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0598)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兰玲于静刘博伟刘冉袁媛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祖细胞
  • 6篇纤维化
  • 6篇内皮
  • 6篇内皮祖细胞
  • 6篇肝纤维化
  • 4篇肝纤维化大鼠
  • 3篇细胞移植
  • 3篇骨髓
  • 2篇源性
  • 2篇髓源性
  • 2篇逆转
  • 2篇逆转作用
  • 2篇骨髓源性
  • 2篇骨髓源性内皮...
  • 2篇和肝
  • 2篇肝脏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新生
  • 1篇炎症
  • 1篇荧光

机构

  • 5篇河南省人民医...
  • 3篇河南大学
  • 3篇郑州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郑州市儿童医...
  • 1篇锦州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兰玲
  • 4篇刘博伟
  • 4篇于静
  • 2篇刘冉
  • 2篇袁媛
  • 1篇陈源文
  • 1篇贾长河
  • 1篇张昊
  • 1篇李定国
  • 1篇孙超

传媒

  • 2篇中华实用诊断...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白细胞介素10基因修饰干细胞移植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炎症和肝再生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修饰骨髓源性肝干细胞(BDLSC)移植对大鼠纤维化肝脏的炎症反应和肝再生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4组:(1)正常组(10只):皮下注射澉榄油3ml/kg,2次/周,首剂加倍,共注射8周;(2)模型组(16只):皮下注射体积分数40%CCl4和橄榄油(CCl4:儆榄油=2:3),3ml/kg,注射次数和时间同正常组,于第4周末经门静咏分支输注1ml无菌等渗盐水(NS);(3)BDLSC组(12只):造模方法同模型组,于第4周末经门静脉分支输注BDLSC 1ml(每毫升NS含BDLSC 2×10^5个),后续处理同模型组;(4)BDLSC/IL-10组(12只):造模方法同模型组,于第4周末经门静脉分支输注IL-10基因修饰BDLSC 1ml(每毫升NS含BDLSC 2×10^5个),后续处理同模型组。大鼠于造模第8周末处死,留取肝组织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肝组织IL-10、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mRN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的表达。根据不同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DLSC能顺利种植于肝内,并至少维持4周。大鼠肝组织的IL-10/TNF-α比值,模型组为0.05±0.01,正常组为0.26±0.04(F=57.538,P〈0.01),BDLSC/IL-10组为0.68±0.21,BDLSC组为0.08±0.03,模型组比正常组明显降低,BDLSC/IL-10组比正常组明显升高。单纯BDLSC移植未能改善IL-10/TNFα比值降低情况。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炎症反应重,BDLSC组炎症有所减轻,BDLSC/IL-10组的肝组织形态接近正常组。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的肝细胞生长因子mRN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增强,分别为0.0049±0.0009和8511.80±4560.34,F值分别为84.945和82.376,P�
兰玲陈源文孙超刘博伟孙巧玲李定国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细胞移植
CM-Dil标记肝纤维化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实验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建立CM-Dil荧光标记的肝纤维化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的方法。方法 Wistar大鼠16只,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分离培养肝纤维化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M-Dil荧光进行标记内皮组细胞,对照组未进行标记。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CM-Dil荧光标记率,观察2组细胞生长状态和细胞动力学。结果实验组CM-Dil标记的细胞呈红色荧光,标记阳性率为96.95%;实验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与对照组比较,生长曲线无明显改变。结论 CM-Dil可在体外成功标记肝纤维化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
刘冉兰玲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肝纤维化
内皮祖细胞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1年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可在损伤信号诱导下迁移至损伤局部进一步增殖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和修复,还可参与心脏、肝脏、肺部和肾脏等单个器官障碍时的修复。本文就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其功能与应用等方面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刘冉兰玲于静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
来源于肝纤维化环境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逆转作用被引量:2
2017年
