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0832134)

作品数:21 被引量:72H指数:5
相关作者:梁志坚秦超程道宾戴旖叶伟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医科大学博士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梗死
  • 11篇脑梗
  • 11篇脑梗死
  • 8篇发病
  • 8篇发病机制
  • 7篇肿瘤
  • 7篇继发
  • 7篇成像
  • 6篇弥散
  • 6篇弥散张量
  • 6篇继发性
  • 6篇继发性损害
  • 6篇磁共振
  • 5篇张量成像
  • 5篇纹状体
  • 5篇弥散张量成像
  • 5篇出血
  • 4篇脑出血
  • 4篇黑质
  • 3篇死后

机构

  • 21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南宁市第二人...

作者

  • 20篇梁志坚
  • 13篇秦超
  • 9篇程道宾
  • 7篇戴旖
  • 6篇叶伟
  • 5篇陈莉
  • 4篇卢秋红
  • 3篇郑金瓯
  • 3篇莫雪安
  • 3篇王进
  • 3篇曾进胜
  • 3篇虞丽霞
  • 3篇蒋海红
  • 2篇王子军
  • 2篇邓添薪
  • 2篇陈雅娟
  • 2篇李胜愉
  • 1篇何宁宇
  • 1篇黄坚毅
  • 1篇余璐

