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JJD770031)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臧克和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石刻
  • 2篇汉字
  • 1篇中介
  • 1篇石刻文
  • 1篇石刻文字
  • 1篇隋唐
  • 1篇唐代
  • 1篇套语
  • 1篇篆体
  • 1篇篆文
  • 1篇字迹
  • 1篇字形
  • 1篇解构
  • 1篇变体

机构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臧克和

传媒

  • 2篇中国文字研究
  • 1篇古汉语研究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汉字认知器的研制被引量:2
2018年
汉字形声结构构成业已熟悉的认知原型。汉字发展形声结构的能产性,取决于信息处理"打包"认知模式,由此带来认知机制上原型归类识别的方便。二次解构与认知干扰。相对于隶变篆文"解构"过程,草书流行算得上是第二次"解构"。二次解构打乱了各种结构类型认知模式,包括构成部件可以替代归并变换规则(草书章程),释放出成批过渡形体,有的被历史字汇固定为"定型楷字"。二次解构所带来的楷书结构认知干扰,似乎一向并未引起相关调查研究者的充分关注。历代字汇都是静态积淀的结果,毋宁说是历史条件制约的产物,根本无法反映汉字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异常丰富的演变信息。过渡性形体是观察字形变化趋向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汉字认知关联的途径。因此,努力复原汉字使用历史过程,特别是恢复解构变异过程所产生的大量中介过渡状态字迹线索,是实现对汉字发展史真实观察、客观描写的主要因素。梳理过渡形体,可以实现将被固定为静态的字形置于动态的使用历史过程考察,为汉字的理解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从而使复杂字际关系定义、各种所谓"疑难字"的辨识,不啻恢复已经失落的联系环节、重建认识线索。中介字迹及过渡形体,对拓展汉字发展的认知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形声结构与认知原型归类、二次解构过程带来过渡形体的各类语料库大数据坐标设定,构成了汉字认知工具即"汉字认知器"的研制平台体系。
臧克和
套语与变体——以隋唐石刻结构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石刻语料多套语,石刻套语具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语言属性,前者可称为结构常体,后者相应称为结构变体。充分照顾石刻语料属性,考察各类石刻结构单位。
臧克和
关键词:石刻套语变体
唐代篆文水平被引量:1
2013年
相对于汉魏六朝,唐代是在书写媒介发生彻底转换即纸张普遍运用于书写,书写方式正式进入印刷技术通行前夕,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算得上相对集中使用并保存篆文的时期。唐代存在专业书写队伍,具有相当高的篆书修养。唐代篆书资源,为宋人整理传承《说文》小篆系列,提供了基础。或者说,北宋就是在唐人篆书水平上,完成了对小篆系统的传承增益和传刻定型。有唐一代,楷书自觉定型。以楷书笔法书写篆文,在唐人自然也就蔚成结习。
臧克和
汉字过渡性形体价值被引量:10
2013年
汉字过渡性形体,对于重建和恢复汉字发展认知渠道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过渡性或曰中介性形体考察,遵循"元本形→过渡形(过渡ⅰ过渡ⅱ过渡ⅲ…)→定形"整理模式,需要从社会使用实际出发,调查其社会实际使用频率及其承前启后的影响地位。
臧克和
关键词:石刻文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