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1210004)

作品数:12 被引量:30H指数:4
相关作者:廖家莉杨远友杨吉军刘宁刘军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核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理学
  • 5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浓缩铀
  • 2篇地下水
  • 2篇芽孢
  • 2篇芽孢杆菌
  • 2篇酰胺
  • 2篇模拟地下水
  • 2篇辐照
  • 2篇杆菌
  • 2篇
  • 2篇BACILL...
  • 2篇DW
  • 1篇选择性
  • 1篇厌氧
  • 1篇厌氧条件
  • 1篇氧杂
  • 1篇铀酰
  • 1篇铀酰离子
  • 1篇油菜
  • 1篇原生质
  • 1篇原生质体

机构

  • 11篇四川大学
  • 4篇中国工程物理...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中国核动力研...

作者

  • 9篇杨远友
  • 9篇廖家莉
  • 7篇杨吉军
  • 6篇刘宁
  • 4篇刘宁
  • 4篇刘军
  • 3篇罗顺忠
  • 3篇李兴亮
  • 2篇唐军
  • 2篇冯文
  • 2篇王静
  • 2篇黄璜
  • 2篇王东琪
  • 2篇袁立华
  • 2篇蹇源
  • 2篇李飞泽
  • 2篇刘军
  • 1篇黄松
  • 1篇曾景晖
  • 1篇吴宇轩