传媒

  • 8篇中国神经精神...
  • 4篇中国医师进修...
  • 2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恶性肿瘤合并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发病特点与发病机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合并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的发病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活动性恶性肿瘤(肿瘤未达到临床治愈标准或存在肿瘤复发、转移的证据)合并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结果 共筛选586例恶性肿瘤的患者,符合活动性恶性肿瘤合并CVST的患者24例(4.10%,24/586),男8例,女16例,年龄25-66(40.79 ± 6.78)岁.患者中4例(16.67%)存在CVST传统危险因素,余20例(83.33%)无CVST传统危险因素.22例(91.67%)患者起病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伴随不同程度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22例(91.67%),一种或多种肿瘤标志物升高18例(75.00%).恶性肿瘤类型以肺癌最多见(33.33%),其次分别为乳腺癌(29.17%),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83%).在CVST起病时,14例(58.33%)患者肿瘤细胞已发生转移,其中12例(50.00%)发生颅内转移,多数患者预后不良.结论 恶性肿瘤合并CVST多数患者缺乏常见的CVST危险因素,以恶性肿瘤发生颅脑内转移、血浆D-二聚体和肿瘤抗原水平升高、短期预后不良等为特点,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恶性肿瘤相关的血液高凝状态,以及肿瘤细胞直接侵犯颅内静脉系统有关.
贤自强秦超陈莉蒋海红黄戈伦邓添薪梁志坚
关键词:恶性肿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病特点发病机制
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弥散张量成像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潜在意义。方法连续收录初次发病、具有单侧基底节区局灶性梗死灶,纹状体明显受累的脑梗死患者11例。招募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志愿者11名作对照研究。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和第12周(W12)进行常规MRI和弥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检测,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在W12对部分有类似于帕金森氏病症状的患者采用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nifiedParkinson 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价其严重程度。对照组于相同时间间隔进行DTI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同侧黑质的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升高:W1(对照组:0.709±0.005,患者组:0.732±0.121,P<0.01),W4(对照组:0.710±0.005,患者组:0.776±0.067,P<0.01),W12(对照组:0.713±0.005,患者组:0.904±0.112,P<0.01);而且随时间延长有逐步升高的趋势。有1例患者出现类似于帕金森氏病的症状,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分为18分。结论 DTI可以检测到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程度及其发展过程;黑质的继发性损害可能与患者出现类似于帕金森氏病的症状有关。
戴旖秦超梁志坚郑金瓯莫雪安吴原程道宾李胜愉龙莉玲
关键词:脑梗死纹状体黑质继发性损害弥散张量成像
脑出血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首次单发病灶,伴有锥体束不同程度损害,曾于急性期(7天)内及亚急性期(21天)后分别进行头颅MRI检查的脑出血患者,同时分析在第二次MRI资料的T2/FLAIR图像上,在同侧远离血肿下方的大脑脚、脑桥及延髓出现异常信号患者的MRI资料。结果本组11例患者,男10例,女1例。MRI显示,第一次MRI检查中,所有患者在同侧远离血肿部位下方的大脑脚、脑桥、延髓等平面无异常信号;在第二次检查的T2/FLAIR图像上,所有患者在同侧远离血肿部位下方的大脑脚、脑桥、延髓等一个或多个平面上出现边缘不清的异常信号,其中2例为低信号,余9例为高信号。结论 MRI可以检测到局灶性脑出血后锥体束继发损害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应被误解为新发脑梗死或其他病变。
李胜愉梁志坚王进黄彩球蒙喜斯戴旖叶伟曾莉梅庞霖霖韦生伟
关键词:脑出血磁共振成像锥体束继发性损害
躯体恶性肿瘤合并脑出血的发病特点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躯体恶性肿瘤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躯体恶性肿瘤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筛查61326恶性肿瘤患者,符合躯体恶性肿瘤合并脑出血25例(0.04%),男18例,年龄31—77岁,平均(62±12)岁。入选患者的脑出血临床特点包括多数患者(14例,54.0%)缺少传统脑出血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均有不同程度的言语不清、肢体乏力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和体征,出血部位以大脑半球多见(19例,76.0%),多数患者(15例,60.0%)在确诊躯体恶性肿瘤后3d至3年内出现脑出血,部分患者(8例,32.0%)以脑出血为首发表现而人院治疗,期间被证实患有躯体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的类型以肺癌最多(8例,32.00%),其次是肝癌(7例,28.0%),然后是胃癌(6例,24.0%);多数患者(22例,88.0%)血浆出现一项或多项肿瘤标志物[包括癌抗原CA125、199、153,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升高,多数患者(16例,64.0%)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结论躯体恶性肿瘤合并脑出血以多数患者缺少脑出血的传统危险因素,出血部位常累及大脑半球,多数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外周血肿瘤标志物升高等为特点,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黄戈伦秦超梁志坚程道宾陈莉卢秋红虞丽霞
关键词:恶性肿瘤脑出血发病机制
肝癌相关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脑出血是癌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躯体的癌症可以导致患者发生脑出血风险升高,提示癌症本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患者脑出血的发生,即癌症相关脑出血(cancer-related cerebral hemorrhage).新近的研究发现,癌症相关脑出血,与脑内原发肿瘤以及躯体癌症脑内转移瘤的瘤体内出血、凝血功能障碍、静脉血栓致脑出血等因素有关.
卢秋红黄戈伦粱志坚秦超程道宾陈莉虞丽霞
关键词:肝癌脑出血
DTI态观察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继发性损害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 maging,DTI)动态观察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的弥散变化,及其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探讨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及其意义。方法患者分别在的第1周,第4周以及第12周进行DTI检测,每次MRI检测之前采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分别测量颈髓皮质脊髓束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与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病灶对侧颈髓皮质脊髓束FA值在各个时间点都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第1周:(0.66±0.01,vs,0.71±0.01,P<0.01),第4周(0.61±0.02,vs,0.69±0.01,P<0.01),第12周(0.53±0.02,vs,0.69±0.01,P<0.01),MD值则无明显差异。患者病灶对侧颈髓皮质脊髓束FA值在观察期内变化的百分数与NIHSS、Fugl-Meyer运动评分变化的百分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引起的皮质脊髓束纤维的继发性损害可以延续到颈髓水平,颈髓皮质脊髓束的继发性损害可能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梁志坚张中伟曾进胜王芳凌莉侯清华邢世会宋来晶裴中
关键词:脑梗死弥散张量成像皮质脊髓束
局灶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对侧皮质脊髓束纤维重塑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大鼠一侧运动感觉皮层局灶性梗死后,梗死对侧(健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增殖、芽生现象,并探讨其与神经功能改善的关系。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行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假手术组仅暴露而不凝闭大脑中动脉,每组6只。两组予脚步错误试验检测神经功能。术后14 d,两组大鼠左侧运动皮层接受生物素葡聚糖胺(biotinylateddextran amine,BDA)注射标记,术后28 d处死取脑及颈髓,观察非标记侧颈髓CST BDA阳性纤维数量及分布。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组标记侧CST发出并越过中线、到达非标记侧颈髓灰质BDA阳性纤维数比值明显增加(11.90×10-4±1.46×10-4vs.3.77×10-4±0.73×10-4),且分布范围广泛。高倍镜下可观察到BDA阳性纤维出现结节样膨大的突触样结构、同时表达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CAO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与其CST芽生纤维数量呈正相关(r=0.88,P<0.05)。结论 实验性局灶性运动感觉皮层梗死后,诱发健侧CST增殖、芽生发出新纤维越过中线到达对侧颈髓灰质区,可能重建了皮层上运动神经元与脊髓前脚灰质下运动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并参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过程。
王晓婷梁志坚陈莉党超曾进胜
关键词:脑梗死皮质脊髓束GAP-43
鼻咽癌合并脑梗死十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探讨鼻咽癌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鼻咽癌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鼻咽癌患者3 822例,其中符合鼻咽癌合并脑梗死入组标准的10例(0.262%),均为男性;年龄39~70岁,平均51岁.10例鼻咽癌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7例已发生转移.10例患者中3例存在1种以上传统脑梗死危险因素,7例无传统脑梗死危险因素.在脑梗死急性期内行头颅MRI平扫、弥散加权(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发现,脑内仅有单一病灶者2例;分布在2个及以上动脉供血区且有2个及以上病灶者8例.血液学检查发现,7例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水平不同程度升高.结论 鼻咽癌合并脑梗死患者多缺乏传统脑梗死危险因素;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一次发病出现累及多个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灶可能是其主要临床特点。
刘亚媛梁志坚秦超程道宾邬剑雄虞丽霞
关键词:鼻咽肿瘤脑梗塞发病机制
乳腺癌相关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被引量:2
2018年
由于癌症的细胞类型、生长部位及是否转移等情况复杂多样,导致了癌症相关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多样性。乳腺癌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增高,即存在理论上的乳腺癌相关脑梗死,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包括乳腺癌直接侵犯心脏或血管、血液高凝状态以及相关治疗措施的影响等。
程学敏梁志坚
关键词:乳腺肿瘤脑梗塞
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表现与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conve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测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敏感性及其影像学特点。方法对首次发病、确诊为单侧基底节区新发纹状体梗死患者,分别在急性期(7 d)、亚急性期(8~21 d)及慢性期(3个月以后)进行1次或多次常规MRI检测,分析其MRI资料。结果本研究中纹状体梗死患者70例,MRI检测提示黑质继发性损害患者27例(38.57%),2例患者出现双上肢齿轮样肌张力升高、面部表情缺失、等类似帕金森病样症状。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MRI表现为,梗死灶同侧黑质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在T2及FLAIR出现斑片状高信号改变,而且该信号改变在慢性期逐渐消失。结论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的继发性损害在MRI上有特征性改变,而且可能参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李宗亚秦超梁志坚李海洪王子军戴旖叶伟
关键词:黑质继发性损害磁共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