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XW001)

作品数:7 被引量:96H指数:5
相关作者:姜红黄伟迪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媒介
  • 2篇新闻
  • 2篇媒体
  • 2篇话语
  • 1篇新媒介
  • 1篇新媒体
  • 1篇新闻传播
  • 1篇新闻传播学
  • 1篇新闻观
  • 1篇新闻观念
  • 1篇舆论
  • 1篇政治传播
  • 1篇中国报刊
  • 1篇社会化
  • 1篇社会化媒体
  • 1篇视频
  • 1篇受众
  • 1篇思想史
  • 1篇思想史视野
  • 1篇网络

机构

  • 6篇安徽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作者

  • 5篇姜红
  • 1篇黄伟迪

传媒

  • 2篇现代传播(中...
  • 1篇国际新闻界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年份

  • 3篇2019
  • 3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现代中国报刊“期待受众”的话语转换被引量:1
2019年
报刊作为人类精神的集合体,联结着人与人的关系。现代中国面临着从"建国"、"启蒙"到"救亡"的时代变奏,新闻传播话语体系中的"期待受众"也随之历经了由"国民"、"公民"、"大众"到"人民群众"的角色更迭。在民族与时代的双重选择下,"大写的人"逐渐被发现。现代中国报刊不仅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历史中不同阶段的"人"的培育者。
姜红
关键词:报刊受众媒介话语
新媒介形态下新闻传播学话语体系的转型被引量:13
2017年
当下中国,新媒介正在重构我们的观念,新闻传播学话语体系也要经历一场范式革命。本文认为,话语体系的重构需要在研究视野上警惕学术"内卷化",以跨学科、本土化和话语创新的姿态走向开放社会科学。重思人与媒介、人与人的关系,将过去以"事"为中心的研究领域拓展至以"人"为中心的领域。转变话语模式,从传统以"报学"为主的"线性"话语模式和理论体系,转向以"网学"为对象的"网状"话语模式及研究问题。在研究进路上,由过去相对孤立的、静态的文本研究,转向多元的、动态的、注重行动的实践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姜红
关键词:话语体系内卷化
再组织化:新媒体内容的生产实践--以梨视频为例被引量:16
2017年
基于对资讯类短视频平台梨视频的观察,发现原有的组织结构与方式并非完全被消解,而是按照新的生存规则逐渐演化成新的组织形态。梨视频甜甜圈式的生产结构呈现出扁平化特征,通过引入"产品经理人"进行分层治理,并利用个体资源的差异化构成进行网络布局,形成高度组织化的拍客群体;梨视频通过提供组织支持,对拍客进行专业重塑,使个体资源内化到网络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特有的内容生产逻辑和业余者共同体,产生新的传播边界;从筛网式的开放性边界到自然组织系统的协作生产以及理性组织结构在深加工区域的保留,新媒体的再组织化结构呈现出融合的趋势。
黄伟迪
关键词:网络实践
“讲故事”:一种政治传播的媒介化实践被引量:33
2019年
媒介化背景下,媒介与政治的互动更为频繁,"讲故事"作为一种媒介逻辑,逐渐渗入政治实践,成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内容。从"讲好中国故事"到"习近平讲故事","讲故事"既是一种政治领域的媒介实践,亦是一种政治实践的理念创新,在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国内舆论导向的引领等方面皆有积极意义。作为中国故事的"主讲人",习近平审势度时、因势利导,把握建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介逻辑,其故事讲述叙事轻灵、回归口语、诉诸情感并重视互动,实现了宏大与微末、理性与情感、主体与客体的互融。可以说,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中的"讲故事"打破了一系列二元对立,在根茎状盘根错节的网络化社会中,推动了政治传播的社会抵达。
姜红印心悦
关键词:政治传播媒介化
思想史视野下的新闻观念研究
2019年
与"纯粹"的历史研究相比,思想史或观念史的研究更容易发现问题。西方形成了以"内在的或固有的观念史"观、"情(语)境论的研究"(contextualist approach)的思想史观,以及试图综合内在与外在的"人与观念"(men and ideas)的史观三种主流研究范式,而国内学者对新闻思想中的现代观念和报刊观念的研究也已取得重要开掘和成果。对于中国新闻观念的书写来说,具备跨学科意识、情境化理解、当代视野和本土立场,同时开展多元对话,避免观念先行,或是方法论上的新突破。
姜红开薪悦
关键词:观念史思想史新闻观念方法论
“可见性”赋权——舆论是如何“可见”的?被引量:28
2017年
关于"舆论是否可能"的问题一直受到广泛争议。2013年,学者丹尼尔·戴扬(Daniel Dayan)针对当下公共空间领域发生的转向,尝试将"可见性"作为媒介研究的新路径,这种分析框架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新媒体环境下的问题研究。循着这样的思路去重新审度"舆论"的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本体,其内涵与特征也将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在面对互联网带来的传播革命时,与其争执不休于"舆论是否可能",不如认真思考"舆论是如何‘可见’的"。
姜红开薪悦
关键词:舆论公众公共领域社会化媒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