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303-01-005-0050)

作品数:2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吴浩王兴文陈赞菅凤增孙永华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昌邑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寰枕关节
  • 2篇脱位
  • 2篇关节
  • 1篇动脉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造影
  • 1篇造影术
  • 1篇椎动脉
  • 1篇寰枢
  • 1篇寰枢关节
  • 1篇寰枕融合
  • 1篇畸形
  • 1篇交界区
  • 1篇ARNOLD...
  • 1篇CT血管成像
  • 1篇成像

机构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昌邑市人民医...

作者

  • 2篇菅凤增
  • 2篇陈赞
  • 2篇王兴文
  • 2篇吴浩
  • 1篇孙永华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年份

  • 2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前屈-后伸位MRI对判断颅脊交界区畸形内固定指征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分析前屈-后伸位MRI对诊断Arnold-Chiari畸形可能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作用,以及指导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0例Arnold-Chiari畸形患者的前屈-后伸位MRI影像学资料,测量寰齿间距,通过前屈位和后伸位颈椎椎管狭窄程度分级,判断颅脊交界区稳定性。单纯Arnold-Chiari畸形患者采用枕大孔减压和枕大池扩大成形术,存在寰枢椎脱位者兼行枕颈内固定融合术。结果经前屈-后伸位MRI检查,证实有12例患者存在颅颈失稳,于枕大孔减压的同时行枕颈内固定融合术。手术后第3天颈椎影像学检查,40例中10例脊髓空洞病灶明显缩小;12例兼行枕颈内固定融合术者颅颈复位满意,脊髓压迫解除;手术后3个月随访,脊髓空洞病灶明显缩小(17例),颅脊交界区骨痂形成、骨融合效果良好、颅颈复位无丢失(12例),日本矫形外科评分13.08±1.40,与手术前评分(11.08±1.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28,P=0.000)。结论前屈-后伸位MRI对判断颅脊交界区稳定性、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陈赞孙永华吴浩王兴文菅凤增
关键词:ARNOLD-CHIARI畸形寰枕关节脱位寰枢关节
寰枕融合患者椎动脉走行的CT血管成像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椎动脉走行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在颅颈交界区后路内固定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自2007年1月-2010年10月施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48例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诊断与治疗经过,观察分析其椎动脉解剖走行特点。结果根据椎动脉分支和行程,48例患者96侧椎动脉共分为5种类型:Ⅰ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枕骨化的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之间,共19侧(19.79%);Ⅱ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寰椎与枕骨之间的骨孔,共43侧(44.79%);Ⅲ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枕骨与寰椎后弓之间,共29侧(30.21%);Ⅳ型,椎动脉开窗,一支走行于枕骨化的寰椎后弓下方,一支走行于寰椎和枕骨之间,入硬脑膜后重新汇合成椎动脉,共3侧(3.1 3%);V型,椎动脉发育细小或缺如,共2侧(2.08%)。结论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椎动脉解剖走行变异较大。对于Ⅰ型和Ⅳ型椎动脉患者,神经外科手术显露时损伤椎动脉的风险较高;而Ⅱ型和Ⅲ型椎动脉患者,遵守严格的骨膜下分离操作原则可降低椎动脉损伤风险。手术前行CT血管造影并结合骨性结构融合特点,能够明显降低手术损伤的风险。
王兴文陈赞许平吴浩菅凤增
关键词:寰枕关节脱位椎动脉血管造影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