ACS、基于修正Horvitz-Thompson估计量的ACS、跨越边界基于Hansen-Hurwitz估计量的ACSI、跨越边界基于Hansen-Hurwitz估计量的ACSII、不跨越边界基于修正Hansen-Hurwitz估计量的ACS、跨越边界基于修正Horvitz-Thompson估计量的ACS、不跨越边界基于修正Horvitz-Thompson估计量的ACS)应用于中国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植被花棒密度调查,并对比9种抽样方法精度。结果表明:不跨越边界的基于Horvitz-Thompson估计量的分层自适应群团抽样的效果最佳;分层的抽样方法比不分层的抽样方法效率要高。
朱光玉唐守正雷渊才
关键词:花棒
乌兰布和沙漠天然白刺适应性群团抽样技术的研究
2010年
以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天然白刺为具体研究对象,对不同抽样方法获取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适应性标准大于等于占位单元平均数时,适应性群团抽样比简单随机抽样更有效,并且可以保证估计精度;初始抽样比例越大,总体均值估计值和抽样相对效率越稳定.在该研究区域采用二阶适应性群团抽样,可以达到估计精度,但与简单随机抽样和适应性群团抽样相比效率偏低.
徐兰英李凤日
关键词:相对效率
内蒙古磴口县沙化地区主要草本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被引量:8
2008年
以内蒙古磴口县境内的主要草本种群为研究对象,用5种聚集度指标调查沙化地区优势种群在不同样地中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蓼子朴(Inulasal soloides)和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种群是以聚集分布为主,聚集分布主要是由外界因素与物种本身特性共同引起的;猪毛菜在部分低密度样地呈现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Iwao的M*-回归模型和Taylor指数公式进一步测定表明,芦苇、蓼子朴和猪毛菜种群个体间相互排斥,且聚集强度都具有密度依赖性。抽样技术结果证明:密度越大,芦苇和猪毛菜的理论抽样数就越小;蓼子朴则相反。
舒扬刘兆刚杨素芝
关键词:草本植物抽样技术沙地
基于航空影像的沙漠典型灌木数字测量
2009年
基于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拍摄的1∶5000数字航空相片,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VirtuoZo系统IGS数字测图方法,选择研究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稀少且呈群团状的灌木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为对象,在建立的立体像对上进行测量,获得了沙丘上白刺高度、东西直径、南北直径、面积、周长和覆盖度6个因子的内业图测数据,并与外业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面积的精度为71.7%,其他5项均大于90%,精度较高;同时分析了内业测图误差原因。结果表明:利用航片进行沙漠地区三维立体植被测量方法可行,内业测量精度达到了林业调查的要求。太阳方位角和判读员的经验是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胥利红李凤日
关键词:VIRTUOZO
适应性群团抽样技术方法和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9年
从3个方面概述适应性群团抽样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分析影响适应性群团抽样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最初抽样方法的设计、网络的大小和数量、标准值的大小和邻域形式的设计;2)介绍适应性群团抽样的不同设计、试验模拟研究和估计方法;3)概述适应性群团抽样技术在稀疏群团分布的鱼类、鸟类和植被资源的调查应用研究。最后,指出适应性群团抽样技术在生态因子和资源调查应用研究方面的发展趋势。
雷渊才唐守正
关键词:自助法
乌兰布和沙漠灌木种群空间格局研究被引量:13
2007年
应用地统计学中半方差函数,研究了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主要4种灌木种群的空间格局。在巴彦高勒镇西南设置一个1 000 m×1 000 m的样方,将样方划分为1600个25 m×25 m的格子,记录各格子内出现的物种及其平均冠幅。运用地统计软件GS+for Windows计算样地各灌木种群的各向同性半方差函数的参数,并绘制其克立格(Kriging)图。从各向同性的半方差模型的参数来看,柽柳(Tamarix chinensis)属于聚集性分布的球型模型,其空间结构比率高,这表明在这一地区柽柳的冠幅分布变化较小,25 m的抽样步长合适;而白刺(Nitraria tangtorum)属于聚集性分布的指数模型,其空间结构比率比较低。本研究成果为沙漠地区植被的抽样调查提供了基础。
宋英春李凤日
关键词:半方差函数
阈值分割和数学形态学在遥感图像边缘提取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9年
以乌兰布和沙漠的航空遥感图像为基础,对其阈值分割,并选取适当的结构元素进行数学形态学的运算,从而达到对遥感图像边缘提取的目的。利用Matlab 7.0软件对研究区域进行图像处理分析,通过提取的边缘和原始图像对比,验证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稀少且呈群团状大样地植被调查提供技术参考。
王鹤智刘兆刚
关键词:阈值分割数学形态学遥感图像
两阶段自适应群团抽样在沙漠边缘植被调查中的比较被引量:1
2010年
两阶段自适应群团抽样(two-stageACS)是一种新兴自适应群团抽样(ACS)设计,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自适应群团抽样最终样本量不确定的缺陷。概述两阶段自适应群团抽样方法的技术思路和原理。以实地调查的花棒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4种两阶段自适应群团抽样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不跨越边界的基于Horvitz-Thompson估计量的两阶段自适应群团抽样的效果最佳。
朱光玉雷渊才
基于分形理论下的沙漠植被适应性群团抽样技术被引量:1
2009年
以乌兰布和沙漠的白刺沙丘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分形理论将遥感数据和实际调查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适应性群团抽样技术的研究。基于分形理论建立描述白刺沙丘周长和面积关系的线性回归方程,利用周长估计了白刺沙丘的面积,估计精度达89.8%。在沙丘面积估计值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应性群团抽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适应性标准(每个样方内白刺沙丘的面积)等于50m2时,即接近含有白刺沙丘的样方均值时,适应性群团抽样的估计精度最高达到97.9%,适应性群团抽样效率是简单随机抽样效率的5.56倍。这一研究为沙漠地区具有群团分布特点的植被提供更有效的调查方法。
徐兰英李凤日
关键词:分形白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