传媒

  • 4篇原子能科学技...
  • 2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 1篇核化学与放射...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浓缩铀靶辐照后裂变核素产量的理论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用低浓缩铀靶代替高浓缩铀靶辐照进行^(99)Mo、^(131)I等医用放射性核素生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本文利用输运计算程序DRAGON研究了靶件^(235) U富集度、中子注量率、辐照时间对^(99)Mo、^(131)I、^(90)Sr、^(95)Zr、^(239)Pu等核素比活度变化的影响,以及不同^(235) U富集度下裂变体系组成和总比活度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考察的10余种核素比活度的变化随辐照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99)Mo、^(131)I、^(147) Nd和^(133) Xe等核素的比活度可快速达到饱和,^(89) Sr、^(103) Ru、^(95) Zr和^(141) Ce等缓慢达到饱和,而^(99)Tc、^(85) Kr和^(90)Sr、^(239)Pu在计算时间内达不到饱和,但所有核素的比活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靶件^(235) U富集度无关;^(99)Mo、^(131)I、^(90)Sr、^(95)Zr等核素的比活度均随靶件^(235) U富集度提高而增加,而^(239)Pu比活度则随着靶件富集度的减少而显著增加,提示改用低浓缩铀靶进行^(99)Mo、^(131)I等医用放射性核素生产时应特别关注^(239) Pu带来的影响;核素比活度随中子注量率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且斜率基本相同;靶件辐照时间的改变不会明显影响裂变体系的组成,在低浓缩铀(^(235) U含量≤20%)区域,靶件^(235) U富集度对裂变体系的组成影响很小。
刘展祥张亮杨远友廖家莉李兴亮杨吉军刘水清蹇源罗顺忠刘宁
关键词:核素富集度DRAGON
低浓缩铀靶辐照后溶液中铀的化学种态及主要裂变元素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利用化学种态分析软件CHEMSPEC计算了低浓缩铀靶辐照后溶液中铀(U)的化学种态分布及其主要裂变元素对U化学种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组分体系中,p H值和铀酰浓度都会显著影响U的化学种态分布。随着铀酰浓度的增大,溶液中将会生成多核配合物;在较高的NO3-浓度下,U在溶液中主要以UO22+和UO2NO3+的形式存在。CO2对不同浓度铀的种态分布影响结果表明,当铀酰浓度较低时,铀的化学种态多以碳酸铀酰的形式存在;当铀酰浓度较高时,铀的化学种态多以氢氧铀酰或柱铀矿沉淀的形式存在。计算发现,当裂片元素Tc、I、Mo的浓度小于0.01 mol·L-1并分别以Tc O4-、I-、Mo O42-的种态存在时,这些裂片元素不改变铀的各化学种态的分布。
兰图刘展翔李兴亮廖家莉罗顺忠杨远友柴之芳刘宁王东琪
关键词:辐照
球钯材料填充柱中氢-氘交换的计算机模拟
2013年
本文结合球体颗粒交换模型(SPEM)与气-固表面交换模型设计了氢-氘交换反应模型,采用FORTRAN语言进行计算机编程模拟,研究了钯材料粒径、分离柱长度、填料密度、气体流速和温度等因素对氢氘交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降低气体流速,增大金属材料目数、填料密度、交换柱长,以及升高温度,可以提高交换速率;而在满足一维速率方程的条件下,柱径的大小不影响交换反应过程。
曾景晖宋江峰杨远友侯氢罗德礼廖家莉杨吉军唐军刘宁王东琪
关键词:FORTRAN
厌氧条件下芽孢杆菌Bacillus sp.dwc-2对模拟地下水中U(VI)的吸附行为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本文在厌氧条件下,研究了西南地区土壤中一种典型微生物芽孢杆菌 Bacillus sp .dwc-2对模拟地下水U(Ⅵ)的吸附行为,重点考察了时间、pH、NaHCO3、温度、阴离子、腐殖酸以及富里酸对吸附的影响,并利用SEM、EDS、FT-IR和XRD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pH 7.0、[NaHCO3]=5 mmol·L^-1 和 T =30 ℃条件下,芽孢杆菌对U(Ⅵ)有最大的吸附率。初始pH值升高及阴离子浓度增大会抑制芽孢杆菌对U(Ⅵ)的吸附;随着U(Ⅵ)初始浓度的增加,芽孢杆菌对U(Ⅵ)的吸附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腐殖酸和富里酸则会抑制芽孢杆菌吸附U(Ⅵ)。吸附均在120 h达到平衡,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结果显示,芽孢杆菌吸附U(Ⅵ)为单分子层吸附。上述结果可为真实环境中微生物吸附U(Ⅵ)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王静刘军刘军涂鸿贺含毅杨吉军杨吉军杨远友廖家莉
关键词:芽孢杆菌
N,N'-二乙基-N,N'-二(丙氧基苯基)-2,6-吡啶二酰胺对铀酰离子的选择性络合萃取被引量:4
2015年
研究了新型萃取剂N,N'-二乙基-N,N'-二(丙氧基苯基)-2,6-吡啶二酰胺(1a^1c)对铀酰离子(UO2+2)的络合萃取.结果表明,当不加硝酸或硝酸浓度为6 mol/L时,化合物1a对UO2+2的萃取率分别高达99%和94%.在6 mol/L HNO3的高酸度条件下,化合物1a能实现UO2+2和镧系元素(La,Eu及Yb)的选择性分离[分离比SFU(Ⅵ)/Ln(Ⅲ)>20];而化合物1b和1c则可以实现UO2+2和轻镧系元素(La,Eu)之间的分离.双对数图(lg-lg plot)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a^1c与UO2+2的萃合比在1~2之间,表明同时存在2∶1和1∶1两种比例的萃合物.核磁共振波谱和红外光谱数据证明吡啶氮和羰基氧参与了对UO2+2的配位.
陈龙李艳王真文彭智勇杨泽明袁立华冯文
关键词:铀酰离子络合萃取选择性
