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21120826)
- 作品数:2 被引量:48H指数:2
- 相关作者:马建中田华刘洪利李维亮颜鹏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市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中国中东部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被引量:31
- 2005年
- 分析了MODIS卫星资料反演的2001年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该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2001年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一带及两广等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大。各季光学厚度变化不同,全年以春季最大。地面温度响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季节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冬、春、秋季南方降温幅度明显,夏季北方降温幅度明显。就区域平均而言,2001年中东部地区晴空时气溶胶辐射强迫以春季最大,达-34.53W/m2;夏季次之,达-22.76W/m2;冬季再次,达-22.57W/m2;秋季最小,达-20W/m2。地面降温则以冬季最大,达-0.65℃;秋季次之,达-0.37℃;春季再次,达-0.34℃;夏季最小,达-0.09℃。
- 田华马建中李维亮刘洪利
- 关键词:硫酸盐气溶胶气候效应数值模拟中尺度数值模式资料反演
- WMO区域本底站气溶胶特征分析被引量:17
- 2006年
- 文章通过2002年8月12~27日和2003年7月20日~8月1日在浙江临安县的WMO区域空气污染本底站临安站所采集的气溶胶样品的质量浓度,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元素碳(OC/EC)及部分化学元素的特征分析,并与1991年夏季(8月22~28日)气溶胶的某些特征比较,初步研究结果为:1991年至2003年夏季的气溶胶TSP,PM11和PM2.1浓度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但是PM11/TSP和PM2.1/PM11则有增加的趋势。1991年、2002年和2003年PM11/TSP的值为90%左右,PM2.1/PM11分别为46.52%,69.33%和72.29%,说明气溶胶以小粒子为主,小粒子又以细粒子为主。1991年、2002年和2003年浓度最高的离子为SO4^2-,其次为NH4^+。其中SO4^2-占所测离子浓度的百分数分别为65.39%,57.75%和57.27%,并且主要以(NH4)2SO4,(K)2SO4和(Na)2SO4的形式存在。各离子浓度占所测离子浓度的百分数基本上不随年代变化,具有一定稳定性。2002年和2003年气溶胶中的OC浓度分别为29.91μg/m^3和14.14μg/m^3,均为各自的组分之首。2002年和2003年OC的比值PM2.1/PM11分别为64.63%和77.71%,EC的比值PM2.1/PM11分别为69.89%和87.17%,可见气溶胶中OC和EC主要存在于PM2.1的粒子中。元素富集因子分析表明,自然源与人为源对气溶胶中的元素都有重要的贡献。主因子分析结果显示PM2.1和PM11元素源基本相同,自然源主要是地壳、土壤尘和海盐,人为源主要是煤飞灰(煤和焦碳)、冶炼工业和道路机动车辆的排放、废物处理、垃圾焚烧及建筑工业粉尘等。
- 杨东贞颜鹏张养梅徐敬王淑凤
- 关键词:化学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