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科技厅博士基金(05547007D-2)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谷守芹范永山董金皋张运峰路粉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农业大学唐山师范学院保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厅博士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玉米
  • 5篇玉米大斑病
  • 5篇玉米大斑病菌
  • 5篇斑病
  • 5篇病菌
  • 5篇大斑病
  • 5篇大斑病菌
  • 3篇生长发育
  • 2篇发育
  • 2篇U0126
  • 1篇毒素
  • 1篇抑制剂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活性
  • 1篇水杨酸
  • 1篇热激
  • 1篇孢子
  • 1篇孢子萌发
  • 1篇外源
  • 1篇外源水杨酸

机构

  • 4篇河北农业大学
  • 3篇唐山师范学院
  • 1篇保定学院

作者

  • 5篇范永山
  • 5篇谷守芹
  • 2篇路粉
  • 2篇张运峰
  • 2篇董金皋
  • 1篇董秉芳
  • 1篇董娜
  • 1篇杨立恩

传媒

  • 2篇玉米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特异性MEK抑制剂U0126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附着胞产生和致病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研究MAPK信号转导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的调控作用,为明确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之间互作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对玉米大斑病的有效防治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利用MEK特异性抑制剂U0126处理玉米大斑病菌,观测该抑制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附着胞发育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U0126对玉米大斑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没有显著影响,可以形成正常的菌丝、分生孢子,但分生孢子萌发时间晚,芽管短,分生孢子萌发百分率和附着胞产生数目下降,玉米叶片的发病时间延迟2~3d,发病率下降30%左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U0126对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产生的抑制程度随着浓度增加而上升,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论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产生和对感病玉米叶片的致病能力受U0126抑制的MAPK信号转导途径调节。
范永山谷守芹董金皋董秉芳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MAPKU0126分生孢子萌发
热激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2010年
通过对玉米大斑病菌进行热激处理,观测热激对病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速度、菌落形态、菌丝形态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激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率的影响与热激温度有关,42℃热激促进孢子萌发,45℃热激对孢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48℃热激则会显著抑制孢子萌发;42℃~48℃热激处理会降低病菌的菌落生长速度,热激温度越高菌落生长速度越慢;42℃~48℃热激对菌丝形态、分生孢子形态、菌落颜色和菌落形态均无明显影响,但菌丝细胞中的内容物减少,有时出现内容物缺失的菌丝细胞。
谷守芹张运峰范永山路粉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热激生长发育
氮饥饿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2008年
以改良Fries合成培养基为基础,观测氮饥饿胁迫条件下玉米大斑病菌菌株01-11和03-22在菌落生长速度、分生孢子产生时间和数量、菌落形态和颜色等方面的变化。结果发现,在缺氮条件下,培养6 d后菌落生长停滞,颜色变淡;菌丝稀疏,老化程度加快;分生孢子出现时间提前,但产孢数量减少。研究结果说明,氮元素对玉米大斑病菌的生长和发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谷守芹范永山崔金旺杨立恩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
外源水杨酸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以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01-23为供试菌株,观测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菌落生长速度及形态、菌丝发育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30μg/mL水杨酸处理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处理后24h孢子萌发率是对照的1.53倍。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对病菌菌落生长速度也有明显促进作用:15μg/mL水杨酸处理,第8天菌落的生长速度提高了86%;30μg/mL水杨酸处理,第8天菌落的生长速度提高了61%;60μg/mL水杨酸处理,第10天菌落生长速度提高了59%。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对菌丝发育也有显著影响:水杨酸浓度为15μg/mL时,菌丝发育没有明显变化;水杨酸浓度为30μg/mL和60μg/mL时,菌丝直径及菌丝形态也无明显变化,但部分菌丝中致密的内含物减少,出现了较分散的空泡状结构,且畸形菌丝的数目增多。水杨酸处理对分生孢子的形态、产生时间及菌落颜色均无明显的影响。
谷守芹张运峰范永山路粉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水杨酸生长发育
MAPK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产生和生物学活性的调控作用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通过研究促分裂原活化蛋白酶(MAPK)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产生及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索该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性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MAPK途径特异性抑制剂U0126分析该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产生及活性的影响。【结果】1~20μmol·L-1 U0126处理后,菌株01-23的HT-毒素组成和含量均发生了变化,部分组分的合成受到抑制,并诱导产生了一些新的毒素组分。1~20μmol·L-1 U0126处理后获得的HT-毒素在感病寄主B37和B37Ht1玉米自交系上的生物学活性都受到了显著抑制,在B37玉米叶片上的抑制程度强于B37Ht1。随着U0126浓度的增加,菌株01-23的HT-毒素在玉米叶片上产生的坏死斑面积减小,抑制程度增加,但不能完全抑制病斑产生,10μmol·L-1 U0126处理和20μmol·L-1 U0126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结论】MAPK信号转导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的产生和生物学活性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HT-毒素的产生和活性还受其它因素影响,具有更复杂的调控机制。
范永山谷守芹董金皋董娜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U0126
共1页<1>
聚类工具0