利用^(45)Ca探究BnTR1基因对油菜Ca^(2+)吸收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为探索钙离子与油菜胁迫响应机制的关系,利用45Ca放射性示踪剂研究基因Bn TR1(Brassica napus Thermal Resistant gene 1)对油菜钙吸收的影响。试验分析了从Bn TR1转基因油菜和野生型油菜中提取出来的原生质体对钙离子的吸收,比较其差异。结果表明,当胞外钙离子浓度低于0.9mmol·L-1时,转基因型原生质体比野生型原生质体吸收更多的钙离子;当外界钙离子浓度高于1mmol·L-1时,转基因型原生质体却比野生型原生质体吸收的钙离子更少;当胞外钙离子浓度大于30mmol·L-1时,转基因型原生质体吸收的钙离子大大低于野生型原生质体的吸收量;当加入钙离子通道阻塞剂氯化镧且其浓度从5μmol·L-1上升到20μmol·L-1时,转基因型原生质体会出现钙离子吸收峰值。综上,Bn TR1基因通过对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更为灵敏和有效的调控,可以提高油菜对钙离子胁迫的耐受性。研究结果对研究Bn TR1基因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对油菜耐胁迫能力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方向。
宋波杨远友廖家莉杨吉军唐军刘宁
关键词:BN同位素示踪原生质体油菜
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从硝酸体系中萃取Mo(Ⅵ)
2017年
用低浓缩铀靶代替高浓缩铀靶辐照进行^(99)Mo的生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采用低浓缩铀靶辐照后裂变体系的组成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99)Mo的分离提取过程。为此,本工作以低浓缩铀辐照后溶解的模拟溶液为研究对象,在U(Ⅵ)大量存在的情况下,考察了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P_(204))从硝酸体系中萃取Mo(Ⅵ)的行为,重点研究了不同Mo(Ⅵ)浓度下萃取时间、萃取剂浓度、硝酸浓度、温度、其他主要元素(Cs(Ⅰ),Zr(Ⅳ),Y(Ⅲ),Nd(Ⅲ),Al(Ⅲ))等因素对萃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Mo(Ⅵ)浓度下,P_(204)-磺化煤油对硝酸体系中Mo(Ⅵ)的萃取行为相似;在相比为1时,φ=10%P_(204)-磺化煤油对Mo(Ⅵ)即有较好的萃取效果;硝酸浓度不大于2mol/L时分配比随着硝酸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但硝酸浓度进一步增大时对萃取无显著影响;萃取反应的ΔH和ΔG均为负值,表明该萃取是一个常温下能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溶液中U(Ⅵ)和本工作考察的其它主要元素存在及其浓度的改变不会显著影响P204对Mo(Ⅵ)的萃取行为,且采用P_(204)可将Mo(Ⅵ)与Y(Ⅲ)、Nd(Ⅲ)、Al(Ⅲ)选择性地分离。
刘展祥黄璜廖家莉李兴亮蹇源魏洪源杨远友罗顺忠刘宁
关键词:萃取硝酸
基于多重氢键的寡聚芳酰胺自组装囊泡被引量:3
2014年
六重氢键的异互补寡聚芳酰胺双股分子链在自组装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顺序专一性.本文借助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等实验手段,研究了氢键编码顺序为DADDAD-DADDAD的寡聚芳酰胺分子1及异互补分子2(ADAADA-ADAADA)存在下的自组装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分子1在四氢呋喃/甲醇(体积比为85/15)和单一溶剂丙酮中都能组装成大小均匀的囊泡结构,并且囊泡的尺寸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加入异互补分子2后,囊泡则转变成实心球.利用荧光显微镜,发现该囊泡能很好地包裹荧光分子(罗丹明B),通过进一步分子结构修饰有可能实现药物包埋和缓释方面的应用.
贺有周刘云刘鹏冯文袁立华
关键词:自组装囊泡氢键
芽孢杆菌Bacillus sp.dwc-2对模拟地下水中U(Ⅵ)的还原行为研究
2020年
在厌氧条件下研究了西南地区一种典型土壤微生物芽孢杆菌Bacillus sp.dwc-2对模拟地下水中U(Ⅵ)的还原行为,重点考察了时间、无机阴离子、腐殖酸(HA)及富里酸(FA)对还原的影响,并利用TEM、EDS、SAED和XPS对还原后的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pH=7.0、cNaHCO3=5 mmol/L和T=303 K条件下,Bacillus sp.dwc-2对U(Ⅵ)的还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24 h内最大还原率为12.2%,此后则随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HA和FA对U(Ⅵ)的微生物还原行为有一定影响,其中HA和FA浓度为25 mg/L时,U(Ⅵ)的还原在24 h最明显,其还原率分别为14.2%和16.2%,但随着HA和FA浓度的继续增加,因在U(Ⅵ)离子与HA、FA形成的配合物表面形成致密的腐殖层,抑制了电子的转移,阻止了U(Ⅵ)的还原。此外,研究表明HCO3-也会抑制U(Ⅵ)的还原。TEM-SAED和XPS分析证实了还原过程中U(Ⅳ)的存在。上述结果可为真实环境中微生物还原U(Ⅵ)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王静刘军刘军涂鸿贺含毅杨吉军杨吉军廖家莉杨远友
关键词:芽孢杆菌FA
焙烧态镁铝水滑石对I^-的吸附行为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镁铝水滑石,并利用XRD、FT-IR和SEM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不同焙烧温度、初始pH值、振荡时间、初始I^-浓度等对焙烧态镁铝水滑石吸附I^-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500℃焙烧条件下所制备的镁铝水滑石CLDH-500对I^-的吸附性能最优。在初始I^-浓度为500mg/L、初始pH=6.0的条件下,8h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容量为217.22mg/g。对吸附过程用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粒内扩散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其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粒内扩散模型(R^2>0.96);Langmuir模型拟合结果(R^2>0.99)显示,I^-在CLDH-500上为单分子层吸附。该研究结果可为放射性废液中I^-的去除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
董阳刘军李飞泽刘展祥杨吉军廖家莉杨远友刘宁
关键词:镁铝水滑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