背景:理论上,从肝纤维化大鼠骨髓中提取经过体内病理环境"筛选"作用后的内皮祖细胞,应更能适应肝纤维化微环境,移植入纤维化肝脏后应更倾向于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参与肝内血管重建。目的:探讨来源于大鼠肝纤维化体内环境的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n=8)皮下注射橄榄油,2次/周;模型组(n=10)皮下注射四氯化碳3 m L/kg,2次/周,首剂加倍,分别于第2,3,5周末尾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实验组(n=10)皮下注射四氯化碳3 m L/kg,2次/周,首剂加倍,分别于第2,3,5周末尾静脉输注肝纤维化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悬液。注射6周末,进行肝功能、凝血功能、肝组织相关蛋白及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与结论:(1)肝组织病理:模型组肝组织呈广泛而严重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门静脉和中央静脉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汇管区扩大及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等均有所减轻;(2)肝组织相关蛋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和Ⅲ型前胶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和Ⅲ型前胶原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水平升高(P<0.05);(3)肝功能、凝血功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功能、凝血功能严重受损(P<0.05);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肝功能明显改善(P<0.05);(4)结果表明:来源于肝纤维化体内环境的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肝脏血管新生来实现的。
刘冉兰玲刘博伟袁媛秦凌云于静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肝纤维化细胞移植血管新生
内皮祖细胞和肝干细胞联合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逆转作用被引量:2
2018年
背景:目前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BM-EPCs)或骨髓源性肝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hepatocyte stem cells,BDHSCs)移植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较多见,但二者联合移植治疗肝纤维化的报道却罕见。因此设想将具有血管形成作用的BM-EPCs和具有肝细胞再生作用的BDHSCs联合移植,可发挥双重抗纤维化作用。目的:探讨BM-EPCs和BDHSCs联合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逆转作用。方法:利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6周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通过体外诱导培养获得肝纤维化大鼠来源的BM-EPCs,通过磁珠分选获得肝纤维化大鼠来源的BDHSCs。将两种细胞经尾静脉、门静脉分支输注移植到肝纤维化大鼠体内,观察其对肝纤维化程度和肝脏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与结论:①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单纯BDHSCs或BM-EPCs移植,以及两者联合移植均能抑制胶原纤维的形成。但肝纤维化分期评分结果显示,仅BM-EPCs/BDHSCs联合移植能明显改善肝纤维化程度,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BM-EPCs/BDHSCs联合移植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5项指标水平显著改善(P<0.05),与正常组水平相当;③结果表明,来源于肝纤维化大鼠的BM-EPCs/BDHSCs联合移植治疗肝纤维化有显著疗效,优于单一类型细胞移植。
郭灿灿兰玲刘冉秦凌云刘博伟徐梦阳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肝干细胞细胞移植肝纤维化干细胞
骨髓内皮祖细胞输注后在肝纤维化大鼠肝脏内的示踪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建立PKH26荧光标记肝纤维化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PC)的方法,观察PKH26标记的EPC输注后在肝纤维化大鼠肝内的迁移和分化情况。方法分离和培养肝纤维化大鼠骨髓源性EPC,并在体外进行PKH26荧光标记,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KH26的标记率,并观察荧光标记对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将PKH26荧光标记的EPC经尾静脉输注入肝纤维化大鼠体内,观察其在大鼠肝内的迁移示踪情况,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结果PKH26标记的细胞呈红色荧光,标记率为96.65%;PKH26标记的EPC生长状态良好,与未标记的EPC相比,生长曲线基本一致;EPC迁移入肝后主要存在于沿纤维分布的血管内皮和肝小叶内的窦内皮,并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D31和vWF。结论PKH26可在体外成功标记肝纤维化大鼠骨髓源性EPC,该细胞输注入肝纤维化大鼠体内后,可迁移至肝内血管周围,并向成熟的内皮细胞分化。
兰玲于静刘冉刘博伟张昊袁媛贾长河
关键词:肝纤维化内皮祖细胞PKH26荧光抗体技术
肝纤维化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的培养及鉴定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建立肝纤维化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的体外培养体系,为自体细胞移植促进肝血管再生、治疗肝纤维化提供合适的供体细胞。方法 Wistar大鼠皮下注射CCl4,制作肝纤维化模型;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肝纤维化大鼠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并用差速贴壁培养法进行体外诱导培养成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和纯度,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结合荆豆凝集素双荧光染色鉴定其吞噬功能,血管网形成实验鉴定其成血管功能。结果细胞培养14 d后呈现铺路石样结构;EPCs(63.9%±2.15%,P<0.05)为CDl33/VEGFR2双阳性细胞;,EPCs具有成熟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并能形成稳定的血管网样结构。结论利用本实验室培养体系,肝纤维化大鼠骨髓细胞能被成功诱导培养为具有特征性表型和功能的EPCs。
刘冉兰玲刘博伟于静
关键词:肝纤维化骨髓内皮祖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