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8B030301334) 作品数:5 被引量:76 H指数:5 相关作者: 刘杏 李媚 毛真 杨晔 曾阳发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山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与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中央前房深度的比较 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 比较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中央前房深度(ACD)的差异和两者的可重复性.方法 分别用AS-OCT和UBM测量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29例55眼(发作眼32眼,未发作眼23眼),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4l例74眼的ACD.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不同仪器ACD测量值比较;相关分析法分析两种仪器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完全随机法选择1只眼分别用AS-OCT和UBM依次重复测量ACD 10次,比较测量的可重复性.结果 APACG发作眼用AS-OCT测量的ACD值与UBM的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ACG对侧眼、CPACG眼的AS-OCT测量值比UBM测量值大[(1.923+0.287)mm比(1.860±0.243)mm,(2.017±0.054)mm比(1.913±0.052)mm,均P=0.012].AS-OCT和UBM的ACD测量值呈正相关(r=0.928,P〈0.001).AS-OCT与UBM测量ACD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66%和0.82%.结论 AS-OCT比UBM测量的ACD值大,两种仪器测量值相关性良好.AA-OCT的可重复性优于UBM. 李媚 杨晔 蔡小于 曾阳发 曹丹 刘杏关键词:超声生物显微镜 前房深度 青光眼 晶状体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38 2011年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发病机制包括传统的瞳孔阻滞、非瞳孔阻滞、多种机制共存等类型。实际上,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阻滞因素在PACG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PACG抗青光眼术后及晶状体摘除术后眼前段结构变化的研究发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地同时解决房角关闭的多个机制。临床医师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除考虑患者自身条件外,还应考虑术者对手术的娴熟程度、手术仪器和器械等条件是否适合开展此手术,以使患者得到最佳的眼压控制和良好的视觉质量。 刘杏 黄晶晶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 白内障手术对滤过术后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深度和晶状体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比较滤过术后晶状体混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与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和晶状体位置的改变。设计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小梁切除术后具有功能性滤过泡且未用药下眼压≤21 mm Hg的PACG患者16例(16眼)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7例(17眼)。方法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IOL植入术前及术后1周行眼前段相干光断层扫描(AS-OCT),比较PACG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的前房深度和晶状体位置参数。主要指标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宽度(ACW)、晶状体厚度(LT)和晶状体矢高(CLR)。结果术前PACG组的ACD(1.74±0.33)mm较正常对照组(2.67±0.21)mm浅(t=-5.961,P=0.00),LT(5.38±0.44)mm和CLR(0.98±0.46)mm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72±0.25 mm和0.51±0.17 mm)大(t=-3.707、3.028,P=0.00和0.04),两组间ACW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608,P=0.09);术后两组间的ACD(3.32±0.20 mm vs.3.65±0.40 mm)、ACW(11.12±0.42 mm vs.11.30±0.25 mm)和CLR(-0.60±0.14 mmvs.-0.56±0.29 mm)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手术后两组间ACD的平均增加值(1.58 mm vs.0.98 mm),CLR的平均减少值(1.58 mm vs.1.06 mm)有统计学差异(t=0.771、0.236,P=0.04、0.00)。结论滤过术后的PACG患者前房深度仍比正常人浅,晶状体较厚且位置靠前;行超声乳化吸出联合IOL植入术后可明显加深前房深度、改善前房拥挤的现象。 李媚 曾阳发 杨晔 王丹丹 毛真 刘杏关键词:眼前段 房角关闭 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局部缺损对视力的影响 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 观察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局部缺损对视力的影响。方法 经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发现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局部缺损的患者(光感受器局部缺损组)31例31只眼和年龄、屈光度匹配的正常人(正常对照组)30名30只眼纳入研究。光感受器局部缺损组31只眼中,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全层缺损22只眼(全层缺损组),光感受器外节缺损9只眼(外节缺损组)。所有受检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和SD-OCT检查。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光感受器局部缺损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平均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之间的差异;光感受器内外节全层缺损和外节缺损患者平均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BCVA、平均CFT、平均光感受器缺损最大宽度、平均缺损面积、平均光感受器缺损最大高度及平均残余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异。结果 光感受器局部缺损组、正常对照组平均CFT分别为(225.32±19.70)、(240.02±10.70) μm,两组平均C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1.96,P>0.05)。全层缺损组、外节缺损组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22±0.31、0.32±0.43;平均CFT分别为(224.09±20.57)、(228.33±18.17) μm;平均光感受器缺损最大宽度分别为(131.32±108.18)、(143.22±66.93) μm;平均缺损面积分别为(0.022±0.054)、(0.019±0.019)mm2;平均光感受器缺损最大高度分别为(77.41±6.62)、(44.89±4.26) μm;平均残余视网膜厚度分别为(87.00±20.31)、(128.33±23.54) μm。两组患者在平均logMAR BCVA、平均CFT、光感受器缺损最大宽度、缺损面积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0.538、-0.305、0.166,P>0.05);平均光感受器缺损最大高度、平均残余视网膜厚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2、-4.91,P<0.05)。光感受器缺损最大宽度、缺损面积与B 刘杏 肖辉 钟毅敏 米兰 毛真 李媚关键词:中央凹 诊断显像 夜间眼压测量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夜间眼压测量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诊断中的作用。【方法】连续性收集具有典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但日间多次眼压测量值均≤21mmHg的门诊POAG患者,共30例59眼。对所有患者行夜间多次眼压测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视网膜断层扫描仪及Humphrey视野检查。【结果】30例(59眼)中14例28眼(46.7%)夜间眼压值>21mmHg(HPG组),16例31眼(53.3%)夜间眼压正常(NPG组)。HPG组和NPG组的眼压高峰均出现在夜间(5:00和2:00);HPG组各时间点眼压明显高于NPG组(P=0.033~0.000);且眼压波动幅度大于NPG组(P=0.011);HPG组和NPG组间的视盘结构参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野缺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眼压是鉴别HPG和NPG的最重要因素,夜间眼压测量在POAG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李媚 肖辉 钟毅敏 毛真 曹丹 孔香云 刘杏关键词: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眼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